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不是維度,而是行駛在一個物理/時間維度上的列車,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物理空間/時間維度都是意識的載體。而我們目前科學界的理解僅注意到意識在不同物理空間維度的應用(比如元宇宙和現實宇宙),並未真正注意到時間維度的應用價值,在時間維度領域忽略了它。
意識在物理空間緯度的複製/投影進化成“元宇宙”,意識在時間緯度的複製/投影進化成“元分身”^
元分身是什麼?
元分身(或稱意識複製,虛擬意識,意識分身),即本體意識在當前時間維度(T0)進行復制或者投影出一個同樣的初始意識,其後可以與本體意識從T0起的時間維度內同時進行,互不干擾;當達到時間維度的T1時刻,兩個意識可以互動融合或合二為一。也就是在T0時間維度升維,T1時間維度降維。
人工智慧AI的終極目標猜想
AI的終極目標不是超越人類本身意識,而是為了複製“本體意識”,在時間維度上對同一段時間進行時間維度的維度升維/增維,進而可能對一段時間進行無限利用(可見覆制/投影維度是升維/增維的主要手段,同理可知刪除/融合等是降維的主要手段)。
元分身的應用猜想
1、有可能無限利用一段時間
2、工作、學習任務同步進行,經驗無限積累
3、破除經濟學上的對剝削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的剩餘價值剝削
4、再生/永生:透過數字化儲存,意識轉移在不同軀體裡無限傳遞下去
元分身實現的手段
1、腦機介面,物理連線可以是皮質融合也可以是神經晶片介面技術
2、T0時刻讀取神經元訊號、意識複製(核心技術應該是記憶與思維的掃描複製)
3、T1時刻融合神經元訊號、意識融合或者擴容儲存並隨時呼叫不同時段儲存的意識資料
對於意識資料的同步/一致性:
對於資料的一致性,通常是指不同T1時間節點上的資料要保持一致。要實現不同節點上的資料一致,資料複製技術必不可少。為此,對於分散式儲存系統中的資料複製技術來講,也需要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間做出一些權衡。因此,這就導致出現了多種資料複製技術方法,大體上有三類:
- 第一類方法,比較注重一致性,比如同步複製技術;
- 第二類方法,則更注重可用性,比如非同步複製技術;
- 第三類方法,是介於前兩者之間的,比如半同步複製技術。
4、T0-T1時段,按照自身意識模式執行的載體工具,比如物理世界中的機器人/仿生人,數字虛擬世界的演算法執行程式等
5、海量資料複製/處理分析能力:儲存和邏輯運算工具
背景知識:
1.意識來自資訊傳輸和整合
對睡眠及全身麻醉的研究[1]證明,睡眠、全身麻醉和意識障礙的共同特點是大腦各區域間的功能連線中斷、一系列功能狀態受到限制,網路效率降低並增加孤立的模組化,為資訊傳輸和整合創造了不適宜的條件。這意味著產生意識需要的可能是對資訊的傳輸和整合。
2.螞蟻的腦
從螞蟻的情況看,自我認知對神經系統的要求是很低的:螞蟻那25萬個神經元的腦就有視覺自我認知能力[2]和腦的偏側化[3]。螞蟻很可能有自我意識。目前人類已經可以很好地模擬有300多個神經元的秀麗隱杆線蟲的全部突觸連線、做出和自然界的樣本一樣的行為。從300到25萬的計算力問題遠沒有大眾刻板印象裡“模擬人腦”那麼可怕。
3.機器不行的場合
即使你對我們的機器加工技術缺乏信心,我們還可以動用神經細胞。人類已經讓25000個老鼠神經元接著60個電極學會了操縱飛行模擬器裡的F-22直線飛行穿過極端天氣區域。人類已經讓蟑螂大腦很好地駕駛了小型電動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將支援腦的生命活動的零件從自然演化的有機破爛換成提供相同環境的無機裝置會影響腦的功能正常使用。生物的神經系統也就是一團隨機演化出的有機機器罷了,可以作為事件。基因改造一團具有極端原核生物環境抗力和自我修復力、沒有壽命限制的神經細胞,作為意識上傳的硬體,可能確實會比近未來的機器更強大——但這需要21世紀真的是生物的世紀。
4.缺損的腦子
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早已證明切除了一側大腦半球的人可以正常生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家John Lorder[4]更報道了一些幾乎沒有腦組織的人能正常生活。
該大學的數學系有一位學生,智商達126,成績優秀。在一次體格檢查中,John Lorder透過CT掃描發現該同學的腦部異常。正常人的腦組織有大約4.5釐米厚,而這位同學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腦組織覆蓋在脊柱頂端。
在600多個病例裡,病人的腦神經只有正常人腦神經的50%到5%,卻具有正常的意識和行為能力,半數病人有100以上的智商。
