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回顧
1.今天下載這App的網友,全都黑屏宕機了2.今年最強的電子產品,可能是它3.城市上空出現UFO?網友們坐不住了
最近的一波新機,還是讓機哥有些眼花繚亂。
雖然一直都說智慧手機同質化嚴重,什麼沒有創新之類的。
但是實際上每年還是有不少新東西,但只有少數能真正戳中使用者的痛點。
那些經過市場驗證,留下來的就算是“成了”。
而那些消失的技術,也就成了大家口中“方向錯了”的代表。
機哥簡單回憶了一下,發現這些年還真有很多曾經非常流行的技術或設計銷聲匿跡了。
升降滑蓋
比如曾經非常流行的升降攝像頭。
第一波把這個想法實現的廠商,機哥那是相當的respect。
把攝像頭藏起來,正面全留給螢幕施展拳腳。
對機哥這種帥如吳彥祖卻不自拍的直男來說,確實挺對胃口。
不過,成本提高,可靠性降低,升降結構體積大,這些難題也確實存在。
說白了,都是為了那一整塊全面屏。
殊途同歸的還有滑蓋全面屏方案,不用電動升降,而是手動滑開。
(第一款滑蓋屏手機Doogee Mix4)
不知道這算不算點錯了技能,但肯定是妥協大於收益的。
最起碼重量和厚度肯定是要被犧牲了。
要機哥來評價的話,只能說是一種對真全面屏有些偏執的追求。
大麴面屏
有多少機友是用過曲面屏之後,又迴歸直屏的,舉起手來讓機哥看看。
沒錯啦,手機螢幕是彎還是直很重要。
螢幕兩邊向後彎曲,和中框融為一體,機哥看到這設計的時候,只能說驚為天人。
又好看,又減少了寬度,邊緣滑動手感又好,整個手機檔次都高了很多。
旗艦級的曲面屏越來越誇張,甚至都有些魔怔了。
會有系統防誤觸最佳化不到位,邊緣內容顯示不全之類的問題。
可能是市場迴歸理性了,很多人又重新想起了直屏的好。
今天的曲面屏手機已經趨向剋制,連一手把曲面屏帶火的三星,現在都只在Ultra機型上用曲面屏,還是微曲屏。
(S21 Ultra的微曲屏)
超大麴率的曲面屏已經慢慢變得少見了。
而曲屏下的柔性螢幕技術,也找到了摺疊屏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域。
多屏手機
在摺疊屏之前,還有一種“摺疊機”。
它不是折不折疊的問題,它真的是那種,那種很少見的那種。
比如說,Microsoft Duo這款手機。
說白了就是兩塊螢幕用鉸鏈連線起來。
但是如果豎著用,中間有條縫,逼死強迫症。
如果你把它當成究極版的NDS遊戲機,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吧。
這種可展開的多螢幕設計還不是個案。
機哥覺得最魔性的就是LG Wing這款神機了。
表面上是全面屏,滑動可以展開成T字形雙屏,怎麼看都有點像當年夏普那款旋轉翻蓋機的精神續作。
雖然LG給它整出了很多玩法,但機哥總覺得還是過於雞肋。
比如拍照、看影片時用副屏當操作檯,玩賽車遊戲時副屏顯示賽道地圖。
只不過這些獨特玩法依賴APP的適配,還犧牲了手機的厚度和重量。
屬實有些得不償失。
感覺這已經不是方向偏左偏右的問題了,這已經是把路修到地下去了。
奇葩多攝
至於大家熟悉的手機多攝,曾經也是跑偏過的。
其實在多攝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也是有過很多方案的。
(HTC One M8配備了ToF攝像頭)
比如有ToF攝像頭,只採集景深資訊,並不直接參與成像。
還有黑白副攝換來更大的進光量,輔助主攝提高照片的質量。
在這些百花齊放的方案中,唯獨Nokia 9 Pureview能震撼機哥一整年。
背面7個孔,5個攝像頭,其中3個黑白,2個彩色,都通過了蔡司認證。
號稱可以大幅提升進光量,但是現實非常打臉,5個攝像頭的效果甚至不如當時旗艦機單攝的效果好。
諾基亞算是把這種流派走到頭了,之後,多焦段組合的多攝方案成為了主流
以至於,現在的新機如果用了黑白副攝或者景深副攝,很可能會被大家吐槽“湊數”。
模組化
要說智慧手機歷史上最實驗性的設計,機哥覺得模組化能排進前三。、
所謂模組化,為的就是可以更換模組化的部件來更換或增加功能。
像谷歌Project Ara這種只停留在概念的咱就不說了。
第一個是LG G5,沒錯,又是LG。
G5當時搞出了一個換下巴的設計,提供的模組只有Hi-Fi音訊模組和拍照手柄。
更換下巴的設計還附贈了一個可更換電池的復古功能。
但很明顯,這種模組化打破了手機的一體性,卻又沒有帶來足夠吸引人的功能,銷量自然是非常慘淡了。
Moto也有一個野心更大的模組化手機計劃——Moto Z系列。
它的設計要比LG更成熟,模組透過磁吸固定在手機背面,用16個觸點連線。
功能模組也更多更有創意,有揚聲器模組、電池模組、哈蘇攝影模組,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投影模組。
Moto Z模組化設計還是不可避免的犧牲了很多,電池很小,指紋識別模組只能做到側面等等。
嚴重低於預期的銷量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模組化很快就成為了歷史。
非主流操控
機友們都知道,智慧手機最核心的操作還是手指的點按觸控。
可是有些廠商可能不甘於被觸控束縛,搞出了很多頗有想象力的技術。
HTC曾經在U11這款機器上推出了一個“Edge Sence”的功能。
簡單來講就是手機邊框下有感測器,可以識別人手的按壓動作。
舉個例子,雨天手機螢幕有水不方便操作,這時候就可以捏一捏手機邊框,快速啟動一些功能。
機哥仔細想想,這種操作用陀螺儀識別搖晃手機的動作,不也可以實現嗎。
或者直接讓語音助手來,為了這樣的操作增加硬體,是不是有些徒增成本?
類似的功能還在谷歌的Pixel系列上延續了一段時間。
機哥還想起了之前三星的眼動翻頁功能。
對著手機擠眉弄眼,半天都不一定能成功識別,也是當年的造梗先鋒。
和按壓邊框的功能一樣,都屬於可以有但沒必要。
機哥說句方向錯了,誰贊成?誰反對?
機哥看到很多人會說安卓陣營總是在跑偏,不如蘋果那樣穩健。
的確,安卓陣營有很多技術創新最終沒能成為主流,甚至完全淡出市場。
有一些的確是創新的方向不符合實際,有一些是被更好的方案替代了。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走錯過路,要麼是原地不動,要麼是永遠跟著人群。
對於技術創新而言,可能會存在很多方向錯了的嘗試。
但不斷創新和試錯的這種基因,在更高的維度上反而又是“方向對了”。
圖片來自網路
現在的手機越來越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