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除夕,是閤家團聚,辭舊迎新的日子,也許是臨近千禧年,那年春晚的語言類節目也格外好看,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可奉為經典的作品。比如:趙本山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範偉高秀敏的《將心比心》,趙麗蓉的《老將出馬》等,這些小品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笑聲
然而有一個節目,卻與這歡樂的氣氛背道而馳,給人添堵,它就是黃宏的小品《打氣》,裡面有一句經典臺詞:咱工人要為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
小品《打氣》
在同一時期,劉歡的一首《從頭再來》也火遍大江南北,“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倖幸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風雨,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劉歡重頭再來
音樂勵志,小品幽默,可演唱歌曲的人是資本家,表演小品的人也有鐵飯碗。他們首先考慮的是作品所體現的文藝價值和時代特徵,而至於受眾的內心感受大抵可以忽視罷了。
在上個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企的工人是幸福的,雖然工資不多,但是待遇和福利優厚,人們透過踏實的勞動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沒人會投機取巧,也沒有人沒有賺大錢的歪心思。他們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滿足,並且人人都相信這樣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末期全國範圍內的國企開始集體下崗,相關資料顯示,97年國有單位職工人數為10766萬人。但從1998年開始,人數就開始暴跌,到2002年,這項資料已經滑落至6924萬人。6年間,國有單位職工減少將近4000萬。與此同時,城鎮集體單位職工人數也呈大幅下降之勢,從1995年的3076萬人變為2002年的1071萬人,減少2000萬。6000萬人短時間內失去工作。
在時代的浪潮中,註定有一些人是要掉隊的,雖然他們也是時代曾經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但從這以後,他們將不再有光環,慢慢的論為棄子。
而有這樣一位電影導演,總願意把攝像機對準了這些被時代所拋棄的小人物,記錄著變革來臨時他們的麻木和不安,他的代表作品《鐵西區》堪稱經典:
《鐵西區》封面
《鐵西區》分為三部分,該片由《工廠》、《豔粉街》和《鐵路》三部分獨立影片構成,全長9個小時,和現在燒錢的大片比起來,這部紀錄片連吝嗇二字都算不上,簡陋的裝置,粗糙的剪輯和製作, 整個影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像是一個從來就沒學過攝影的人拿著一部廉價的攝像機晃晃悠悠的瞎錄,可是令你驚訝的是,王兵有一種把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到近乎隱身的能力,要知道在當時錄影機還是稀罕玩意兒,當意識到有人拍攝自己的時候,人們會下意識的神情緊張,但在9個小時的電影鏡頭裡,這種緊張感沒有發生,攝像機如同空氣一般消失了
第一部分《工廠》:時代的風
《工廠》長達4個小時,記錄著鐵西區三家大型工廠在重組前最後階段的事情,影片用一輛穿梭在各大工廠之間的火車作為開頭,並以火車為線索,從一個廠區走到另一個廠區,從冬天走到夏天,也從興盛走到衰敗,
影片開頭的火車
對一個快要黃的廠子來講,人最多的地方不是車間,而是休息室,成群的工人每天無所事事,聚在一起喝酒,賭錢,手氣好的話一天也能贏個10塊,8塊錢,可是短暫的快樂並不能掩蓋對未來生活迷惘。
有一些把自己一輩子奉獻出來的老工人依然想不明白,以前的那個鼎盛的工廠是怎麼一步步淪落到如今連年虧損的地步,自己以前跟正苗紅的階級屬性是什麼時候變成了某些人嘴裡的“臭工人”。
《工廠》劇照:工人在休息室探討廠子的未來
當然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依舊是下崗之後如何生存的問題。抱怨做臨時工工資太低,而買斷工齡的錢和生活長期的成本比起來還是不划算的,將來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於是有人調侃道:實在不行就搶銀行去吧。一陣鬨堂大笑後,當聽說下禮拜一還有五車貨要裝時,他們又都急著答應下來,不管多累還是得幹,畢竟家裡還有老婆孩子,一家人等著養活。
一個工人的妻子下崗了,他的工資太少養活不起一家人,於是他老婆買了輛三輪車,每天清晨他幫著推車上貨,賣菜,一天只睡4個小時
《工廠》劇照:老工人講述和妻子凌晨上貨賣菜
