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陳 龍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張正生
本報特約記者 王 倩
生活中,有些人生病時會聽到“缺血”這個概念,但臨床中並不存在這個詞,只是有些疾病,如腦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貧血等,被賦予“缺血”表現。
腦供血不足:頭痛頭暈。不少人就診或感覺頭暈時,常會籠統地問“是不是腦供血不足”。實際上,腦供血不足並非嚴謹的醫學診斷,但可理解為腦部血流下降後造成的各種狀況,確實是大腦“缺血”了,常表現為頭痛頭暈、睡眠障礙等不適。
腦缺血:身體控制困難。腦缺血多見於老年人,尤其是合併其他慢病者。肥胖、吸菸等可誘發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頸椎病、頸動脈或腦動脈粥樣硬化均可能引發腦缺血。如果出現某側身體控制困難,手腳無力;語言表達困難,甚至無法說話;頭暈、眩暈;視力下降、複視甚至失明,意識模糊、暈厥,甚至休克、昏迷時,一定要儘快就醫。
心肌缺血:胸悶心慌。安靜狀態下,心肌的血氧攝取率約為70%;當心肌所需血液、氧氣、能量與供給之間出現不平衡,便會導致心肌缺血。這常由多種因素導致,比如血壓低、心瓣膜病、心肌本身疾病等因素,常出現胸悶氣短、心慌、心前區疼痛等臨床表現。
心臟“缺血”:心絞痛。心臟供血不足的常見症狀是心絞痛,多發病於心前區、胸後骨等位置。但其原因較複雜,比如以胸痛為主的心律失常,嚴重時可引發心臟供血不足等;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疾病反應,也與其病症有關。但急性胃腸炎、膽囊炎等胃腸道疾病的誤診率較高,必要時需到醫院就診。
貧血是外周血紅細胞容量低於正常值的臨床綜合徵,也常被認作“缺血”。患者常感到乏力、憂鬱、易怒,有時會畏寒、頭暈,甚至暈厥;一般可透過血常規檢查確診。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