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開封市政籌備處,繪製了開封市城市規劃圖。當時,規劃了四種道路,即一、二、三等路和普通路。一等路最寬,為主幹道。南北向的主幹道為:中山路(東京城中軸線,即北宋御道)和解放路(今北門大街、土街等,即北宋東京北面御街);東西向主幹道為自由路(宋東京城州橋至宋門)和曹門至西門大街(宋東京城宣德門至梁門大街)。建國後開封做出的城市交通規劃:“網型”交通要持古城格局,以中山路為中軸線,呈棋盤式向東西發展。追根溯源,這就要說說自魏國大梁城被毀千年之後,中唐時期修築汴州城的李勉了。
李勉(717年-788年),字玄卿,唐朝宰相、宗室,鄭王李元懿曾孫。李勉早年曾任開封縣尉,後任監察御史,累遷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嶺南節度使。大曆十年(775年),李勉任工部尚書,封汧[qiān]國公,不久出為永平軍節度使,又兼任汴宋節度使,加封同平章事、檢校左僕射。
李勉事蹟。李勉是鄭王李元懿的曾孫,父親李擇言歷任四州刺史,封安德郡公,以嚴厲幹練著稱。李勉自幼勤讀經史,長大後沉靜文雅、清正嚴峻,崇尚玄虛,以皇親宗室身份,累授至開封縣尉。當時,天下承平已久,汴州又是水陸交通要路,民居龐雜,最難治理。李勉在任時,與縣尉盧成軌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發惡事的名聲。至德元年(756年),李勉隨唐肅宗前往靈州(寧夏靈武),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朝廷崇尚武功,勳臣依仗恩寵,大多不知禮儀。大將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談笑自如,被李勉彈劾,遭到拘押。唐肅宗赦免管崇嗣,嘆道: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貴啊!於是,提拔他為司膳員外郎。至德二年(757年),關東諸將送來戰俘100多人,肅宗命全部處死。李勉進諫道:現在元兇還沒有消滅,戰亂波及了大半個國家,許多人都受到了牽連,他們得知陛下登基,都想著洗心革面,現在如果把這些被俘的人全部殺掉,就是逼迫那些跟隨反叛的人繼續作亂。肅宗立即命令赦免戰俘。
大曆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後田神玉去世,李勉又兼任汴州刺史、汴宋節度使。田神玉,唐將田神功之弟,自曹州刺史權汴州留後。大曆十年(775年)正月,加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為汴州刺史,知汴州節度觀察留後事並河陽、澤潞等兵馬,直據淇門,會李承昭討魏博田承嗣。十一年卒,詔滑州李勉代之。
汴州大將李靈曜[yào]勾結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起兵反叛,田承嗣派侄子田悅援助。李勉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河陽節度使馬燧出兵征討,大破田悅,部將杜如江生擒李靈曜。後來,李忠臣代李勉鎮守汴州,李勉回鎮。大曆十四年(779年),李忠臣因貪婪殘虐,被部下驅逐。李勉又加汴宋節度使,並將宣武軍治所遷到汴州。不久,唐德宗繼位,加李勉為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李勉又加檢校左僕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統。