在這段日子裡,人們的心裡不僅瀰漫著彷徨和不安,還有一些人開始感慨和自責,他們無比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讀書,沒有抓住機遇,上學的時候正好趕上特殊時期,上完學就下鄉,下完鄉回來就進廠子,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人生看起來無比順利,一切都由集體安排,就像一個一直受家長溺愛中的乖孩子,長大之後突然家長不管了,讓自己遠走高飛,卻發現啥也不會。
工人探討文化的重要
王兵的鏡頭不僅對準一線工人,同樣也對準了領導層,在千禧新年聚餐上,每個人都發言許願,大家的願望不僅出奇一致,無比樸實,那就是希望明年有活幹,人人有飯吃。最後大夥起鬨哄希望書記能夠致辭說兩句,雖然都知道書記的話充其量也只是鼓勵,起不到什麼實質作用,但哪怕是鼓勵,也能給不安的人心帶來一絲安撫,只見書記舉起酒杯說了句:今日有酒今日醉。
下面那句他不敢講了,更不想講了
書記致辭:今日有酒今日醉
第二部分《豔粉街》:時代的車輪
鐵西區在瀋陽的西部,豔粉街在鐵西區的西部
早在清代初期,努爾哈赤分封土地之時,將這一方分給了他的侄子濟爾哈朗,這也是豔粉街誕生的一個前提。雖然距離老城區頗遠,但豔粉街這一帶卻並非是一片無人理睬的荒地,恰恰相反,在這一方土地上,處處長滿了鮮豔奪目的胭脂花。漫山遍野的粉紅色,映出了美人嬌嫩的臉龐。
正如胭脂花的美麗,過去,人們則是選取其成熟的種子研磨成末,作為頗具效果的化妝品。而此處這大片的胭脂花,也正是為皇宮、王府提供化妝品的一個集中的地點,所以起名豔粉街
而在解放後,鐵西區逐漸成為共和國工業化的搖籃,在這個工業氣息濃重,充滿著重金屬陽剛氣息的地方,豔粉街這個陰柔的名字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又好像與時代格格不入
在上個世紀90年代,豔粉街是當時瀋陽最大的棚戶區,這裡是工人的家屬宿舍,鼎盛時期居住著2萬戶居民。
1999年豔粉街舊址
在《豔粉街》裡,導演把鏡頭更多給了年輕人,在父輩們面對下崗疲於奔命討論該怎樣生存的時候,年輕一代卻無憂無慮,他們揮霍著青春,逃學逃課,沒有工作,更沒有出去闖蕩的遠大理想,偶爾追追女孩子,偶爾打打牌,對於未來他們並不逃避,但也不想過早面對,反正就這樣耗著,挺著,對他們來講:世界的概念早已被禁錮在豔粉街,在這個穩定的“世界裡”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並複製著上一代人的故事到自己身上
《豔粉街》劇照:青年在表白求愛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大街上貼出拆遷公告,“世界”也將不復存在,人們每天討論的話題從下崗又轉移到了動遷,為了維持生計減輕搬家的負擔,都開始變賣家裡的物件
《豔粉街》劇照:變賣舊物
那時的房價還沒有飛漲,大家沒有利益的私慾,唯獨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居住需求:
能不能回遷,回遷的房子有多大,夠不夠一家人住
於是與開發商鬥智鬥勇,即使斷水,斷電“嚇”走一部分人,可還是有人願意堅持,而且這一呆就是兩年,畢竟下崗已經夠艱難了,總不能連家都沒有吧
《豔粉街》劇照:強制斷電
斷電之後,蠟燭和煤油燈成了僅有的照明工具,一個小朋友孤獨的玩著手裡的蠟燭,不停的重複著點燃,吹滅,再點燃,再吹滅的過程。在黑暗的環境裡,蠟燭是唯一的光亮,如同絕境中的希望,只不過它太微小了,而且撲朔迷離。
棚戶區的小孩將蠟燭不斷吹滅又不斷點起
站在廢墟上哭泣的孩子
第三部分《鐵路》:時代車輪碾過後留下的瓦礫
《鐵路》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叫老杜的人,以及與他相依為命的兒子杜陽
老杜以前家境不錯,文革時被抄家,後來在車站邊上揀煤渣生活,同時做鐵路派出所的內線。由於身份曖昧,所以能居住著車站的一間倉庫。但是後來車站不想讓他住了,把他抓到了派出所。
老杜被抓後兒子杜陽翻看著父母相片,鏡頭一轉掉下淚來。忍不住去看守所才得知父親已回家。
杜陽拿出母親照片
在一個小飯店裡,也許是藉著酒勁,杜陽向父親訴說自己的思念,跪倒在地,哭泣得像個孩子
老杜兒子真情流露下跪
相比於前兩篇結尾的壓抑,《鐵路》的結尾是好的,幾年後老杜喬遷新居,兒子也找到了工作,這時的父子倆和大多數東北人一樣走出了陣痛,現實的接受了一切,一家人其樂融融包起了餃子
《鐵西區》 是這些年看過的紀錄片中最為震撼的一部,因為它記錄了中國的計劃經濟最後的掙扎,這些曾經活在虛幻熱情中的社會主人翁,不得不讓出自己的位置,讓出自己的青春和對生活的期待。在王兵的鏡頭裡,沒有劇本,也沒有美化,一切是那樣的真實,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卑微和真摯,生活的無奈,以及無意中流淌的歲月和時光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用這句話來形容電影裡的工人最合適不過了,面對時代的進步,他們能做的只有妥協,因為時光的洪流是誰都無法阻擋的,而在這個商業時代裡處於劣勢地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困難,努力提高自己,拼命地向前奔跑,避免被環境撕碎靈魂,避免被時代吞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