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慄建安:
宋元時期
磁灶窯、德化窯達到生產高峰
根據考古發現,磁灶窯、德化窯在宋元時期達到其窯業生產高峰。透過學習先進工藝、仿燒南北名窯、創新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把握市場資訊、定向海外需求,形成適應海洋貿易的生產機制。兩處窯址均進行過考古發掘,已初步建立文物保護、展示體系。回顧泉州地區窯業史研究,從考古資料和世界遺產視野出發,重新認識泉州沿海地區與內陸山區窯業的不同工藝技術體系傳承和各自產業發展歷程,及其在窯業生產結構、產品消費市場方面形成的共存互補關係。二者共同燒造的大量不同檔次的陶瓷器,部分滿足了當地城鎮市場需求,部分經泉州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輸往海外,其影響重大而深遠。
(慄建安: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陶瓷考古、水下考古)
何振良:
天后宮體現了閩南文化
多元堆積層壘的特點
泉州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匯合地,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觀。泉州天后宮具有鮮明的建築特色和時代特徵,其獨特的景觀特徵與豐富的景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閩南文化的多元堆積層壘的特點,是我們祖先留存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點之一,泉州天后宮建築格局和形制資訊完備,遺產要素儲存完整,是體現航海文化與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質遺存,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何振良:福建省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所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陶瓷、媽祖文化和福建地方史)
黃明珍:
開元寺是泉州港
中外宗教文化和諧共存見證
開元寺為泉州佛教首寺,其宏大的規模、高規格的形制、罕見的石塔傑作及融合了佛教、古印度教等特徵的建築構件、裝飾,成為宋元時期泉州港中外宗教文化和諧共存、建築與藝術相互交融的重要實物見證。
如今,文物、民宗、消防、公安、宗教團體、信眾、社群居民、志願者等部門和社會人士組成多方面的專業團隊,一起構建了開元寺遺產保護管理的完整體系,使得這座“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的千年古寺得以儲存和傳承下去。
(黃明珍: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泉州傳統建築、民間信仰)
沈睿文、易曙峰:
宋元時期安溪地區的鐵製品
在泉州加入了海上航道
下草埔遺址體現了宋元時期安溪地區冶鐵的地方特點。該冶鐵遺址以塊鍊鐵冶煉為主,集生鐵和塊鍊鐵生產技術為一處。同時,遺址存在高碳積鐵,可能產自塊煉法冶煉。這表明該冶場擁有比較完整的冶鐵技術體系。這一發現是對邊地冶鐵技術的全新認識。
目前考古發掘所見塊鍊鐵冶煉爐結構完整、爐型多樣、儲存狀況較好,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礎。此外,該遺址採用板結層的方式就地處理掩埋冶煉垃圾也是國內外首次發現。經調查發現,該方式普遍見於安溪地區宋元時期的冶鐵遺址,為典型的地域性特點。
透過固定不變的路線、內河航運的便捷運輸系統,宋元時期安溪地區包括下草埔遺址在內的鐵製品,在泉州隨同泉州的鐵製品加入了海上航道。
(沈睿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考古;易曙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博物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