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上週中國大陸央行降準正式實施,而且還大額續作了MLF,扣除到期的MLF,合計淨投放了7500億元,天量流動性釋放的背後隱含了什麼訊號?
解讀:
12月15日,中國大陸央行降準0.5個百分點正式實施,釋放了1.2萬億的流動性,當日還續作了1年期5000億MLF,扣除本月有9500億MLF到期,合計淨投放7500億流動性。MLF利率維持2.95%不變,由於銀行貸款利率參考LPR定價,LPR採取“MLF+基點”形成,換句話說MLF與LPR是貸款利率的錨,無論是下調MLF利率或LPR均可認為是以價的寬鬆方式,若不動,則是價維持,以定向模式的量,直接物件為實體。回顧中央經濟會議,貨幣政策表述由“合理適度”改為“合理充裕”,流動性是“邊際改善”而非“大水漫灌”,所以,始終符合“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預期。
回顧上一輪貨幣政策寬鬆週期,第一階段是降準,第二階段是下調MLF與LPR利率。銜接這兩個階段的是銀行間質押利率的回落。因此判斷後續流動性是否進一步寬鬆,可以觀察銀行間質押利率的走勢。
短期看,7月、12月合計兩次降準,而銀行間質押利率並未顯著下行,從社融資料可以看到,自7月後政府債券融資金額明顯提速,疊加此前中央經濟會議定調,初步判斷中國大陸央行暫未有快速擴大寬鬆的意圖,目前的操作或更多是以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配合政府債券融資,換句話說明年基建逆週期發力是可以期待的,是否成為提前佈局的因素,則取決於投資者智慧型的火眼金星。展望明年,流動性是邊際放鬆的,只是節奏、速度會根據經濟執行狀況調整,而明年降準、降息還是可以期待。
資料來源:wind
熱點:美聯儲宣佈加快Taper並暗示明後年各加息3次,日本央行卻搶先 “秘密縮減”,英國央行則意外宣佈加息,為何央行們都顧不上“引導市場預期”了?該如何解讀?
解讀:
美聯儲12月FOMC會議結果出爐,將加快Taper,每月縮債規模由150億提高到300億、結束購債月份從2022年6月提早至2022年3月。點陣圖顯示預計2022、2023、2024 年將分別加息 3 次、3 次、2 次。會議宣告刪除“暫時性因素”和“允許通脹在一段時間適度高於2%”,並提高2021、2022、2023的經濟預測值。美聯儲終於官宣通脹, 政策重心轉向防通脹。
日本部分,雖然日本央行將基準利率維持在不變,同時宣佈企業債券縮減購買計劃,從明年年4月起將商業票據和企業債持有量逐漸減少到疫情的水平。從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到,公司債券自今年3月開始增速已經放緩,日本央行“秘密縮減”目的或是擴大其調整空間,在有需要的時候再度開啟購債,以便靈活應對未來變化。
英國央行則是意外宣佈了將基準利率上調15個基點至0.25%,其中重要影響因素仍是通脹,從供給瓶頸、能源價格上漲使得11月英國CPI快速攀升至5.1%。不過,面臨同樣壓力的歐洲央行,卻給出了不同的表態,歐洲央行宣佈在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於明年3月退出基礎上,卻將常規資產購買計劃(APP)從每月200億歐元增加至400億歐元。主要差異因素為英國脫歐後推升貿易成本,導致商品供給不足導致,由於影響因素更偏長期,所以英國不得不選擇加息。
總而言之,面對發達國家經濟體央行,從英國央行意外升息,到挪威第二次升息結束零利率時代、美聯儲購債縮減提前,最寬鬆的日本央行對於物價做出妥協,歐洲央行以置換調整資產負債表,在失去對物價的控制後,已無法對選票制的就業情況做出更大的刺激,等同於已在物價與失業率間做出選擇。未來,表達在市場中的情況,將透過各國間的匯率波動,博弈與校正。
資料來源:wind
熱點:消費品公司“提價”是個熱議詞,不過中國大陸11月的社零資料再次不及預期,消費品公司提價策略還會順利嗎?能否為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解讀:
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9%,環比減少1個百分點,是截止目前年內第二低的數值。社零總額同比不及預期,與疫情散點爆發有關,情況類似於8月,相比之下11月資料要更好些,比8月高出1.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後,11月同比增0.5%,8月同比增0.9%,說明當前社零總額資料築底,價格貢獻要更高一些,未來若能提高總量則更能助力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分項資料中,“必選消費”優於“可選消費”。“必選消費”中的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商品錄得兩位數的同比增長,日用品類、中西藥品類商品同比增長也超8%,此外,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食品製造業的產成品庫存同比處於相對歷史低位,考慮接下來的春節因素,補庫存驅動下,預計食品製造類的價格傳導會比較順暢。