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
1、臉上有很多黑點,就像切開的火龍果一樣。
2、臉上有色斑、妊娠斑、老年斑、黃褐斑。
3、眼睛周圍發黑、發青,上下眼瞼呈紫黑色,整個人看起來很憔悴。
4、嘴唇暗淡,唇緣更為明顯。
5、鼻子部位感覺暗滯。
6、舌質青紫或者也像切開的火龍果有點點紫色;捲起舌頭,舌下有青筋,或者發黑。
7、頭髮容易脫落,乾枯像稻草,髮絲沒有光澤度,容易分叉、斷髮。
8、面板灰暗沒有光澤,膚質粗糙,有皮屑,乾燥,就像老樹皮,像魚鱗。
9、手指甲或腳指甲增厚變硬,稍輕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條狀或點狀的白色花紋。
10、頭、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就像針扎一樣,白天輕晚上重。
11、女性則很可能會出現痛經、閉經或經血中多凝血塊,或經色紫黑。
12、心情煩躁,容易發怒,失眠健忘。
如果出現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就屬於瘀血體質了。
人體內的瘀血是怎麼產生的呢?瘀血的形成有七個方面的原因:
1、情緒和生活失宜:情志內傷,亦可導致血瘀,多因氣鬱而致血瘀。此外,飲食起居失宜也可導致血瘀而變生百病。
2、外傷:各種外傷,諸如跌打損傷、負重過度等,或外傷肌膚,或內傷臟腑,使血離經脈,停留在體內,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出體外,或血液執行不暢,從而形成瘀血。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有所墮墜,惡血留內”。
《靈樞·百病始生》說∶“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3、出血:或因出血之後,離經之血未能排出體外而為瘀,所謂“離經之血為瘀血”。或因出血之後,專事止澀,過用寒涼,使離經之血凝,未離經之血鬱滯不暢而形成瘀血。
《靈樞·百病始生》說∶“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4、氣虛:載氣者為血,運血者為氣。氣行血行,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致瘀。或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溢脈外而為瘀,此為因虛致瘀。
5、氣滯: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滯必致血瘀。
《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說∶“血為氣之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
6、血寒: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感受外寒,或陰寒內盛,使血液凝澀,執行不暢,則成瘀血。
《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寒則血凝泣。血液凝澀不能濡養人體,則成為瘀血”。
《諸病源侯論·婦女雜病諸候三·瘀血候》說∶“此或月經否澀,或產後餘穢未排,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冷則結成瘀也”。
7、血熱:熱人營血,血熱互結,或使血液粘滯而執行不暢,或熱灼脈絡,血溢於臟腑組織之間,亦可導致瘀血。可見,寒熱傷及血脈均可致瘀。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說∶“熱之所過(至),血為之凝滯”。
綜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內傷因素,導致氣血功能失調而形成瘀血;二是由於各種外傷或內出血等外傷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怎樣治療瘀血病證?
瘀血病證的治療,總以“活血化瘀”為主,因血賴氣行,故在治療瘀血病證的時候,常於活血 瘀法中佐以“行氣藥”,這是治療瘀血病證的基本原則。然而臨床上由於瘀血病症伴有其他因素,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而辨證施治。 伴有寒者,加溫經散寒的藥;伴有熱者,加涼血清熱的藥;伴有溼者,加行水利溼的藥;伴有燥者,加滋血潤燥的藥;伴有風者,加風和肝的藥;伴有痰者,加燥溼化痰的藥;伴有氣滯者,加理氣的藥;伴有堅結者,加軟堅的藥;伴有痞塞者,加瀉痞的藥;伴有脾虛者,加建中的藥;伴有氣虛者,加益氣的藥;伴有血虛者,加養血的藥。正氣虛弱,不能運血,以致血液瘀滯,則治以補正氣為主,少用一點活血化瘀是道路路暢通,不至於出現虛不受補的問題。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起氣滯血瘀的中成藥: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用於瘀血內阻,頭痛或胸痛,內熱瞀悶,失眠多夢,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血府逐瘀丸是根據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中“血府逐瘀湯”研製而成的中成藥。血府逐瘀湯是在醫聖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四逆散”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王清任把四逆散中的枳實換成枳殼,同時配伍當歸、地黃、紅花、桃仁、川芎、牛膝、桔梗而成。
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
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
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
生地、當歸養血益陰,清熱活血;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
柴胡疏肝解鬱,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以上均為佐藥。桔梗並能載藥上行,兼有使藥之用;
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症可愈,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血府逐瘀丸是個好藥,全國有很多廠家生產。但是血府逐瘀丸是一個處方藥,需要在專業醫師或者藥師指導下服用。同時,如果使用血府逐瘀丸效果不明顯的話,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湯劑對症治療。
#家庭健康合理用藥##健康明星計劃##冬日生活打卡季##2021生機大會#
我是八零後還在路上的中醫李大夫,堅持科普中醫,讓更多人實現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