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時間越久,我們越能感受到印象筆記是一個天秤座的產品——非常注意對平衡的把握,保持矽谷的全球視野的同時,要入鄉隨俗,激發創新精神的同時,要注重經驗和積累,而印象筆記也同時為C端個人使用者和B端企業團隊使用者提供了知識管理與協作的產品和服務。
2012年Evernote進入中國後推出的產品與全球其他地區別無二致,直到2018點6月,印象筆記在獲得了Evernote的全部原始碼和其他智慧財產權的基礎上獨立重組,從此開始放開手腳、加速奔跑。如今三年過去了,這家公司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在筆記這個要被千軍萬馬過的獨木橋上,邊高速前進,邊維持著獨特的“平衡”。
這次,印象筆記又帶來了新的平衡——既有單點爆品的好用,又有All-in-One平臺的完備。
新品Verse:下一代的All-in-One產品
36氪:你們在12月16號即將召開的釋出會上即將官宣一個叫Verse的新產品,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先介紹一下Verse?
唐毅:Verse的slogan是“All-in-One space for your life’s work”,這與Evernote最早的slogan“your life’s work”是一致的,但這個詞當時翻譯成中文的感覺不太一樣,變成了“你的工作空間”。
Evernote跟印象筆記的傳承的故事我就不再贅述,2018年印象筆記獨立發展後釋出了一系列產品,比如toB的印象團隊、工具型產品掃描寶等等,而Verse也是這一系列工具的全新創新和升級。這些產品代表著從美國到中國,再到全球的創新趨勢。
而Verse就是這樣一個印象筆記為大家帶來的全球視角的下一代產品。
36氪:為什麼說是下一代產品,下一代產品有什麼特徵?
唐毅:Verse是同時服務toC和toB的平臺級產品,適用於個人使用者和企業使用者,符合國內外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同時具備單點突破和All-in-One產品的特性。Verse就是下一代的資訊處理的網際網路平臺。
從Evernote到印象筆記,從外企到獨立運營,印象筆記走過了9年,我們對矽谷創新產品形態有深入的思考,也對中國市場有足夠豐富的研究沉澱,所以我們會有較為獨特的看法和判斷。這也是這次釋出會,我們想傳遞的資訊。
Evernote最早以多端筆記和知識管理的產品形態進入中國,到現在,國內外針對個人資訊處理、個人知識管理、企業知識管理、企業協同的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幾個典型的標誌是:文件從本地到雲、個人與組織之間知識管理的互通以及企業端透過無程式碼和低程式碼的部署,支援工作流程的靈活搭建。
當以上變化發生時,印象筆記希望用全球性的創新產品,再次領先工具生態。
36氪:具體做了哪些創新?
唐毅:有幾點是全球有對標的。
首先是同一頁面多格式多模態相容操作。在編輯的過程中,單一文件或者頁面可能很難滿足所有形態的編輯需求,而Verse能夠實現同一頁面的多格式操作,音訊、影片、表格、文字、圖片可以一鍵靈活編輯,呈現形式也可以靈活切換為資料庫、看板、甘特圖等多種形式。
還有多層級的無限連結。在知識庫建立過程中,需要匯入和管理大量內外部連結,Verse在串聯、整合能力上是遠勝以往的工具的。
還有幾點是領先全球的:
第一,更優雅靈活的檢視和排版。在一個頁面上可以不拘泥圖文混排格式,實現自由、靈活、漂亮地完成排版,甚至由Verse自動完成排版。
第二,支援複雜標籤和智慧化標籤分類。將個人知識庫以多層標籤的形式對資訊進行再次歸納整理。
第三,智慧化的個人智慧知識圖譜。透過自動語義理解和標籤、連結、標註、提煉內容等方式,智慧連線和推薦,把內外部內容呈現為個人知識圖譜。
第四,在企業解決方案搭建上,我們透過Verse,採取無程式碼和低程式碼的形態,幫助企業靈活搭建流程。
第五,在跨平臺的整合能力上,Verse可以跨平臺聯動。比如使用者在騰訊會議上發起一個會議,在Verse上就會自動開啟會議記錄,這背後是我們強大的生態合作能力。這次釋出會,我們也會宣佈跟騰訊會議、百度網盤等重要戰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方案。
第六,知識和資訊的直接對接和服務。這是針對特定行業和特定人群的功能,比如法律、媒體、科研等行業,我們會把特定人群所關注的不同內容和資訊定向推送給使用者。
第七,硬體同步。我們會把印象筆記的智慧文具、智慧穿戴等智慧硬體裝置與Verse進行無縫銜接。
也就是說,我們這次的大部分功能在全球都是獨特的,是真正的劃時代、全球性的產品。
除了產品之外,我們的商業路線的發展也在證明我們的全球化程序。現在印象筆記的程式碼量已經是與Evernote拆分時的四倍,印象筆記的新功能中60~70%是Evernote沒有的,印象筆記的全新功能和產品已具備了單獨出海的能力。
All-in-One還是單點爆品?
