“鼎”,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古代主要為燉煮和盛放魚肉的烹飪器,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及象徵,經常被用來“明尊卑、別上下”。那時,一般也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是國家和權力的標誌。商代,墓葬用鼎等級森嚴,中、小墓中一般只有一至二具,王室墓則不同,懸殊非常大,如婦好墓裡出土的就有三十多具。西周時期,列鼎制則更明顯。據記載,周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稱太牢,後面依次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用七鼎,稱大牢,後鮮魚、鮮臘兩種食物沒有。
說到鼎,很容易想到“九鼎”。九鼎,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裡說,禹收九州貢金,鑄造九鼎,每鼎傳有千鈞之重。鼎腹刻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九字,同時九州山川人物、貢賦、田土等均記載在九鼎之上,鼎足耳都有龍形紋式,又稱為“九龍神鼎”。夏傳於商至周,為鎮國重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周,九鼎入秦,一鼎運至泗水時,化為蒼龍飛入水中不見,剩下的八鼎入秦,後來卻不知所蹤了。至此,歷夏商周2000多年,經數次戰亂劫難而巍然無損的王權神器就這樣神秘消失。
楚大鼎(鑄客大銅鼎)鼎足耳均刻“安邦”二字,為我國出土體積最大的三足圓口大鼎 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土於夏代二里頭遺址。青銅鼎自夏商始,一直沿用到魏晉,宋代及後世也均有仿造,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器物。
西周晚期(宣王)毛公鼎 已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銘文達497字
鬲,《爾雅 釋器》注“鼎款足者謂之鬲”,出現在新石器晚期,是我國古代獨有的陶製炊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足像奶牛的乳房。西周中期後青銅鬲盛行,一般成組出土,到了春秋戰國時,鬲多偶數組合與鼎同墓隨葬,到了戰國晚期,青銅鬲逐漸消失。
待續~~~
點個讚唄!你的點贊、轉發及分享是我前行的動力,謝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