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近代,辦報的宗旨,報紙的內容都發生了劇變。這一劇變對中國各個階層都產生了影響包括統治階層,文人士大夫階層,以及農民階層。文人士大夫階層受近代報紙影響尤為顯著,他們處於社會的中上層,他們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同樣他們又深受儒家文化的洗禮,近代報刊的出現既是對他們幾千年固有思想,認識的震撼甚至顛覆,又為他們思想、認識自由、獨立、寬廣提供了精神土壤。面對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幾千年未有之思想大激盪,文人士大夫階層在迷惘中,慌亂中做出了艱難的妥協和選擇。他們掙扎在自救與救國的漩渦裡,有的堅定固守著自我思想以求尊嚴,有的揮淚拋棄自我思想以求解放,有的還在黑暗中摸索改進著僅以微薄之力求力挽狂瀾。他們儘管知識豐厚,思想博大但在近代這個展新的時代,在船堅炮利的工業文明下,在充斥著西方宗教,思想,文化的報紙中,他們展現出的是同樣的迷茫和無奈。令統治者最緊張慌亂的是,近代報紙這個看似與農民起義毫無關聯的新鮮事物,竟打破了原本統一的思想,不但引發了農民起義還導致了全社會的各個階層的大動亂,直而到最後成為自己統治土崩瓦解的誘因。而農民階層本以為拜上帝教會帶給他們溫飽與平均,可他們面對的卻依舊是無盡的飢餓,戰亂,流離。本以為《民報》會帶給他們民主與平等,可對於他們而言卻似乎只是換了一種被剝削的方式。近代報紙對農民的影響甚微,因為唯有溫飽才能使他們真正覺醒。本文將透過文獻分析法、推理演繹法等方法研究近代報紙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本文的目的既是透過近代報紙對促進中國社會轉型的意義反映近代報紙的重要性,又是以中國近代報紙的出現為支點展現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全貌。
關鍵詞:近代報紙,中國社會,影響
正文:我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的古代社會歷史,古代的社會形態、思想意識根深蒂固。古代報紙亦由來已久,自唐代邸報誕生,古代報紙一路不斷髮展,直到清朝才逐漸消失。但古代報紙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沒有發生變化,他只是統治階級傳達政令的工具。儘管後來有了民間抄報行與抄報人,古代報紙的內容始終與政治密切相關。而近代報紙肩負著傳播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與古代報紙有著本質區別。近代報紙的出現,對中國文人來說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與大啟蒙。自此以後,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在思想上爭鳴,激盪、分流…… 鴉片戰爭以後,林則徐為了瞭解敵方虛實,以便制定對敵策略,開始組織人員去翻譯外國人辦的報刊。正是這一舉動,引起了人們對近代報紙的關注。同時他的好友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成為了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鉅作。近代報紙激發了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階層家國情懷,使他們決心以辦報喚醒國人,放眼世界,挽救危亡。至此,也揭開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辦報的序幕。近代歷史上維新變法的主導者梁啟超,他不僅是名滿天下的國學大師,還是一位具有世界聲譽的“言論界的嬌子”和“輿論界的權威”他那宏闊深邃的思想,詞峰如劍的演說,如一道耀眼刺目的閃電,在昏沉沉的中國放射出灼人的光芒。他即使啟蒙民族的思想家,同時也是西方科學的信奉者。他主辦了《時務報》《新民叢報》《清議報》《新小說》《政論》《國風報》《新中國報》等報刊大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他希望以辦報的方式啟民智,開風氣,助變法。他創辦近代報紙,客觀上加深了他自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信任。早在1962年初,梁啟超因尿血癥久治不愈,他不顧朋友們的反對,毅然住進北京協和醫院,於3月16日做了腎臟切除手術。極其不幸的是,手術中卻被美帝國主義派出的醫生,協和醫院院長劉瑞恆與其助手誤切掉了那個健全的好腎。虛弱的生命之泉,只靠殘留的一隻壞腎來維持。此時,西醫在中國立足未穩,大受質疑,而手術的主持者,還是當時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醫學博士。為了維護西醫聲譽,以便這門科學在中國落地生根,對於這以人命為兒戲的故事,作為親身的的受害者,梁啟超不但沒有告狀院方相反,在他的學生陳源,徐志摩等以“白丟腰子”,透過媒介向協和醫院進行口誅筆伐,興師問罪之時,梁啟超仍把醫學看作科學的代表,認為維護西醫的形象,就是維護科學,維護人類文明的進步。他曾發表文章說“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梁啟超有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傳統中國文人士大夫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他默默承受著內心的煎熬與痛苦,維護著他篤信的科學與進步事業,而代價是他整個生命。與其說梁啟超是被他所篤信的科學所害,不如說他為科學做出的犧牲更具理性和人道。他是中國文人接受西方文化的代表,他迫切的希望可以透過西方的科學文化挽救這個瀕臨破碎的國家。正是因為近代報紙的傳入,才使得西方文化得以傳入,西方文化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影響了他的理想想信念,價值觀念,影響了他整個的人生走向。
