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胃病就是窮病”,這話不無道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大多數人為生計忙碌,在各種工作、應酬等包圍下,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平時的飲食和休息,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以及作息,就讓胃“很受傷”。
消化不良、胃部飽脹不適似乎成為了現代人的“通病”。其中以早飽、餐後飽脹感、食慾不振、噯氣為主要臨床特徵,且無可以解釋其症狀的器質性、代謝性或系統性疾病,具有反覆發作、難以根治的特點。
既然現代醫學檢查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那麼經常胃脹不適、消化不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反覆胃脹,根源可能在脾胃!
對於脾胃疾病的探究,事實上祖國醫學早有系統且詳盡的記載,歷代醫家也總結出了有效的治法。祖國醫學將該病症稱之為“痞滿”,“痞”顧名思義有壅滯不通的意思,在中醫上是指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有的僅有脹滿的感覺;而“滿”指滿悶不舒。
《雜病源流犀燭》中指出:“痞滿,脾病也。”事實上,胃脹的病根多在脾胃。因為脾胃居於人體的中焦,為氣機升降樞紐,具有動而不息之性,若脾失健運,不能行氣於脾胃,則氣結而不散,發為痞滿。
好比脾胃是一個食物的加工廠,如果脾胃功能失調,那麼不僅食物不能順利加工,甚至加工完成的成品也不能運輸到各地,加工廠裡的“廢水”“垃圾”等物質也難以正常運輸出去。
而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原因有很多,臨床上常與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稟賦不足有關,而致寒、熱、痰、溼、食、鬱、瘀內蘊,使脾胃氣機壅滯,痞塞不通為病。
因此,要想擺脫胃脹,應以治脾為關鍵。
辨證用藥,才是有效擺脫反覆胃脹的關鍵!
然而,調理脾胃並不是單純的健脾益氣,不同的患者,其病機證素也大有不同,因此,臨床上健脾的治法也有所不同。正如樂啟生中醫團隊所講“脾健不在補,貴在運”,治脾應以運為健,以運為補。在實際治療中,常見有5類治法:
(1)調肝運脾治胃脹
樂啟生中醫團隊臨床實踐發現,在胃脹的患者中,也有不少患者以肝鬱氣滯為主,因肝的疏洩功能通常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如肝屬木,脾屬土,打個比方,肝的功能就像一棵樹,而脾的功能就如同土壤,樹的樹根具有疏鬆土壤和穩固土壤的作用,而土壤則反過來為樹木的生長提供養分。
因此,此類患者常表現為胃脘痞塞脹滿,脅肋竄痛,情緒變化大時誘發或加重,喜歡嘆息,伴見噫氣、急躁易怒、目幹目脹等,舌紅苔白。治療上應重視疏肝運脾。
(2)理氣運脾暢氣機
脾胃的氣機通暢、條達是正常消化的前提,如果脾胃受寒凝滯,或者食積中阻,痰溼粘滯,就會導致氣機執行不利、脾氣鬱遏而成胃脹。
這一類人群多表現為沒胃口,明明沒吃多少卻總感覺飽飽滯滯,腹脹如鼓,打嗝或者放屁之後則感覺有所緩解。治療上應以理氣助運,開鬱行脾為主。而且,因為氣滯證極少單獨出現,其病因各異,兼夾之邪亦不相同,所以臨床應用理氣藥時應針對病因配伍,如因飲食積滯者需配伍消導藥,代表方如保和丸;因於脾胃氣虛者,配伍補中益氣藥,如枳術丸、健脾丸;因溼阻滯者,化溼藥配伍理氣,如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
(3)消食運脾助健運
患者主要表現為胸脘滿悶,痞塞不舒,打飽嗝、反酸水為主,亦可有不思飲食,或噁心,或嘔吐胃中積滯的宿食,或大便腐臭、夾不消化食物,舌質淡紅、舌苔厚膩等症狀,此類通常為中醫常講的食積證。治療應以消食運脾為主。
(4)化溼運脾復升降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常與溼邪困阻有關,也即我們常說的溼氣重,患者多表現為胸悶脘痞,食慾不振,進食後有飽滯之感,噁心,欲嘔吐,口淡不渴,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苔濁厚膩。治療應以化溼運脾為主。
(5)益氣運脾和陰陽
在進食後飽脹的患者中,其中由脾胃虛弱所引起的患者也較為常見,臨床上一般表現為脘腹滿悶,時輕時重,食慾不振,進食後有飽滯之感,便溏,體乏神疲,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治療上應以益氣運脾為首要。
除此之外,也有一類較為特殊,存在於很多長期胃脹的患者中。中醫常講“久病致瘀”,如果患病時間長,或者日久不愈,可以考慮從瘀論治,“瘀”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一輛廢棄車輛,會導致公路擁堵,影響後面的車輛正常行駛。因此對於頑疾,可根據病情予以活血運脾法調治。
病例分享
近期來診的37歲患者江女士,自述反覆胃脹,尤其是進食後明顯,偶爾還出現泛酸,平時急躁易怒,月經先期,面部面板色素沉著,此前到當地醫院檢查,並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觀其舌可見舌質偏暗。
根據江女士的病情,中醫辨證考慮為脾虛不運,肝胃鬱熱,胃氣壅塞。治法:健脾助運,疏肝洩熱,消痞散結。
方用夏枯草、川連、吳茱萸、炙烏賊骨、香附、川芎、陳皮、炒白朮、炙雞內金、雞血藤、凌霄花、紫草、白殘花、制殭蠶,14劑,水煎服,早晚飯後半小時服用。
二診:江女士服上方後自述,胃脹明顯緩解,泛酸緩解,但仍月經未正常出現,原方加炒當歸,囑咐繼續服14劑。後經三診、四診治療,江女士自述胃脹等諸症均基本痊癒,隨訪3月,月經也正常,胃脹未再反覆。
【按語】考慮到江女士病史較長,虛實夾雜,所以治療應採用復法,多向考慮,方用川連、吳茱萸、炙烏賊骨以洩肝和胃,制酸降逆;夏枯草、香附、川芎清肝、疏肝;白殘花、陳皮、炒白朮、炙雞內金和中運脾;雞血藤、凌霄花、紫草活血養血調經兼消面部色素沉著;殭蠶化痰散瘀,增強療效。二診患者症狀已明顯好轉,考慮經期及面部色素情況,加當歸養血活血,增強療效。諸藥配伍,調理後隨訪瞭解到諸症悉平。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