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欲啟用新州司馬盧杞為澧州刺史。給事中袁高認為盧杞奸邪敗政,貶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責,不肯釋出詔書。德宗又問宰相道:讓盧杞當一個小州刺史,可以嗎?李勉道:陛下打算給他官作,即便讓他當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會讓天下百姓失望。德宗遂任命盧杞為澧州別駕,後來,德宗問李勉道:大家都說盧杞奸邪,朕怎麼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狀嗎?李勉答道:天下都知道盧杞奸邪,唯獨陛下不知道,這正是他的奸邪之處。時人都稱讚李勉正直,但德宗卻逐漸疏遠於他。
貞元二年(786年),李勉罷相,加封為太子太師(一作太子太保)。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冊贈太傅,賜諡貞簡。
李勉軼事。李勉任開封尉時,審理犯罪案件,一個囚犯很有氣概,請求活命,李勉便放了他。幾年後,李勉被罷官,遊歷河北,偶然碰到這個囚犯。囚犯把他接回家中招待,因難以報答,竟在妻子的唆使下動了殺心。李勉得到囚犯家僮僕的通知,連忙騎馬逃跑,馳到半夜,已行了百餘里,便在一個渡口的客店投宿。店主問他:此處有很多猛獸,你怎敢連夜趕路?李勉就把前後經過講述一遍。還未講完,房樑上便跳下來一個人,道:我幾乎誤殺長者!隨即離去,在天亮時又提著囚犯夫妻的人頭回來,交給李勉。這個故事後來被收錄在《醒世恆言》中,名為《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李勉任山南西道觀察使時,任命前密縣尉王晬[zuì]為南鄭令,但是朝廷卻要將王晬處死。李勉得知王晬是被權貴誣陷,對將吏們道:皇上正依靠地方官作為百姓父母,怎能因為有人進讒言而殺無罪之人!於是飛表上奏,請求赦免王晬,王晬因此被釋放。王晬後來擔任大理評事、龍門縣令,有能吏之名。當時人都稱讚李勉有知人之明。
李勉為江西觀察使時,部下有人因父親生病,按照迷信的方法,製作一木偶人,寫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埋在土中。後來,此事被人告發。李勉道:他是為父親禳災,值得同情。於是沒有追究此事。
李勉在廣州任職六年,所用器物車服等仍為原樣,沒有增加裝飾。後來,李勉回京任職,在石門山(在廣州西北江中),將全家人貯存的南貨犀象等物,統統投入江中。當地耆老都認為李勉可以與宋璟、盧奐、李朝隱三人(三人都曾任職嶺南)相媲美,當地吏民立碑以頌其德。
京兆尹黎幹阿附於宦官魚朝恩,魚朝恩每次到國子監,黎幹都要動用京兆府的人力,準備數百人的飯菜接待。後來,李勉繼任京兆尹,魚朝恩又要到國子監,府吏請求準備飯菜。李勉道:軍容使魚朝恩官職判國子監事,我如果前往太學迎侯,軍容使應該厚禮款待。我擔任京兆尹,軍容使如果惠顧我京兆府,我豈敢不準備飯菜呢?魚朝恩得知後銜恨在心,從此不再去太學。
後人評價。唐李泌[mì]:李勉公忠雅正,而用兵非其所長。五代劉昫[xù]: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簡易,為宗臣之表。北宋歐陽修:位將相,所得奉賜,悉遺親黨,身沒,無贏藏。其在朝廷,鯁亮廉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後二人卒,至宴飲,仍設虛位沃饋之。
開封城格局。建中二年(781年),李勉對南北朝時期汴州城的擴建而形成的唐代汴州城,是開封城牆有史以來的首次明確記載。五代都城、北宋裡城、金代汴京城、元代汴梁城和明清時代的開封城牆,都是建在它的基礎之上的。雖歷經兵燹[xiǎn]與水患,但歷代城市的座標基本固定,城址沒有移動,甚至連中軸線愈千年不變。一九八六年,開封宋城考古隊對北宋東京裡城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結果表明,整個裡城略呈方形,除南北二牆在金時被擴建外,東西兩牆與現存的明清城牆之東西牆基本重疊。其東牆,與明清城牆東牆相疊壓,宋內城東牆疊壓在明清城牆下,頂端距地表3.6米左右;其西牆,內城西牆大部分地段疊壓在明清西牆下面。裡城(內城)頂端距地表3米左右,內城城牆殘高8.2米,夯土層次分明,城牆底部墊有厚0.30-0.40米的磚瓦磚。此層距地表11.4米的磚瓦層之下為生土層。聯絡文獻記載及同一地層,北宋裡城北牆試掘出唐代白釉瓷片等遺物來判斷,這磚瓦層則是唐汴州城。由此可知開封城址的疊壓關係和年代。即現代城址(明清城牆)---北宋裡城---唐汴州城,從唐至明清,開封的城址是疊壓在一起的。
