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經常忽略劉邦改旗易幟事件的重要性,但這恰恰就是劉邦務實精神的體現,是楚國餘孽與秦國餘孽,被劉邦化解仇恨之後,聯合起來擁立劉漢的里程碑事件。
說改旗易幟之前,就要先提下“改正朔,易服色”這個事情。這個是劉邦的重孫子,漢武帝最終幹成的,而且是確立漢制,與秦制分道揚鑣的標誌性事件。
簡單來說,改正朔,就是改日曆中每年的第一個月是哪個月。易服色,就是將改官方的衣服顏色與旗幟顏色。也就是說,易服色,也可以叫改旗易幟。國家國旗的顏色有多重要,不用多說,我們現在是紅旗,紅色中國。
兩漢四百年,漢朝皇帝改旗易幟,一共有五次:
第二次,最不起眼,是因為是失敗的一次。這次是漢文帝發起的,是漢文帝借儒家公孫臣,衝擊黃老道家的關中開國功臣集團,發起的“改正朔易服色”運動。
至於為什麼要發起這個運動,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漢朝初期的歷法是以十月為一年第一個月,與秦朝一樣。漢朝初期的服色、旗幟色也與秦朝一樣。最重要的,漢朝初期的二十級軍功爵制也是繼承秦朝的。也就是說,這一整套制度,都是漢承秦制。二十級軍功爵制,是漢初以功侯集團為主的軍功受益階層賴以掌握政治特權的制度基礎,是漢初功臣集團的法理保障,命根子。
漢文帝發起易服色改制,就是要名義上改動繼承自秦朝的漢初制度,實際上是要動秦朝留下的一整套有利於漢初功侯集團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制度保障,進而加強皇權。
但在功臣集團與漢文帝的博弈之後,作為功侯集團代表的丞相換了,漢文帝的馬前卒新垣平也倒臺了。這次改制最終失敗了,沒能成功。
第三次,也不太起眼。這次是漢武帝剛繼位,年齡不大,屁股也沒坐熱就匆忙發起的建元新政。當然也是失敗了。之後漢武帝做了六年的傀儡吉祥物。
第四次,就是漢武帝掌權後成功的改制。改正朔易服色。從此,功侯集團就走下坡路了。
漢武帝最終把秦漢(初)曆法中的第十個月為每年歲首,改為了正月為每年歲首。和現在一樣。把秦漢(初)官方黑色的旗幟和衣服顏色,改為了黃色。之前前兩次失敗的改制方向和這次是一致的,其根據是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黑色是水德,黃色是土德,漢朝應該是土德。意思就是每個王朝輪替都按屬性順序,說明輪替是合天理的。
第五次,是光武帝建立東漢,宣稱繼承西漢,但又不是真正的繼承者,而是創業者。他既要強調自己與西漢一致的地方,也要強調他與西漢不一致的地方。於是他不改正朔,只改服色。他把漢朝的旗幟顏色改為紅色,說漢朝應該是火德。依據是什麼?依據就是他的祖先,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是赤帝子。所以,光武帝選擇了紅色,是與西漢的開國君主劉邦保持一致,與西漢那群除了劉邦外其他皇帝都不一樣。這表明他既繼承了劉邦的漢,也和西漢有所不同。效果非常好。
其實第五次這次,打著恢復劉邦赤帝的說法,想要再改回紅旗,是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思想。之前漢武帝把黑旗改黃旗,是儒家經學衝在最前邊做吹鼓手,代表了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漢武帝犒勞儒家,給儒家了官學地位。但儒家做了官學就不老實了,後面又慫恿西漢後期皇帝改紅旗,並在哀帝時期短暫發生“再受命”事件,差點就真改回紅旗。這等於是否定了漢武帝的黃旗,也否定了漢武帝的君主專制思路。不過失敗了。王莽篡漢後,順著西漢末的潮流,“欽定”前朝是紅旗,不是黃旗。劉秀統一後,又順著王莽的茬兒,認自家漢朝是紅旗,強調劉邦是赤帝子。可見,改旗幟對於王朝統治者而言,其實是皇權強弱的風向標。皇帝要加強皇權,就推動改旗易幟。臣子要削弱皇權,也要推動改旗易幟。誰推得動,那就是誰得旗幟。這是一種博弈,是古人覺得政治上很敏感的事。
那麼,看到這裡,大家的問題就來了,劉邦是赤帝子,斬白蛇起義,就是斬了白帝子,這是劉邦自己造的謠。那麼劉邦的旗幟顏色應該是紅色。那漢初怎麼又是和秦朝一樣的黑色呢?第一次改顏色是誰改的?