36氪:您剛才提到了新產品裡有很多點,這其實就是你們的All-in-One佈局,在一個平臺中實現所有功能。但在這個領域一直存在一個悖論,到底是要做單點爆品佔領使用者心智,還是要做一個大而全的平臺。你們是如何進行選擇的呢。
唐毅:首先我覺得單點爆品和All-in-One並不矛盾。單點爆品和All-in-One的策略是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行業的,並不是絕對的。
印象筆記過去推出了很多單點爆品,從一款App演變成十幾款App,很多都是單點爆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掃描寶,只有掃描這一個單點功能,但它在掃描App裡排名第二。印象筆記app本身也是單點爆品,使用者數和營收指標每年還在超100%增長。
36氪:聽起來我們更擅長做單點爆品,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做一個All-in-One的產品呢?
唐毅:Verse是一個跨c和b兩端的All-in-One產品。
C端有單點爆品是非常正常的,在一個單一場景,有入門級的產品,能夠讓使用者用完即走,這是符合邏輯的。但說到資訊整合平臺,使用者需要的是更智慧的功能、多模態內容支援的能力、順暢的連線轉換、多人協作等等更多更深的功能。這些場景在C端需要的是有深度的All-in-One的產品,一個集中的資訊服務平臺,這和單點爆品是完全不衝突的。
當然,B端也是有單點突破的機會的,這要從行業入手。我們認為,法律、媒體、科研、投資、金融行業都各自有明確的行業屬性,同時也有共性——對知識有強需求。參考美國市場,也還是有很多toB的單點爆品,只解決企業業務流程裡的一個環節,所以在很多企業內部會用到幾十款獨立的SaaS產品,這也會給實際使用這些產品的員工帶來困擾。隨著全球市場上越來越多的併購的產生,大家對於生產力工具的再一次整合是有共識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透過平臺解決企業之間的資訊流轉是最佳解決方案。
36氪:大廠也應該也已經在做All-in-One的事情了?因為API的原因,他們做起來應該更適合?
唐毅:大廠也都看到了All-in-One的機會,但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國內的All-in-One沒有在形態上進行深入挖掘和超越,更多是學習和模仿。但是Verse有關於下一代的深入思考,因為我們帶著矽谷的基因和全球的視角,認為在下一代資訊處理平臺上不應該只能編輯文字、文件之間也應該連線、多人協作也不應該僅僅支援線上的環境……等等問題,我們都有思考。
二是國內的市場形態是沙漏型,大量小企業有需求但生命週期短難以復購,大企業的需求不標準,很多想要私有部署而並非SaaS化。
ToB、toC還是toT?
36氪:國內有一些大廠在toB領域已經率先做起了All-in-One,但市場的反饋可能不容樂觀,叫好不叫座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件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跟大廠本身有關,還是跟All-in-One有關,還是跟中國的環境有關?
唐毅:前段時間我跟toB行業一個非常資深的專家交流,他提了一點,就是做企服,最重要的是在對行業有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服務剛需,這樣企業才會願意付很多錢。B端的生意,在中國單點突破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不能僅考慮業務屬性,這指的是比如招聘、員工入職、任務發放這種通用型業務屬性;更重要的是要綜合考慮行業屬性。
另外,居高臨下的態度是我們在做toB業務時要避免的。一些廠商覺得自己是把最好的產品和技術拿出去給行業提供價值,會試圖教育企業,但很有可能並沒有切中企業的核心需求。我們認為做toB要放低心態,在B端的語境中我們會比較忌諱說“佈道”這個詞,因為toB業務的本質就是要服務企業,給企業提供價值,我們會鞭策自己,不能簡單去拿C端模式改革B端。Verse的9個功能中,也含有我們向企業請教總結的痛點,我們想用技術給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另外,toB的軟體廠商紛紛SaaS化,這當然是積極的現象,但是企業的軟體需求和IT需求甚至智慧化需求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廠商在服務過程中切忌不尊重企業的實際發展規律,人為地把一個軟體專案“變成”SaaS。做toB需要耐心,不能太著急。
36氪:最近很火的一個概念是PLG(product led growth),印象筆記是最初的一代PLG廠商,你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唐毅: 我們認為PLG是一個非常寬泛和普遍適用的概念,其實每個行業都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是靠產品驅動增長的,在我們行業的具體場景裡,是指用好的產品和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帶來自然增長,這也是印象筆記長期努力的方向。
36氪:我們一直在討論toB和toC的區別,但我最近聽到一個詞蠻有意思的,叫toT,T指的是team,有人覺得toT是toB和toC的結合,即小團隊更買賬。您認可這個概念嗎?
