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長江三峽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館與歷史博物館,其森林、河流與灌叢相嵌的生態環境,很早就被學者們認為是研究遠古人類起源、演化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區域。在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遺址中,以三峽庫區最為密集和最有連續性,在該地區發現的豐富的古人類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存可建立起從200萬年前至今的一個人類演化的大體框架,說明這裡是東亞人類從早期到晚期的重要演化中心之一。這種資源上的優勢是全國其它省市或地區無法比擬的。
長江三峽之巫峽
1.來自民間的考古線索
很多重要的考古發現都是依賴於人民群眾,玉米洞遺址也不例外。玉米洞的發現要追溯到2005年底,中法聯合考古隊正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民工龍代清聽說玉米村(現為小營村)開山採石挖到人頭骨,便立即講訊息告知了正在龍骨坡遺址發掘的考古隊,考古隊隨即前往玉米村一探究竟。
玉米洞遺址與龍骨坡遺址相距4000米
考古隊在傳說發現人頭骨的溶洞中,發現了一批動物牙齒與肢骨化石,但未能找到任何人化石的線索。發現人頭骨的線索讓龍代清和黃萬波確認此處盛產哺乳動物化石,並以此地玉米村命名為玉米洞。同時由於諸多因素,玉米洞化石點的發掘也暫停擱置。2008年,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巫山縣文物管理所還對玉米洞進行了複查,確認動物化石主要出自兩個天坑中較大者,此地被登記備案為一處化石地點。
出土動物化石
2.重慶古人類研究所成立之初的考古課題
2011年,新成立不久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起初的工作主要集中於人類化石和動物化石的尋找,玉米洞因人頭骨的傳說以及富集的動物化石產出而被重新重視起來。在此次挖掘結束時,與挖掘化石的民工閒聊得到一條重要線索,玉米洞還有另外的洞口和洞室。此訊息令挖掘隊員頗感意外,隨即對玉米洞真正的洞口和洞室進行了考察。
洞室內雖有現任洞主早年居住的痕跡,並未有過較大的地層擾動。良好的洞穴形態和原生的洞穴堆積讓化石挖掘隊意識到,這裡非常適合古人類繁衍生息,地層堆積裡很有可能會出土人類文化遺存。
玉米洞天窗
2012年4-5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再次來到玉米洞進行發掘。本次發掘在不通的地層層位中,相繼有少量動物化石出題,並發現了近百件人工石製品。表明這裡曾經有遠古人類居住和活動,也表明洞室前端的地層堆積與天坑及洞尾處截然不同,玉米洞化石點的範圍和內涵有了新的擴充,需要重新審視,玉米洞化石點可能要改名為玉米洞遺址了。同時,考古隊積極向重慶市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申請開展以解決學術問題為目的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專案。
玉米洞發掘現場
3.來自十八層的舊石器文化軸線
2012年10-11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對玉米洞遺址展開了首次考古試掘,本次試掘共發現編號石製品和動物化石212件,以及大量小哺乳動物化石和碎骨,還在個別動物骨骼化石表面發現了人工痕跡。在試掘過程中有意收集了一批有利於年代測定的樣品送檢。此次試掘進一步明確了遺址性質,對地層堆積的成因有了初步瞭解,也發現了一批具有詳細出土資訊的文化遺存,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2013年4-12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人類所組織了更加強大的力量投入到正式的考古發掘當中,本次挖掘共計出土編號石製品2837件,編號哺乳動物化石1518件,還有100餘件骨角牙器、2處用火遺蹟以及大量未編號的碎骨本次發掘是玉米洞遺址首次正式的考古發掘,在原試掘基礎上更加全面細緻地揭露了遺址的情況,為該遺址日後長期的發掘奠定基礎。
玉米洞發掘出土的石製品與古代兵器對比
此外,在發掘工作結束時組織召開了“重慶巫山玉米洞遺址發掘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單位的20多個專家透過室內標本觀摩、遺址現場踏查、學術會議研討等形式為玉米洞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會診把脈、建言獻策,與會專家一致肯定了該遺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並且建議放緩發掘工作,擬定合理的長遠發掘規劃,並於2014年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玉米洞遺址新的主動性考古發掘。
2015年10-12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對玉米洞遺址開展後續發掘工作,擬透過本次發掘獲得更加完整的地層剖面和更豐富的實物資料。此次發掘主要是2013年度發掘工作的延續,出土編號石製品378件、動物化石700件,還有一批未編號的碎骨,地層深度達6米,文化層劃分達到18層,一定程度上延伸了遺址的文化軸線,為進一步研究玉米洞遺址古動物、古環境及年代問題提供更多素材。
4.等待揭秘的長江三峽地區舊石器文化遺址
玉米洞遺址是長江三峽地區舊石器遺址的又一個重要新發現,從籍籍無名的化石點到聲名遠播的國保遺址,一步步走來,經歷了太多曲折故事。在三峽地區這樣特殊的環境資源背景下,玉米洞遺址長時段的地層序列和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對東亞本土古人類的連續生存演化和文化適應是極為珍貴的研究材料,玉米洞遺址的發現不僅將會豐富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的材料,並將為古人類學探討更為廣闊時空範圍下的人群演替和技術演變做出積極貢獻。唯一遺憾的是,玉米洞文化的主人還未現身,期望不久的將來,還能再度重逢,啟動玉米洞下一個階段的發掘,讓她重煥光彩。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賀存定
本文來自【上游新聞-重慶晨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