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營養旺盛,加上很多人偏好某一類食物,比如米麵攝入過多會導致碳水化合物太多,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脂肪儲存。所以現代肥胖的人很多,據我國公共衛生部門的統計,現如今青少年的肥胖問題不容樂觀。
一般情況下,吃得胖就是攝入的營養太多但是運動量相對不足,導致吃下去的營養素無法被全部消耗。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因為遺傳的因素,比如一些肥胖的人群,他們的子女也更容易肥胖,這類人或者是更容易形成對某種食物的偏好進而導致營養過剩,也可能由於肥胖人群的飲食有問題,那麼自己的孩子隨著自己吃喝,也可能導致營養過剩。
然而,最近鄭州卻發現了一個罕見的案例。一名女子到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發現她的小腸長度竟然達到了罕見的12.5米,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常人的小腸長度。小腸是人類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它上邊連線著胃,胃把食物粉碎後送入小腸,而小腸透過十二指腸和膽囊連線,小腸自身的上皮細胞也可以分泌很多的消化酶,而且小腸表面有很多褶皺,褶皺上有毛細血管,毛吸血管壁薄,可從腸道中吸收營養。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在這裡吸收,也因此需要一定的長度。小腸內分佈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透過擴散、主動運輸等方式將營養物質攝入到血液中,由血液運輸到全身各處為組織細胞補充營養。大腸的作用主要是回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並且在腸道菌群等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是相較於小腸差得多,到了大腸之後食物基本消化得差不多了。
常人的小腸長度大約是5米左右,這已經足夠攝入人體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儘管這樣,正常人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還是不算高,大約只能消化吸收其中的20%-25%,和食物種類也有關係,肉類食物吸收更好一些,植物有很多的粗纖維人體很難吸收。所以即便是人類的糞便中也有很多的營養物質,蒼蠅、屎殼郎等就可以靠吃糞便生存。
而小腸的長度12.5米,這樣的體質估計很容易胖也很難減肥。小腸內的上皮細胞可以分泌蛋白酶等消化液,從原理上來看分泌量越多,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能就越充足。在這麼長的腸道內,食物殘渣不停地被攪拌,不停地和小腸上的絨毛接觸,那麼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就會被更多地吸收。吃下去同樣多的食物,這種人吸收的營養更多,那麼相較於常人更容易胖,而且不容易減肥。
類似於某些超級肥胖的人,這種人如果想要減肥估計只能透過手術,將部分小腸截掉才行。醫生也說道,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減肥,靠管住嘴、邁開腿基本上也沒用,腸道實在是太能吸收了。針對這樣的人,手術擷取一段小腸,對身體應該是沒有什麼危害的,相較於營養吸收太好造成的肥胖,截掉一段小腸也沒啥,而且小腸也佔據分佈空間,截掉一段肚子立馬就小一些。
腸道這個東西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才有的,人類的小腸和大腸的長度在哺乳動物中都是居中的,不算長也不算短。相對而言,小腸的運動、擠壓能力較差,吸收的主要是碳水、脂肪、蛋白等物質,大腸因為更粗壯可以粘膜一些粗纖維物質,加上腸道菌群可以消化少量的粗纖維。小腸和大腸的長度有很明顯的物種差異。
一般食肉動物的小腸很長,而食草動物的大腸很發達,人類是雜食動物,能量級別在2-3之間,也就是吃肉和吃素大約一半一半,所以小腸和大腸相較於其它的哺乳動物居中。人們常形容食肉動物是直腸子,吃得快拉得也快,實際就是因為它們的小腸較為發達而大腸短,大腸一個重要的作用是暫存食物殘渣;而食草動物相反,小腸較弱而大腸發達。
不過食物習性和腸道的演變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人類的近親物種黑猩猩、大猩猩等動物,它們的腹部看起來就比人類大得多,主要就是因為它們主食植物,大腸比較發達,也造成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的上半身體積更大,顯得下肢比較短小。人類進化中大腸縮短而小腸長度增加,伴隨著人類從植食性到肉食的轉變,相對而言,肉類食物對人來說營養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