唐毅:是的,印象筆記有一個與此概念一致的決策:印象筆記面向企業端的服務和產品在2020年已改名為“印象團隊”了,這款產品的誕生也是從C向B自然過度的結果。
而我們剛才討論的PLG和toT有一定相似性,團隊用得很好,就從試用轉向付費,其他團隊看到也會想用,慢慢整個企業都用起來。邏輯上這個過程和大多數矽谷企業的決策路徑是一致的,又和大多數中國企業的決策路徑相反,但和我剛才說那些行業是相符的——媒體、投資、法律、科研。
所以「印象團隊」先選擇切入這些領域,同時很明確這就是一款首先為團隊做的產品,讓團隊作為企業數字化的催化劑,影響企業。下一代的資訊形態有獨特性,我們不想試圖去教育誰,而是想認真的將未來的資訊和知識處理形態帶給企業,切實解決企業和行業中的典型問題。我們團隊有很強的矽谷和國內創業背景,也有很強的C端和B端創業的背景,所以看問題會檢視更深入和客觀一些,不會簡單地名詞化或者符號化。
36氪:所以您並不覺得未來這幾年會有所謂的“toT”的爆發?
唐毅:toT的前提是要先to Team裡的人,然後才能to T。矽谷有很多PLG的案例,從外部看是PLG,核心是企業把預算下放給團隊甚至個人,所以他們的變化就很自然。
國內很多產品的場景是垂直的,產品形態是免費的,廠商就認為屬於PLG了,但歸根結底還是採購決策權。所以toB也好,toT也好,最終能否爆發,看的還是企業的決策模式。
36氪:國內和印象筆記類似的廠商,比如teambition、tower、幕布以及美國的Slack都被收購了,但印象筆記計劃上市,這其實是兩條不一樣的路線,為什麼我們會想要上市?工具類的產品,上市是不是就是會面臨一些問題?
唐毅: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企業股價高漲,有的面臨被收購的情況,所以併購還是上市,我們沒有那麼刻意,但是我們在完成了B輪融資後,中方管理團隊已經增持為第一大股東,我們是有計劃在A股上市的。目前印象筆記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範圍的獨角獸。
印象筆記C端軟體訂閱收入增速很高,目前沒有廣告收入,這是非常受二級市場喜歡的盈利模式,我們也同時滿足不同的上市條件。但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有沒有給使用者帶來獨特價值,有沒有獨特和高價值的產品形態和深厚的技術積累。如果這三件事都做到了,獨立存在可能會有二級市場更高的價值判斷。
當然,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為了上市而做企業。印象筆記的經營核心是為使用者帶來巨大價值,有的技術積累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領先的——智慧推薦、智慧總結、智慧標籤、個人智慧知識圖譜等等都是「印象研究院」自己研發的。這些獨特的產品形態都很有投資價值。
36氪:我們一直在聊C和B的事情,其實像WPS也是屬於C和B都有,石墨上週釋出了一個toB的雲office產品,也是C和B都有,所以您覺得兼顧C和B都有可能是未來產品的發展形態嗎?
唐毅:我們做這件事是基於“給人類提供第二大腦”的理想,確實不僅僅是簡單的策略選擇。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有能幫助C和B打通的機會,我覺得是個好事,但實話實說不是適合所有企業的。我們樂見行業內大家共同摸索,為個人和企業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技術和產品。
談決策:掌握經驗和創新、中國和海外的平衡
36氪:印象筆記從2018年獨立出來之後,有三年多的時間,這期間我們發展很快。您覺得這三年時間裡有什麼決定再來一次是不會做的?是有什麼決定您覺得非常對的?
唐毅:在我們所經歷的不同階段內的所有決策,我沒有覺得後悔、錯誤,甚至是不太完美的。剛從Evernote獨立出來的時候,我們只有兩個做運維的工程師,我們從頭接程式碼接技術,然後獨立上架一款又一款App,到現在程式碼量是Evernote的四倍多。靠的就是對技術和工具的執著願景,或者說是信仰。我們會去考慮C和B的佈局,會考慮單點還是All-in-One,會看國外的變化怎麼和國內的土壤結合,會考慮在做軟體業務同時補齊硬體,都是靠著我們的初心。
現在回頭看,其實每一個階段都做了很多正確的決定。當然,如果我們有無限資源,有些事會做得更早,但我們在有限的資源裡,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做當下最優的選擇。
36氪:那你們在做決定時,有什麼特點嗎?
唐毅:我們的決策特點是,同時看重經驗和創新,我們欣賞衝勁,但也欣賞積累。我們看重對全球和中國市場的雙重理解,我們欣賞和擁抱國內的創業環境,但也不會說矽谷的經驗就是沒辦法借鑑到國內的。
所以我們每一步的決策都有多視角理解和多維度的思考。比如在資料分析上,我們可能比有些研究機構做的還要清晰,我們的衝勁可能比某些國內的創業公司還足。
36氪:這是不是跟您個人的性格也有關係:
唐毅:我個人相信創業應該保持如履薄冰的狀態,情況越好越應該警覺,要尊重市場,尊重變化,尊重黑天鵝和白天鵝。
因為我們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最後才被驗證是好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