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地產目前債務包括:
於2022年1月13日到期的7.25億美元債;
於2022年7月28日到期的規模還剩2.88億的美元債,利率9.125%;
於2022年11月18日到期的3.6億美元債,利率12.375%;
尚未到期但明年需要付息的4筆美元債。
10只境內債券,存量規模為161.65億元。
如富力地產此次未能渡過難關,其資金危機難保後續不會發生連環“炸”,將加劇其供應商的回款風險。
其塗料供應商包括巴德士、立邦、華潤漆、嘉寶莉、亞士漆、固克節能、三棵樹等知名塗企。
12月16日上午,富力地產舉行投資者電話會議,就美元債收購要約和同意徵求展開討論。
早在12月15日下午,富力地產釋出公告稱,受困於流動性,富力地產可能無法兌付1月13日到期的7.25億美元票據。目前,公司正在進行要約收購和同意徵求以改善集團的整體財務情況與現金流管理,並延長債務期限。
值得注意的是,富力地產稱如果要約收購及徵得同意書未能成功完成,其可能無法按期完全贖回票據,構成違約。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美元債發行於2017年1月,發行人為富力地產間接全資子公司怡略有限公司,當前餘額7.25億美元,票息5.75%,應於2022年1月13日到期。
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富力地產存續美元債10只,存續規模50.6億美元,其中將有3只規模合計13.85億美元債於一年內到期。包括富力於2022年7月28日到期的規模還剩2.88億的美元債,利率9.125%;於2022年11月18日到期的3.6億美元債,利率12.375%。此外,還有尚未到期但明年需要付息的4筆美元債。
除此之外,富力地產還存續10只境內債券,存量規模為161.65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規模近半,短期集中兌付壓力較大。
作為地產龍頭,富力地產上下游合作企業數量眾多。據塗飾商情記者瞭解,巴德士、立邦、華潤漆、嘉寶莉、亞士漆、固克節能、三棵樹等知名塗企都是富力地產近年來合作的塗料供應商。一旦富力地產現金流斷裂,勢必會影響到相關合作塗企的回款。
債務違約,富力地產不是唯一的一家。除了“雷聲”最大的恆大,此前,花樣年、當代置業、奧園、華夏幸福、佳兆業等房企就已深陷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房地產開發商不斷躺倒在高槓杆的“陷阱”之下,地產行業前景已經難言明朗,而高度依賴房地產行業發展的上游塗料企業也一樣面臨生存危機,苦苦支撐。
房地產連續爆雷,立邦、三棵樹、東方雨虹
科順、嘉寶莉、美塗士等下游企業很受傷...
房地產行業頻頻爆雷,處境可謂岌岌可危。眼下,銷售下行、融資收緊、資金鍊承壓,加之房地產調控政策越發趨嚴,都令房企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違約事件持續發酵。
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央持續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並提出了房企的“三條紅線”。如今“三條紅線”實施剛滿一年,房地產行業近百家企業踩中紅線,處境非常艱難。
房地產行業“熄火”對於工程、建築、原材料等龐大且複雜的產業鏈都會帶來骨牌效應。
而塗料企業作為房地產上游,房地產行業拿地少了,工程專案對接也就少了,建築材料、塗料等需求量也會減少。此外,房企“爆雷”對於其材料供應商來說,加劇了回款的風險。
據房地產供應商榜單,在防水材料方面,東方雨虹、科順等,塗料類的立邦、多樂士、三棵樹、嘉寶莉、美塗士、展辰新材、PPG、久諾、華潤漆等,保溫材料中的亞士創能、上海申得歐等都都是房企的密切合作商。一旦房產行業資金鍊崩塌,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塗料大廠,同時,對於塗料行業的行情也會造成巨大影響和困境。
無論是需求縮緊還是賬款回款變慢、應收賬款增加,壞賬風險增加,對於塗料企業而言,都是重大的“災難”。房地產行業3000億應付票據能否兌付,塗料行業近300億的應收票據和賬款能否追回,都成了未知數。
房地產進入寒冬,塗料企業該改變賽道了?
據相關機構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房地產行業到期的美元債總規模合計達552億美元,信用債總規模合計達4878億元。而無論是海外美元債還是境內債,2022年都是房企的償債高峰期。
有業內人士分析,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今年以來的房地產債務爆雷,還只是“小試牛刀”,明年或才是行業的真正洗牌之年。
12月12日,在樂居財經舉辦的2021(第五屆)中國地產新時代盛典上,旭輝控股CEO林峰也表示,一直到明年六月份,都是開發商要勒緊褲腰帶,儲存糧草,認真活下去的最關鍵的時期。
他指出,房地產行業進入了“寒武紀”,之後再也沒有春天了,可能是漫長的冰河期。未來,民營房企內部會出現三個1/3,即有1/3的人徹底退出去;還有1/3的企業失去了持續發展的能力,但可以保持生存;還有1/3的企業能夠同比例的發展。
隨著房地產調控、融資政策的不斷趨嚴,一些機構對房地產未來一年的市場並不樂觀。不少機構分析員表示,內地房地產行業近期或保持區間震盪,預計不會出現明顯反彈,開發商的流動資金將繼續面臨風險。
中國的塗料企業伴隨著房地產高速發展成立的,如今房地產行業進入“寒冬”,塗料企業若想繼續發展,另尋賽道已經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