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養大了,好像白養了一樣,跟媽媽一點不親,媽媽心裡別提多難受了。可是,時光無法倒流,這些媽媽懊惱也沒用。這類媽媽們都在感慨,要是早知道孩子會這樣,小時候一定多加引導,避免孩子長大後“和媽不親”。
兩個孩子一個是領養,一個是親生的,為什麼領養的“和媽不親”?
小蘭很苦惱,她跟老公結婚的時候,五年沒有生出孩子來。小蘭檢查後得知,自己懷孕困難,於是就跟老公領養了一個孩子。可是,萬萬沒想到,這邊才領養了一個兒子,沒過幾個月功夫,小蘭發現月經沒來,一檢查,竟被告知是懷孕了。
小蘭又驚又喜,每天數算著日子,天天盼著孩子的出生。不過,就算小蘭再忙,忙著胎教,忙著做孕期營養大餐,小蘭依然沒忘了養子。她照舊對養子很好,給他很多零花錢,跟親生的一樣看待。
小蘭的兒子出生後,她仍對養子一視同仁,既沒有給養子氣受,也沒有打罵過養子。哪怕自己動手打罵兒子,小蘭都沒動過養子半個手指。小蘭認為,自己對養子很夠意思了。然而,長大後的養子,卻怎麼都跟小蘭不親近。兩個人之間,始終像是隔著點什麼。
有一回,小蘭生病住院了,養子都沒到場,這讓小蘭心灰意冷,特別寒心,感覺養子很不孝順。有好幾次,小蘭都後悔領養孩子了,她還發洩道“狗皮再好,也貼不到自己身上”。
但後來,小蘭無意間看了養子的日記本,她才恍然大悟,一切不怪養子,都怪自己的養育方式不當,才教育出一個“冷漠”的兒子。
原來,養子在日記裡寫道,媽媽從來不跟我聊天,不愛聽我講話。她從未擁抱過我,她的眼睛裡,好像根本沒有我。她一天只會走形式,除了給我錢,供我上學,其實什麼都沒給過我。
小蘭有點難過,自己並不是外向開朗的人,養子這樣誤會她,她也很無助。但是,如今養子的冷漠,首要責任確實是在自己,兩個人多年裡,溝通很不暢,自己卻沒重視。小蘭認為,這都是自己的責任。
也難怪,這麼多年裡,養子一直很內向,原來是心有隔膜,才不樂意跟媽媽說話親近,始終保持著疏遠。
看樣子,長大後“和媽不親”的孩子,打小就有一定的徵兆。媽媽要是知道了,就該早點制止和引導。
長大“和媽不親”的孩子,從小有這兩個特點,對照你家孩子看下
1.不愛跟媽媽說話
小時候就不愛跟媽媽說話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很難跟媽媽親近。因為,母親跟子女的感情,也需要靠語言溝通,如果單純的只是彼此送點小禮物,並沒有語言交流,那兩個人之間難免會有誤會,有了誤會後很久解不開,孩子自然就難以成為跟媽媽親近的人了。
2.不喜歡跟媽媽,近距離“肢體接觸”
有的孩子特別有個性,很排斥跟媽媽有肢體接觸,比如,不樂意讓媽媽摸腦袋、觸碰手臂,哪怕媽媽輕輕擁抱一下孩子,孩子都覺得很討厭。
這樣的孩子已經從心底裡,開始排斥媽媽了,不樂意跟媽媽有肢體上的交流,說明孩子很可能是不喜歡媽媽。
如果在平日裡,孩子表現出對媽媽的強烈敵意,例如,詆譭媽媽、打罵媽媽,那麼足以證明,孩子的心裡媽媽並不重要。這樣的小孩長大後,可能很難跟媽媽關係親近。
那麼,當孩子從小有這些表現時,媽媽該怎麼引導孩子呢?
①語言是溝通的橋樑
任何時候,沒有語言溝通,媽媽跟孩子之間就少了溝通的橋樑,多了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媽媽想讓孩子長大後,仍然跟自己親密無間。那麼,媽媽無論多忙,都要主動增加跟孩子交流的機會。
比如,多陪孩子出去旅行,一起交流新鮮見聞;跟孩子多聊天,主動找話題,讓孩子開口講話。平時跟孩子有隔膜時,要及時讓孩子說出口,解決掉矛盾。這樣,才能避免日後問題的累積。
②“肌膚相親”能拉近親子關係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可以多撫觸孩子的肌膚,對孩子進行身體按摩,促進血液迴圈,來提高孩子的身體抵抗力。在跟孩子彼此互動,手拉手、手貼面、手摸頭時,小孩子感覺到的是來自媽媽的溫度,內心是暖暖的,充滿安全感。
媽媽的肢體語言和動作,直接就能打破防線,讓孩子心裡跟媽媽靠近,認可媽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互動話題:您家小孩子愛不愛說話,平時跟媽媽親近嗎?您是否擔心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跟媽媽不親近呢?
——推薦閱讀——
1.如果你想了解寫作變現方面的訊息,可以看下面這篇文章:
二胎寶媽是如何從一名小白成為百萬粉絲博主的?選對了副業賽道
2.如果你想系統地瞭解如何帶娃,可以觀看並收藏以下這篇育兒寶典:
你家有娃,這是一本能用得上的“育兒寶典”,可收藏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