就是劉邦自己...
劉邦自立為沛公的時候,就是按照他的赤帝子傳說,旗幟都是紅色的。他還祭祀了黃帝和蚩尤,儀式感十足。所以,沛公的軍隊是紅旗,這一點非常明確。
後來,劉邦是楚人,自己勢單力孤,就要傍大腿。他本來是想投奔有楚國王室血統的景駒的。景駒雖然是楚國望族景氏,但景氏是楚國王族分支出來的,就是楚國餘孽的代表。
可劉邦中途被項梁截胡了,跟了項梁。項氏雖說也是楚國封建大族,也算楚國餘孽,但到底沒有王室血統。後來景駒自立為楚王,項梁一看這不行啊,不能聽你的啊,於是打著擁戴陳勝張楚的旗號,把景駒給殺了。但這樣子,遲早楚國王室餘孽還是要出一個新楚王的,這張牌必須要自己打出來佔住。項梁就立了一個楚懷王的孫子做楚王,就是後來的楚義帝。有了楚王室血脈傀儡的名義,再加上項梁的實力,項楚就一時風頭無兩。劉邦就是項楚旗下的一員大將。
誰想項梁突然戰死了。項家新一代領軍人物項羽太年輕。這下子項楚群龍無首。楚義帝瞅準時機就要奪權親政,扶持了宋義、劉邦等一大票文臣武將上來,制衡項家。
劉邦很滑頭,這個時候就站到了楚義帝的一邊,和項家劃清了界限。所以,劉邦一直都是楚臣,現在還站在有楚國血統的楚國最大餘孽楚義帝一邊。所以他也是楚國餘孽。
楚義帝於是給他封了武安侯,並且派他出兵伐秦。楚義帝同時派出的,有好幾路西征軍伐秦,其中有北路走河北的長安侯項羽的項家軍,中路走函谷關的武安侯劉邦軍,南路走武關的高武侯戚鰓與襄侯王陵等。並約定,先入關中者做關中王。只不過劉邦走中路,磕不下來函谷關,跑到南路搶了王陵他們的路線,最終進入關中,滅亡秦朝,接受子嬰投降。
當劉邦接受子嬰投降的時候,劉邦軍的旗幟是紅旗,而秦軍的旗幟是黑旗。
楚國餘孽這不就翻盤成功了,把子嬰時自降為諸侯國的秦國幹翻了?
可楚國自己又鬧崩了。項家覺得,楚義帝你幹過啥,資源都是我項家打下來的,你何德何能稱帝?劉邦你個不仗義的,我項家提攜了你,你跟著義帝坑我項家?
義帝被項羽給殺了。劉邦先入關中,卻沒被封為關中王,給趕到秦嶺以南作了漢中王。
劉邦也不服氣啊,他原本都準備好當秦王,定都咸陽,統治關中了。所以他進了咸陽,秋毫無犯,善待秦國餘孽,約法三章,盡全力收買關中與秦國餘孽的民心。關中和秦國餘孽也都感激劉邦,還去犒勞劉邦軍隊,大家相處非常和諧。結果,項羽殺了義帝,不認義帝之約,還把他給趕到漢中去。
劉邦也惱了,很快就從漢中還定三秦,又把關中搶回來。但咸陽已經毀了,沒法用,他就定都關中櫟陽,坐擁整個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境為自己的漢國。但是這個時候劉邦還是紅旗。
所以,到這裡,項羽不臣,殺害自己的主君。楚國餘孽都站劉邦。劉邦原本都順利得打下義帝之前的都城,項羽後來霸佔為直接西楚都城的彭城。劉邦已經是楚國餘孽們,簞食壺漿,夾道歡迎的王師了。奈何項羽太能打,後來把劉邦又打回到秦國境內。
劉邦回到關中後,有個經常被忽略的大動作,就是他以一個舉重若輕,裝作一種極其不經意的方式,完成了非常敏感的改旗易幟的動作,表明自己正式代替了秦國贏氏家族,成為舊秦國臣民的新主人。他為了使自己帶領的原楚國部將們甘心本土化,擁抱秦朝制度和臣民,使自己這個沛碭人事集團成為關中的統治集團,主動把自己的紅色旗幟,改成了黑色旗幟。
劉邦回到關中的漢都櫟陽,問臣子說:“秦國以前的上帝祠,是祭拜哪個帝啊?”
