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越說:“我珍惜擦肩而過的面容,儘管其中更多的是誤解和錯位,但畢竟是感悟人生交流資訊的契機和開端。”
12月18日,日本藝術家江上越(Etsu Egami)的個展“一個誤解的時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來了”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啟幕。展覽由建畠晢(Tatehata Akira)擔任策展人,由傑羅姆·桑斯(Jérôme Sans)為展覽撰文,展出江上越2021年最新創作的“彩虹”系列繪畫。
作為日本戰後崛起的第三代當代藝術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之一,江上越(Etsu Egami)的創作實踐探討了交流中的障礙,她透過從聲音到音訊錄音、影像和繪畫等多樣化的媒介形式,將肖像藝術引向一個全新的維度。
江上越1994年出生於日本千葉,在美國度過了她的少女時代,後來進入中國中央美術學院(CAFA)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國立設計學院(HfG)學習。作為一個永久的外國人的成長經歷,使她能夠跨越幾種語言和文化展開她的藝術實踐。在這些短暫的經歷中,她意識到“語言是隻能被感知、卻不能被解釋的”,而“人與人的交流,不是為了更接近彼此,卻是為了度量他們之間的距離。”
這個關鍵性的“距離”,成為了她深入探究人類處境之本質的路徑。在這些她的母語不被言說、不被理解的地方,江上越遇到了無法溝通的問題,但她亦發現了其中無限的可能性。她的人類學調研最終形成了畫廊內一系列以個人肖像為線索的作品,她邀請觀眾去感受相同的困惑。事實上,江上越正是將分享個人經驗作為她繪畫行為的先決條件。
江上越的作品訴說著藝術家所從屬的“加密一代”(cryptogeneration)被其對自身形象的自戀情結所攪擾。千禧一代經歷了從前網際網路時代到後網際網路時代的過渡。在虛擬和現實之間,生活在地球兩邊的人們都出現了社會疏遠和不確定性的感覺。他們的生活成為一個永久記錄的物件。
在江上越的作品中,這個邏輯同時包含了連續性和斷裂性,它將交流過程本身及其與其他人的關係,作為所有社會交流的基礎進行視覺化呈現。在最近疫情發生後,江上越也開始關注因社交隔離而凸顯出來的人類交流之多樣性,是如何使我們的交流方式變得更加複雜的。透過一系列的肖像畫實踐,江上越試圖反映出人類的多元化,以及我們如何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斷裂中求取共存。
江上越的創作聚焦於臉龐,並著力於處理一個波動的、不穩定的、無限變化著的狀態,以之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替代。透過對臉龐產生興趣,我們得以窺見個體如何表現自我,以及伴隨個體的自我概念和世界觀之演變而形成的正規化。由於社會首先是由它對自身的觀念所定義,因此臉龐就成為了投射和反映一個時代之時代精神的一種非常有力的媒介。臉龐揭開了一個人不完整的、暫時的面紗。它不是為了某個個體而存在,而是為了許多個他者。每一張臉龐都有著無聲的語言,但臉龐也是身體上最有活力、最敏感的部位,無論你是否願意,我們都會以它示人。
展廳現場
江上越的創作遊藝在抽象和具象之間,並且打破了虛幻性(寫實主義)。她瞬息萬變的、充滿活力的筆觸在水平線條和豐富的色彩帶中組合起來。基於不同的觀察視角和觀眾所站的位置,這些繪畫呈現出不確定的主題。我們必須讓眼睛在繪畫中徘徊、適應和創造自身的路徑,以便重新組合出人的形象。
江上越處理著影象的外在表現形式,她在模糊的肖像畫中製造一個“故障”,一片視覺的白噪音。它們就像計算機生成的影象一樣,受到了畫素變質的影響,亦如語言性的理解一般被加密。透過對影象的模糊處理,江上越召喚出滲透在自然世界中的數字資料,同時也證實了在支配著社會生活的虛擬和現實之間不斷增多的孔隙。
如果說每幅肖像都是完全孤立的——在其自己身的宇宙中存在,並且沒有任何融合或接近他物的意願——那麼,將它們連線起來、並從一塊畫布到另一塊畫布上不斷迴圈再現的彩虹色,就是對人類多樣化的認可。從灰色地帶到象徵希望的彩虹色,江上越的肖像畫為人類的交流和共存鋪展開一條既具有普遍意義又多樣化的道路。
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15日。
南都記者 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