明代朱元璋五子朱橚,就藩開封,建周王府第於宋金宮闕之上,坐北朝南,正對南薰門,即宋之正陽門。周王府門前一段街道即叫老府門,清代時由老府門向南依次為行宮角北街、行宮角南街、南門大街、南關大街、三營門街等多個街段。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馮玉祥主豫,推行中山化,改大南門為中山門,原南關大街改稱中山門外大街,中山門內至龍亭,分別成為中山南街,中山中街和中山北街。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這條大道正式定名為中山路,並以大南門為界,大南門外至火車站為中山路南段,大南門至行宮角段為中山路中段,行宮角以北至龍亭為中山路北段。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北段之北端,原午朝門街一段,改建宋都御街。今中山路北段,截止到西大街與新街口對接處。
城市中軸線和中軸區。州橋明月。州橋的發現和發掘,更能證明開封城中軸線同樣是重疊在一起的。州橋,為唐代“汴州橋”的簡稱。據明成化《河南總志》記載:唐建中年間汴州節度使李勉建,以在州之南門故名。五代稱汴橋,宋代又改為天漢橋,因“正對於大內御街”,又稱“御橋”。宋時,州橋已位在北宋御道同汴河的交匯處。金代稱天津橋,清稱周橋。一九八四年八月,在開封市中山路南段開封皮鞋廠門前的地下管網改造工程中,距地表4.5米深處發現了該橋。該橋為南北向磚石結構的拱型橋,南北長17米、東西寬30米,基本儲存完好。州橋是位在宋皇宮到外城南薰門正中的御道上頗為著名的古代橋樑,皇宮---州橋---南薰門,三者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為今日開封市的中軸線---中山大道所疊壓。州橋的發現除證明開封城市道路格局在唐宋時已形成至今沒變外,也證實了開封城址的中軸線在原有的位置上至少一千二百餘年不變,中軸線沒移,城址得以固定,這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確為罕見的例項。
開發州橋遺址,再現“汴京八景”之“州橋明月”,發揮千年古橋的歷史文化效應。
北宋梅堯臣有詩曰:
堤上殘風雪,
橋邊盛酒樓。
據鞍衰意盡,
倚坎豔歌留。
北宋王安石有詩曰:
州橋踏月想山椒,
回首哀湍未覺遙。
今夜重聞舊鳴咽,
卻看山月話州橋。
南宋范成大詩曰:
州橋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
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的一個象徵。同時,開發州橋遺址,還將為準備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隋唐大運河錦上添花。州橋是汴河與古代開封城中軸線交叉處的一座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頗為著名的古代橋樑。而汴河是大運河的一段,州橋將成為大運河現存的少量遺物中珍貴的遺蹟。
城市中軸區。開封的城市中軸區,是以龍亭為龍頭向南,今宋都御街及中山路一線街區。其北端依時序分別為唐藩鎮衙署、五代宮苑、北宋大內、金末皇宮、明周王府遺址所在地,至清康熙年間在此修建萬壽宮,即今日龍亭。這一帶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依法劃定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這裡是開封八朝古都歷史的見證。按古人傳統的看法,這片聖土無論是方位還是地相地脈,都是神州萬里難尋、歷經千年選擇的風水寶地。
