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一個女性朋友,工作成績很出色,屬於出類拔萃的那一類人,我很欣賞;
然而深入接觸卻發現,她眼界太低,竟然結交一些私生活很不檢點的女生;
什麼打胎得性病的,什麼做小三的,也一樣交朋友。
有一次發現她的一個關係不錯的女孩,是個卑微的第三者,而對方是個油膩的不行的已婚男人。
我很擔心她會受牽連,就提醒她不要隨便把不檢點的女孩帶到住處,江歌案就是個例子;
身上有汙點的人,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把危險帶給身邊的人;
要離的遠一點。
而她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我大驚小怪,和那個女孩更親近了。
我簡直頭皮發麻,覺得很噁心,是生理上產生的噁心,更理解不了;
我真的覺得那型別的人不配和我說話,和我說話是對自己的侮辱,而一個優質的女生居然結交那樣的朋友;
那就代表她們是一個層面的人,我要趕緊遠離;
莫非是我識人不清?我眼盲?不該結交這個女孩?
是我太勢利?
是我太幼稚?
(2)
每個人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獨特的解構密碼;
我們會喜歡一件事,也會厭惡一件事;會喜歡某個人,也會厭惡某個人;
很難說得清原因,也不必追求原因。
但是這種喜歡和厭惡會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
透過自己冷靜的多角度分析,觀察,透過理智的選擇;
最終我們對於自己厭惡的事情,厭惡的人也能保持平靜。
而如果,我們對於某類人某類事情有著尤其強烈的厭惡感,深入骨髓,只要哪怕僅僅想一想就會感覺受侮辱,忍受不了的噁心;
這種刺激超過了一個正常的反應程度,往往來自以前的生活經歷;
曾經經歷過某件事,留給自己強烈印痕,那件事與今天的這個人在某些地方有些類似,有些關聯,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情結;
在這種情結作用下,自己重新體會到了以前的某些沒有消化的情緒,比如憤憤不平,被貶低,被羞辱;比如某種場景,記憶畫面,當時自己感覺丟臉難堪;
自己始終沒有為當時的那些情緒感受找到能令自己平靜接受的解讀,去真正的完成那件事;
此時自己就被刺激到了,產生了強烈反應,不能接受。
(3)
一個人在私生活方面很不注意,可以交往嗎?
私生活方面的選擇,屬於一個人的情感層面的傾向性;
它會融合一部分道德認知在內;
然而就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只能用來約束自己一樣;
私生活,情感傾向,也只能一人一事分開討論;
難以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
更難以用情感選擇來判斷對方是好是壞,值不值得交往。
陷入情緒,情感,慾望時,人往往難以自拔,這是人性天生的弱點;
很難以道德和理智來判斷。
而對於交朋友這件事來說;
再好的朋友,再親近的關係,也不能完全侵入對方的領域,達到完全融合;
即使異性朋友,談婚論嫁的男女也做不到;
所以交朋友要留給別人安全邊界;
要在兩人之間保持安全距離。
在這個界限以外,對方的行為是對方自由選擇,自己為結果負責的,和自己沒多大關係;
自己覺得不妥,可以不參與,不表態;
自己覺得討厭,噁心,也可以遠離;
但不必厭惡到生理上噁心的程度;
畢竟別人有交友的自由;
不可能因為和自己成為朋友了,就不能和別人交往。
而如果自己沒有把交友的界限和邊界釐清,就會陷入到安全感模糊的狀態;
一旦別人表現出和自己心願不一致,就會大驚失色,產生極其不能理解的疑問和感受。
這個邊界是清晰還是模糊,關係著一個人的獨立性,依賴性;
越獨立的人,越能把握邊界,不會隨便陷入恐慌;
依賴性越高的人,越是對他人的期待很高,就更容易陷入內心糾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也要允許別人有別人的選擇;
這就是心智成熟。
極其厭惡一個人時,想一想:對方和自己有什麼大的關係呢?
自己為什麼要對一個不相干的人耗費情感呢?
既然不相干,那就自己是自己,對方是對方;
這樣想,內心就平靜了。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里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