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島——麥克阿瑟的傷心地與復仇地
在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的東北方向,有一個小小的國家——菲律賓。
作為橫亙於印度尼西亞與日本之間的國家,菲律賓對於二戰時的日本具有非比尋常的戰略意義。
而就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南方向,有另一座幾乎決定二戰成敗的島嶼——萊特島。
在珍珠港偷襲事件剛發生時,正是在這裡,日本空軍摧毀了美國遠東空軍基地。以同樣偷襲的方式,日軍消滅了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幾乎所有的空軍力量。
沒有了強大空軍力量的支援,當時的美菲聯軍就此難以抵擋強大日軍的攻擊。
於是,在一陣遺憾與不甘中,當時已經是美國西點軍校史上最優秀學生與最年輕校長的麥克阿瑟,無奈從美菲聯軍總司令任上調離,擔任了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
有人將之解讀為,美軍為了避免麥克阿瑟被俘而做出的調令,這也是說得通的。
一是麥克阿瑟的重量級值得美軍做這種調令,二是在日軍如日中天的當時,這也不是不可能。
在當時的菲律賓,名義上與日本人對抗的雖然是美菲聯軍,但其實多數是未經過正規訓練的菲律賓僱傭兵。
有這麼一則資料散佈於各大百科,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在菲律賓僅有1200名士兵,菲律賓僱傭兵足足有13萬人。
這個數字當然是很誇張的!
但再看看1942年日本攻佔菲律賓後製造“巴丹死亡行軍”時的資料,78000名美菲聯軍俘虜中,菲律賓軍人佔6萬餘名,美軍佔15000名。
美國職業軍人的數量,依然是佔少數的。
軍事力量對比的懸殊,使得麥克阿瑟飲恨逃跑。
2年後,在太平洋戰爭局勢開始偏向盟軍時,麥克阿瑟指揮美軍捲土重來,又在這裡一雪前恥。
而這一次雪恥,麥克阿瑟顯然是用了全力推動的。因為僅僅這一系列戰役,就將日本海上力量幾乎全部消滅!
注:戰役發生前,美軍尼米茲上將建議攻擊臺灣,麥克阿瑟主張攻擊菲律賓,最終羅斯福採納了麥克阿瑟的意見。
瓦解日軍海上力量之戰,分為海戰與陸戰兩個階段?
麥克阿瑟的復仇之戰,可分為海戰與陸戰兩個階段。
其中,萊特灣海戰佔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
在萊特灣海戰取得勝利後,後期的萊特島陸戰則已經是毫無懸念了。
但事實的反差是,美軍在陸地上的對手,正是當初使得麥克阿瑟逃竄的日軍第14軍。不過,在美軍宣佈對萊特島登陸作戰後,該部隊已經由第14軍擴編成了第14方面軍,規模大了4倍不止。
而且第14方面軍的指揮官變成了日軍大將山下奉文,而不再是號稱喜歡風花雪月的日軍中將本間雅晴。
但即使是擴編之後,日軍第14方面軍在美軍大軍出動的情況下,也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整個萊特灣海戰分為四個部分。按照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官慄田的設想,四部分作戰內容本為一體,分別交由四個艦隊完成。
其中,小澤艦隊帶著日軍的全部4艘航母,作為誘餌吸引美軍的火力。
因此,將萊特灣海戰稱為“史上最後一次航母對戰”,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為什麼日軍敢於如此下血本,拿航母做誘餌呢?
那是因為,當時日軍聯合艦隊的飛機已經在臺灣戰場被美軍航母收拾得一乾二淨了。
二戰時的老飛機
航空母艦上沒有了飛機,那就等於沒有爪牙的老虎,本就失去了主要作戰能力。拿來做誘餌,只能說是發揮餘熱了。
而之所以日軍飛機會在臺灣戰場與美軍交戰,自然也是美軍刻意籌劃的結果。
戰爭的一開始,美軍指揮官尼米茲為了避免日軍在臺灣的軍事力量對菲律賓戰場進行支援,先一步下令美軍航空母艦對臺灣戰場的日軍進行了攻擊。
日軍為了反擊,先後出動了600架次飛機作戰,最後都折戟沉沙,沉入了大海。
而且因為缺乏協同作戰的意識,在萊特灣海戰中,日軍始終被美軍牽著鼻子走。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美軍也有急於邀功等問題,但相比於日本海軍來說,他們還是訓練有素的。
數次的海上遭遇戰,除了缺乏空中力量外,還暴露出日軍指揮不力的致命短板?
戰爭一開始,日本聯合艦隊主力慄田艦隊火速向萊特外開拔,但隨後不久便被美軍潛艇偵得具體位置。
在美軍3艘航母的260架次空襲下,慄田艦隊損失慘重,承擔了60%空襲攻擊的巨炮戰列艦“武藏號”未發一炮,便就此沉沒。
在現代戰爭前,一味地追求堅船巨炮顯然不可取。在缺乏空中力量的保護下,船隻再大,也只不過是飛機轟炸的活靶子而已。
“武藏號”的沉沒,使得在日本國內號稱“炮術國寶”的日軍豬口少將也就此隨艦殞命。
日軍,不只在錫布延海葬送了一艘“大和級”戰列艦,還葬送了日本海軍的“未來”。
短暫的遭遇戰,使得慄田艦隊迅速認清了戰場局勢,並就此原路返回。但不久後,隨著小澤艦隊誘使美軍航母編隊成功,慄田於同時折返至聖貝納迪諾海峽。雖然慄田並未收到小澤關於計劃成功的電報。
在聖貝納迪諾海峽,爆發了慄田艦隊與美軍中將金凱德之間的薩馬島海戰。
金凱德此時僅有的一些護衛航母自然難以抵擋住“大和級”戰列艦的巨炮,因此瘋狂逃竄。這或許是日本聯合艦隊在這場海戰中的至高時刻了!但因為指揮官慄田對美軍底細不明,在擔心美軍支援不刻即將到來的情況下,慄田親自下令迅速撤出戰場。
而在對金凱德的追擊中,慄田艦隊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指揮鬆散的日本艦隊,幾乎所有戰列艦全部被毀。唯一的“大和艦”雖然保留著作戰能力,但也失去了拋錨能力。
可見,在任何戰爭面前,指揮藝術與資訊偵察都是極為重要的。金凱德在劣勢情況下組織艦隊發起疾風驟雨般的反擊,又在發現日軍指揮失靈時,將日軍艦隊分割成了小股部隊,進而重創陷入了反包圍的日軍。
飛機飛回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得名於美國上將尼米茲
此戰中,金凱德手上沒有任何軍艦能抵擋住日本聯合艦隊戰列艦哪怕一炮!
但最終,他只損失了兩艘護衛航空母艦及數艘驅逐艦,日軍的代價卻是主力艦隊就此幾乎被團滅。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金凱德當時擁有的約500架飛機,是日軍所沒有的。
萊特灣海戰,在日軍一系列窒息操作中,被美國取得全盤大勝。麥克阿瑟一雪前恥,美軍一鼓作氣將萊特島上駐紮的日軍第14方面軍全盤擊潰,就此奠定了將日軍逐出菲律賓的大局。
但頑固的日本軍國主義,顯然不會就此認命。
即使是在萊特島上,也有幸存的日本士兵在密林中與盟軍纏鬥了20年之久。
注:算算時間,他們一直在那片地方戰鬥了1962年,甚至更久。那時候,二戰早就結束了。他們的天皇,也在戰爭中聚攏的鉅額財富中,過上了安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