然而,還有一部分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對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持反對態度。他們堅守著中華文化,並相信中華文化足可以挽救國家和民族。他們指責近代報紙“以筆舌傾動人主”“藉報章鼓簧天下”汙衊辦報人是混跡報館的無賴者。儘管他們是晚清的遺老,他們也許從心裡並不接受西方文化,也許一直認為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但近代的洪流依舊要裹挾著他們。哪怕是奇技淫巧,哪怕是踐踏道德,哪怕是擾亂秩序,近代報紙對他們的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是這一部分是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在他決定告別這個凡塵滾滾,充滿血腥苦痛與悲傷的世界時,曾寫下這樣簡短的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王國維是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他不僅研究中國的哲學,美學,詞曲還對西方的哲學,美學文學,特別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及後世的叔本華,尼采等大師的思想理論,有獨特的研究和深刻洞見。著名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王氏的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見到即將衰亡的中華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壯結局而死,其一死是對當時混亂無序的時局和世風日下的現實做出近乎“尸諫”的抗爭。在他的輓詞中雲“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說話之人,必深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自於自殺,無以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王國維在清華執教的兩年中,儘管生活趨於平靜,學術愈發精進,但仍以津園為念。每年春節都要去天津覲見已經遜位的皇帝,常為“有君無臣”而憂慮。他對中國製度科學文化執著之至深,對中華文化衰落之巨痛,在此可解釋也。在那個近代報紙盛行的時代,在那個西方思想入侵的時代,一縷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實難保全。
近代報紙的出現和發展對清統治者打擊巨大,歷代統治者都將中國視為世界的中心,以中國為四海八荒,以中國為天下。而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統治者們唯有震驚錯愕,忐忑的緊緊關閉國門,以祈禱用此種近似龜縮的方式求得一隅安寧。但文明的力量絕非一扇門可以阻擋,妄圖以逃避代發展的統治者們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西方的思想文化終將以近代報紙這種媒介傳播至社會各階層,顛覆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經濟形態,衝擊了封建統治的根基,舊的統治階級將不可避免的被新的統治階級取代。清末的統治者們曾經歷過兩次慌亂無比的悲愴逃亡,浩浩湯湯的皇親國戚大隊宛如喪家之犬,被無盡的慌張、恐懼包裹。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咸豐皇帝早已失去了為君上者的優雅從容,滿目的淒涼與無奈,空空如也的國庫,船堅炮利的敵軍,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面對此情此景,為君為父的統治者們怕是隻能遙感“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裡人”的悲聲。八國聯軍侵華後,光緒皇帝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倉皇出逃至西安,怕也是隻能遙感蘇東坡“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的苦楚。給統治者帶來巨大災難的看似是強大的西方工業,但究其根源卻是先進的西方文明。戊戌變法失敗後,面對腐朽無能的統治者,先進的國人清醒的發現唯有徹底的推翻,才能挽救即將被西方文明吞噬的中華民族。他們辦報刊宣傳新思想,新制度,辛亥革命的星星之火,終以燎原之勢席捲全國。一個風雲百年的封建王朝,一種延續千年的封建制度竟以一封懵懂孩提的退位詔書為標誌,匆匆,落幕了。
當一種嶄新的文化傳至受小農經濟影響千年,思想封閉保守麻木的農民階層時,能夠受農民理解的怕也只有宗教了。“邢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農民作為社會的底層,文化程度有限,文盲者居多。他們生活艱辛,溫飽難得,飢寒交迫,現實沒有樂趣和利益,反而信教帶給他們精神上的解脫,因而對教義執著到了忘我的程度。由此,西方基督教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據史料記載嘉慶十六年,山西破獲的張鐸德傳教案中,陳洪智是主犯,有二子,務農度日,其他涉及15人,多數為農民。農民家庭出身的洪秀全正是藉助宗教迎合民眾心理,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他們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得到了廣大農民階級的支援,以摧枯拉朽之勢撼動了整個清王朝的根基。然而,這場運動的起因竟是偶然間撿到的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和一眾狂熱信奉基督教的農民。洪秀全想打倒清政府,恢復漢族的自由,這當然是我們應該佩服的。他想平均地權,雖未實行,也足表現他有相當的政治遠見。可他身處農民階層對於近代報紙知之甚少,對近代思想,制度更是不理解的。因此,他始終無法跳出封建社會的執行制度,直至天京陷落,運動失敗。儘管近代的報紙、思想無法直接影響農民,但農民階層也逃不掉時代的裹挾,哪怕再艱難,再無望他們也依舊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向前。這不正是偉大的勞動人民的常態嗎?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向是一往無前,不怨不悔的。
結語:近代報紙在中國的出現是西方宗教,文化,思想,制度開始傳入中國的標誌。它對中國各個階層有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響,也正是這些影響勾勒出中國近代社會的輪廓。
參考文獻:ISBN978-7-214-10856-2《中國近代史》蔣廷黻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參考第49頁。ISBN7-5348-2001-4《走向近代化》楊杭軍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參考第117、118頁。ISBN978-7-5404-7210-8《南渡北歸》嶽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參考第47、48、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