“可選消費”中,受惠於房地產政策邊際調整,政策強調“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配合地產後週期型的消費品需求得以釋放,11月建築及裝潢類商品零售同比增長18.1%。雖然11月傢俱、家電類商品零售同比增長僅6%左右,但考慮自住需求的釋放過程中,購置傢俱、家電的需求是滯後於裝修的,而近期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再提“家電下鄉”,對標第一輪“家電下鄉”至今十年有餘,若新的政策能落地則會促進舊產品的更新需求,相關政策落地情況可保持跟蹤。
整體來看,社零資料仍處於築底階段,“漲價”在傳導,短期的消費“量”的資料會受疫情擾動。11月政治局提出“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持續恢復”,而消費領域的相關政策值得期待,別忘了市場投資路徑,選擇同步依序其中專案的釋放順序為優。
資料來源:wind
熱點:中國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資料連續兩個月回升,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也同步改善,製造業領域發生了什麼新變化?後續如何發展?
解讀:
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3.8%,較10月高0.3個百分點,較9月高0.7個百分點。由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是採用 “不變價”計算,而PPI反映工業品的價格變動情況,總的來說工業部門的“量”有所企穩,同時“價”見頂回落,後續需關注月底釋出的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的資料。
從11月規模以上工業分項資料看,處於產業鏈上游的採掘業、原材料加工業增速放緩,中游、下游增速回暖,工業利潤有望將從上游向下遊再分配。其中,消費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2.2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2.6%,出口仍是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此外,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1%,其景氣週期相對獨立於宏觀週期。
總的來說,工業增加值資料在反映了從“能耗雙控”向“保供穩價”的轉變,利潤開始從上游向下遊轉移。未來需要留意出口的變化,美國消費資料走弱導致需求削減,尤其11月出口資料已顯示對美出口在下滑,而未來的變數在疫情反覆中,是否帶來第二次的供給替代。對於投資,在外部因素日趨繁瑣之下,如何由內需擴張對於經濟增量的幫助,將是投資思考的選項。
資料來源:wind
熱點:今年A股IPO數量和融資規模都創了歷年新高,但是最近某新股中籤後出現了大量棄購,是否不看好後市行情?後續投資該注意什麼?
解讀:
截至12月10日,A股IPO公司數量504家,募資金額5,226億元,均超歷年資料。註冊制已成為主流的發行方式,深交所創業板、上交所科創板、北交所合計IPO數量佔比78%,募資金額佔比66%。近期出現大量棄購的新股,主要是發行價、網下中籤繳款金額、發行市盈率、同行業平均市盈率比較等因素。隨著註冊制改革的推進,新股發行定價轉為市場化,A股新股申購不再是包賺不賠的情況。在市場參與者眾多,研究差異、資金性質差異,會導致對股價分歧加大,投資者宜理性選擇。
展望後市,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已是大勢所趨,外部流動性將逐步收緊,甚至會出現流動性的爭奪。中國大陸部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流動性“合理充裕”,以及工作重點從“調結構”向“穩增長”轉變。三駕馬車消費、投資、淨出口,2021年主要依賴出口,目前看在出口動能減弱背景下,穩消費與基建逆週期調控或是明年的機會,如此一來,輕外重內的投資邏輯,將伴隨穩增長定義,而內需民生角度,尤其糧食安全等事項,值得投資者玩味。
本文僅記載楊博光的觀點與心得,不代表所任職機構的立場,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本文所釋出的觀點和陳述不構成對任何人或任何組織的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此取代自己的獨立判斷。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執業證號:S03406190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