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年有300萬人死於心血管病,相當於每10秒就有1個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尤其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人數和死亡率都在陡然上升。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 沈振亞
沈振亞多年前曾經移民海外,擁有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1996年他從海外辭職,回到了蘇州,這裡是他讀書和成長的地方。回來後,沈振亞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創立了心臟大血管外科,專門治療危急性的心臟病。
像置換人工瓣膜現在已經是非常常見的手術,他現在最需要攻克的難題是心衰。心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很大部分心衰患者都是由缺血性心臟病導致的,現在即便是世界上醫療水平最先進的醫院,也只能透過藥物、支架、搭橋這樣的手段來改善心臟供血,但依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蘇州大學的心血管研究所,是沈振亞20年前建立的。實驗室裡正在進行人類幹細胞分化的試驗,培養皿裡是已經培養了32天的幹細胞,他們剛剛給細胞更換了新的培養液,就相當於每天定點給細胞餵飯。
細胞吃什麼?怎麼才能分化成心肌細胞?沈振亞和他的團隊十幾年來一直在摸索。沈振亞透過對幹細胞表面抗原進行研究,發現了一種移植後在心肌內分化成心肌細胞能力較強、對心臟修復能力較優的骨髓幹細胞亞群,用它作為種子細胞移植到心梗心臟後,獲得的治療效果比混合細胞提高了2.39倍。
在一個突發手術上,病人唯一的生存機會就是心臟移植,然而始終找不到供體心臟,生命岌岌可危。於是沈振亞決定用研究成功的幹細胞大膽一試。
目前,沈振亞已經對135例擴張型心肌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重症瓣膜病需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了幹細胞治療,83.3%的病人移植幹細胞後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十多年的研究,沈振亞帶著他的團隊突破了缺血性心臟病細胞治療的瓶頸,在國內率先開展臨床轉化,獲得了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9類人,心血管更易出問題!
1. 口味重的人
愛吃鹹的、愛吃油的、愛吃甜的,加上運動少,高油及高糖飲食很容易讓人變胖,而高鹽飲食又與高血壓有關,都大大增加了血管堵塞的風險。
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19》,雖然我們生活指標有所改善,但食鹽攝入量仍為14.5 g/天, 是我國相關指南推薦攝入量的2倍以上。
2. 喜歡吸菸的人
北京世紀壇醫院血管外科醫師張歡發表文章談到,如果把吸菸比做一把刻刀的話,菸草中的尼古丁(也稱菸鹼)和一氧化碳就是刻刀上的刀鋒。它一直在全身的血管內皮上劃來劃去,使血管內皮出現裂隙,這樣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細胞、血脂、血糖、尿酸及尿素等成分才有機會進入血管內膜下,造成全身血管老化、內膜增厚、斑塊形成,狹窄,甚至出現血栓,進而在人體內出現各種症狀和體徵,表現為卒中、心梗、下肢動脈硬化狹窄等。
3. 吃得太飽的人
餐餐吃得太飽,總是喜歡吃零食,也意味著能量攝入過多,無疑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風險。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談到,有人嘴貪吃,還會再夾一筷子;有的老人怕浪費,還是多吃一口吧;還有的人飯量並不大,但是攝入零食不少,零七八碎的零食加在一起的能量並不次於一頓正餐。每天多吃一口,一年可增長2~3斤。
4. 壓力太大的人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呂樹錚指出,高壓力、經常情緒化的人也是動脈硬化的高危人群。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必然造成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和痙攣,同時血管壓力也會增加,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脂質沉積而導致動脈硬化。
5. 肚子胖的人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張文青談到,大腰圍是代謝綜合徵的“根”,其他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高血凝、高血尿酸、高胰島素血癥,脂肪肝都屬於“代謝綜合徵之樹”的樹枝。代謝綜合徵的早期臨床表現便是腹型肥胖及血脂異常或高血壓。
6. 經常酗酒的人
《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指出,過量飲酒可增加房顫、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風險,還有研究顯示飲酒量與高血壓、房顫及出血性卒中密切相關。
7. 主食吃得太精細的人
英國醫學雜誌(BMJ)2021年發表的一項基於全球PURE研究的新分析提示,細糧吃得多的人,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較高,即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中風、心衰。研究發現,細糧吃得越多的人,血壓的收縮壓也越高。
8. 久坐不動的人
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強表示,久坐少動者,血液迴圈減緩,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縮乏力,久而久之,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都會伴隨而來。
9. 有“三高”的人
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多多少少和心血管超負荷有關,而“三高”演變到最後,則可能導致諸如冠心病、中風之類的嚴重併發症。
來源:科普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