臣子說:“四帝,白、青、黃、赤。”
劉邦又問:“不是有五帝嗎?怎麼只祭拜四個?”
臣子答不上來。於是劉邦搶話說:“他們在等我湊齊五帝,我就是那個空缺的第五帝,黑帝。”
於是,劉邦修了黑帝祠。然後就把自己先前的赤帝子傳說給拋到腦後,轉身成為黑帝化身,從此以黑色為旗幟色。
其實劉邦那個話是有道理的。秦朝建立,秦始皇改正朔,易服色。把自己作為水德尚黑。黑帝就是秦朝皇帝自己。劉邦故意這樣問,然後又說自己是黑帝,其實就是取代了秦朝皇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和旗幟。
劉邦改自己的旗,易自己的幟,信手拈來,看似無心之舉,其實是融入了秦地的風俗,爭取了秦地的民心。劉邦自己曾經是個秦朝人,劉邦後來又自己整天拿著紅旗和秦軍的黑旗打仗,通過了秦朝的公務員考試,你說他不知道秦朝是黑色,秦帝是黑帝,不知道他把自己的旗幟改成了和原先他敵軍一個顏色,他自己都不信。務實和裝傻是劉邦的兩絕,改旗易幟這麼敏感的事情,讓劉邦一句似是無心之言,輕鬆化解,這是罕有的易服色如此輕而易舉實現的案例。
劉邦這種說法,稱自己是關中盼望的帝君,既沒有駁了關中父老的面子,也沒有損了劉邦豐沛將士們的顏面,一舉兩得。這也給了劉秀一個既與西漢一致,又與西漢不一致的契機。
當櫟陽城頭上的紅旗被替換成黑旗的時候,關中父老們彷彿又看到昔日的大秦回來了,那心情別提多激動了。
從此,劉邦就不再是紅旗、紅衣的劉邦,而是黑旗、黑衣的劉邦。黑化了。電視劇、紀錄片裡,那些劉邦從漢二年以後還穿著大紅袍的,都是不嚴謹的。漢武帝穿著大紅袍的更會讓漢武帝一臉懵逼。漢武帝是隻穿過大黑袍和大黃袍。大紅袍是東漢的顏色,很多人受影響,把西漢也拍成清一色的紅...