在法國[5]也有一位缺失90%神經元的人正常生活並具有75的智商。
上述案例不是說意識和智力不需要大腦支援,但能證明大腦可以在通常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正常發揮功能。過去,人們曾認為意識可能與一些特定的大腦區域有關,比如屏狀核或視覺皮層,而上述案例裡這些人的那些大腦區域往往已經受損,這證明在大腦裡很可能沒有特定區域專門負責意識。
5.裂腦人
腦科學家、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邁克爾·加扎尼加對胼胝體斷裂的病人有過深入研究。這些人是被手術切斷連線左右腦的神經纖維的癲癇重症病患,他們的兩個腦半球出現了物理隔斷。他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向病人的右腦展示照片(向一側腦半球展示照片的技術是讓病人注視螢幕中間,在螢幕的左側或右側閃過圖片,在左側閃過的圖片只會被病人的右腦接收到,右側同理),詢問病人看到了什麼。病人會說“什麼都沒看到”,因為語言中樞所在的左腦沒有收到視覺訊號,胼胝體切斷導致它無法從右腦半球獲得資訊,“看見”圖片的右腦不具有語言表達的功能,但右腦可以操縱左手畫出看到的照片內容或透過觸覺指認看到的物體。大量實驗證明左腦負責邏輯思考、表達語言,但對人臉識別、觸覺識別等遲鈍,右腦則能敏銳感知影象和空間,在左腦與右腦被物理隔斷後病人的智商不受影響。這些發現推翻了大腦平均分工執行具體功能的傳統觀念。
另外,即使左腦被物理切除,隨著時間延長,右腦可以掌握語言能力,年齡越小,手術對語言功能的影響越小。
同時向病人展示兩張照片,讓左腦看見一隻雞爪,右腦看見一幅雪景。然後讓病人從一系列圖片中選出跟剛才看到的畫面有關聯的,這些圖片病人的左右腦都能看到。病人的右手選擇了雞,左手選擇了能剷雪的鐵鍬。然後加扎尼加詢問病人為什麼這樣做。左腦回答看到了雞,但左腦沒有看到雪景,對鐵鍬的解釋是“鐵鍬可以用來清理雞舍”。大量實驗證明左腦會在現實的基礎上編造出符合邏輯的解釋,即使完全不知道右腦在幹什麼也能說服自己。
除了完全切斷,他還研究了部分切斷的影響。當時很多胼胝體切斷手術是漸進性的,先切斷後部結構。對這樣的病人的右腦展示可怕的圖片,然後詢問他感覺如何,左腦會回答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害怕。對這樣的病人的右腦展示騎士的圖片,然後讓他猜右腦看見了什麼,左腦會回答鎧甲、武器、騎馬、戰鬥等關於騎士的聯想。證明胼胝體前部負責傳輸抽象的訊號而不是精確圖片。
在胼胝體斷裂手術被放棄後,麻醉一側腦半球的技術仍然可以支援類似的研究。在一側腦半球被麻醉後,不再受它影響的另一半有時當即就會產生一整套全新的人格特徵,而當另一半球甦醒時,這些突然出現的人格特徵就突然消失了。
6.物理連線
物理連線可以產生跨個體的訊號傳輸。物理連線可以是皮質融合也可以是神經晶片介面技術。
2013年冬天,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的米格爾·派斯·維埃拉和他的同事將兩隻老鼠的大腦連線起來,刺激一隻老鼠的大腦,另一隻老鼠就會按壓槓桿。
這不需要克隆、記憶複製等手段,也不限於老鼠這樣的複雜度。加拿大哥倫比亞省弗農市的克麗絲塔·霍根和塔蒂亞娜·霍根是自然形成的連顱雙胞胎,她們不僅有顱骨和血管連在一起,二者的丘腦更融為一體。丘腦有許多功能,其中包括感覺中繼器。她們共享感覺輸入,撓其中一個人的癢癢,另一個會發笑,她們能夠用彼此的眼睛觀察世界,食物的滋味也是一人吃兩人知,她們一起哭,一起笑。有軼事佐證她們可以共享想法,而且雖然各自有著獨特的個性,在提及對方時,她們使用的是“我”這個代詞。
那麼,在腦機介面技術可以比較多地運用之後,將人腦相互連線或將人腦接入計算機來支援新智慧體的難度很可能遠比想象的要低。
參考
- ^https://www.cell.com/trends/neurosciences/fulltext/S0166-2236(18)30016-X
- ^https://scinapse.io/papers/2180773430
-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0.0677
- ^https://rifters.com/real/articles/Science_No-Brain.pdf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7)61127-1/fulltext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475427/answer/146257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