由龍亭向南,即為今日開封老城的中軸——宋都御街及中山路一線,若將近年來考古相繼發現的宣德門遺址、午門遺址、州橋遺址、朱雀門遺址、南薰門遺址等地點連線起來,它們恰處在一南北直線上,這條直線便是北宋時的御路天街,且正好為今日宋都御街及中山路一線所疊壓。對北宋御街---中山路賓士的汽車輪下8米---黃土所掩埋的昔日輝煌,《東京夢華錄》中有著十分詳細的記載:這條北宋皇帝祭天祀祖、出宮遊幸而往返經過的御街,從皇宮正門宣德門(今午朝門附近)起向南經裡城朱雀門至外城南薰門,長10餘里,寬200餘步(按今人步幅約合150米),兩邊還建有御廊。寬闊的路面上列置有黑漆杈子和朱漆杈子,類似今日的交通標誌隔離欄,路人分行過往,朱漆杈子內的中心御道不許一般官民行走,為皇家專用。此外,還有兩道排水用的御溝,內植荷蓮,近岸栽桃李梨杏,溝旁雜花相間,春夏之交望之如繡。街兩旁衙署相連、樓閣對聳,街面上雕車寶馬南來北往。今日的宋都御街與之相比,也只是全豹一斑。中軸線的疊壓,“路摞路”的奇蹟,不僅是古代所謂王氣文脈形與神的傳承,也是今日後人開發利用的優勢條件。
貫穿全程南北的中軸區,不但顯示著王氣,傳承著龍脈,還是我國大都市中街市交易發端時期的典型繁華地段。由於北宋一代破除了坊市分離制,桎梏商業發展的坊牆不復存在,在東京城的許多地方都可以沿街開店擺攤,北宋之前的諸朝是絕對不允許的,就連前面所說的御街兩旁的御廊,也曾准許百姓買賣交易。御街州橋以南的路段更是酒樓、鋪面林立,特別是州橋夜市通宵達旦。宋時的州橋橫跨汴河,縱貫御街,人依橋望月,水天一色風景甚佳,故“州橋明月”為汴京八景之一。到了現代,州橋僅留有地名讓人懷古。建國後,在州橋遺址之上開設一家“州橋日夜餐館”,經營胡辣湯和水煎包,二十四小時營業,頗有宋時州橋夜市的遺風,口碑很好,還被評為“中華名小吃”。現該店早已遷至自由路中段,兒童醫院對面的位置,秉承傳統經營。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山路中段及大紙坊街拆遷改造時,為古州橋的開發預留了位置。北宋東京,繁榮的州橋夜市開創了我國城市夜市經濟的先河,同時也豐富了市民的夜生活、改變了城市夜間沉寂的面貌。這種都市市井風貌一直在古都開封世代傳承,現今名揚省內外的鼓樓夜市,就是千年東京州橋夜市的再現。
開封這條傳統的中軸線,從古代到近代,從地名到地物,雖名有變化,物有變遷,但這條中軸線一直都是完整的。像宋代:宣德門---州橋---朱雀門---龍津橋---南薰門。近代:午朝門---老府門---行宮角---州橋---大南門,節點雖有變,端點仍存在。今天的中山路,你說是城市傳統的中軸區也好,說是旅遊觀光的景觀軸線也好,北頭的端點份量很足,南頭的氣勢太弱。
大南門甕城。一九九四年四月開始,在大南門月城殘牆之上修復了長406米的甕城城牆。接著由市政府邀請專家,對“大南門甕城景區的規劃意見”進行了論證。規劃意見提出,不但要修復大南門的城樓正樓,還要修建箭樓和敵樓,並擬沿用城門樓原貌的獨門洞形式,一改大梁門、安遠門城門,樓下擴門有3,直通道路的交通方式,而在甕城兩側第一個馬面外,以券門洞的形式開挖東西兩個交通道口。這樣就會造就一個完整的規模較大的“修舊如舊”的文物景觀。專家們建議將此景觀命名為“南薰門古城堡景區”,並預料圍繞景區將會形成一個繁華的文化鬧市區。如能果真這樣,外地遊客沿這條傳統中軸線,自南向北遊覽開封時,便有了目睹古都風貌的第一個高潮。開封這處傳統城市中軸區的南北,便也都有了較為完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起點和端點。
作者孫玉亮,網名汴人梅軒,作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