其實劉邦用人家贏秦黑旗、黑袍這事,效果上講是有些矮化自己,有點掉價。這黑色版權畢竟是人家秦朝的。堂堂大王朝,做秦朝的跟屁溜。這也是漢文帝到漢武帝,皇帝不斷想要改制穿黃袍的根源。但大臣就怕你皇帝要強化自己的皇權,廢掉繼承秦朝的有利於功侯的制度,百般阻攔。漢文帝的丞相張蒼為了給漢朝找面子,又不讓漢文帝穿黃袍,就說:“秦朝那麼短,他們壓根兒算不上一朝。他們是假黑色,咱漢朝才是真黑色。”但這是後話。劉邦能屈能伸,主動不當赤帝子,轉去當黑帝,為的是關中的民心能向著漢王,所以和秦朝黑色套近乎。
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
後來,楚漢戰爭中,劉邦“發關內兵,收三河士”,這都是秦國國境的兵源。
蕭何與太子則在漢都櫟陽治理關中,為在前線作戰的漢王做後勤補給,徵發關中徭役和兵役,徵收秦地的糧食和稅賦。漢國國境與秦國幾乎重疊。所以,劉邦此時是不叫秦王的秦王。秦國餘孽,都成了他作為漢王的社會基礎了。
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蕭何在劉邦戰事最吃緊,被項羽打個精光的時候,甚至把關中老弱病殘和未成年人都發去從軍,補給劉邦。
蕭何營建壯麗的未央宮,也沒少徵用關中百姓。關中百姓很苦。
但沒辦法,關中百姓就認劉邦。他們曾經也想觀望一下,比較比較哪位英雄做他們的關中王比較好。所以劉邦駐軍霸上阻攔項羽的時候,秦人作壁上觀,沒有給劉邦足夠的支援。導致劉邦無奈參加鴻門宴,答應給項羽讓路,讓項羽進入咸陽舉行否定此前劉邦滅秦的二次正式滅秦儀式。
誰知道,楚國逆臣項羽一進來關中,他們就遭遇燒殺搶掠與大屠殺。而且項羽烹殺了諫言定都關中計程車人,表明了對秦國人十足的歧視和敵意
秦人大失所望,終於明白,不是誰都會像劉邦那樣對他們好。苦點總比去死強。跟著漢王滅項王就是秦國餘孽們唯一的盼頭。
劉邦是代表楚義帝的忠臣,是代表秦國百姓的明君。楚國餘孽和秦國餘孽,從此合體。一起討伐楚國餘孽與秦國餘孽共同的仇人——項羽。項羽可以說是作了當世兩大死,和秦楚兩大基本盤,和關中軸心力量與關東軸心力量,都結了仇怨。
項羽被滅,漢朝建立後,都城是繼續留在關中,還是遷都到洛陽,發生了爭議。楚國餘孽當然想讓劉邦離楚國近一點。秦國餘孽當然想讓劉邦離秦國近一點。沒辦法就取箇中吧。劉邦原本已經定都洛陽,但三個月就反悔了。因為如果定都到中間,其實是離秦國也遠了,離楚國也遠了。彭城依然能出個反王,關中指不定也能蹦出個新秦王。於是劉邦又回遷到關中,並且在咸陽廢墟旁邊興建長安,決心不再遷走,做定了水利、宮殿、關卡、道路等設施齊備,田地富饒,山河四固的關中地區作為漢朝朝廷的基本盤。
秦國餘孽看到劉邦回來了,安心了,楚國餘孽咋辦?
秦國是軍功爵制,大地主和世家貴族其實很少,習慣了耕戰傳統,也比較聽話。秦國餘孽,主要是人民。
楚國餘孽,則是那些封建貴族大地主,是項家、景家這樣掌握著巨大資源的楚地大家族。
秦國富饒的土地與發達的基礎設施搬不走,人民太多了也遷不完,但楚國的貴族可以遷到秦地嘛?多完美。
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劉邦把楚國四大家族,昭、屈、景、懷遷到關中。順便還有齊國王室田氏。而項家,除了項羽伏誅,其他像項伯等都歸順了劉邦,能封得都封了侯。項家還被賜姓了“劉”,項羽的堂弟劉舍。後來還官至漢朝丞相...項家變劉家,楚國五大家族全部成了西漢的關中大族。
關中與關東的仇恨,被劉邦這樣一個沒有舊貴族包袱,在秦楚之間左右逢源,平民出身的皇帝給化解了。戰國的地域仇恨消散了。這是歷史的選擇。楚國餘孽與秦國餘孽,從此合為一體,成了漢人,關中老鄉。秦地保持了中樞優勢,那幫餘孽們混官場維繫財富。楚地百姓因為封建大地主都被遷走,從而分得了土地,皆大歡喜。同為漢人,還要啥秦國楚國,當餘孽圖啥...
能化解仇恨的人,往往是政治天才。他們可以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透過情緒對立或許能賺得一時一地一撮人的叫好,最終依舊會作為逆勢一方被時代所碾壓。抓住仇恨,在螺旋敵意中,與別人不斷爆發衝突的傢伙,哪怕再勇武過人,天資聰穎,也終歸是失道寡助。在更喜歡以惡意、恨意待人的人身上,聰明與力量這些原本的優越天賦,都成了暴殄天物,配給他們這些實在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