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軍隊都是封建王朝的支柱和命門,對於帝王來說,只有手握軍權,才能對外開疆擴土,對內殺伐決斷。倘若軍權旁落他人之手,輕則成為權臣手中的提線木偶,重則直接淪為他人逆襲上位的“背景板”。因此,如何穩固有效的牢掌軍權並防止他人染指,一直是帝王們所考量的首要問題,歷朝歷代也對此採取了各種不同的政略和對策。
這其中,宋朝建立了一套複雜完備的體制,透過設定樞密院、三衙、兵部等多個各負其責、互不隸屬的軍事機構,以“軍權三分”的方式對軍權施行了極為有效的制衡和約束,其心思之縝密、手段之複雜、影響之深遠,歷朝歷代無出其右,堪稱達到了古代軍權管控的“天花板”。
上圖_ 宋代官制簡表{元豐以前}
- 兵部:資格最老,卻淪為無存在感的“小透明”
作為老資格的朝廷軍事管理機構,兵部可以追溯到三國曹魏時期的“五兵制”,歷經隋唐兩代發展,兵部成為王朝主要的軍事管理機構,權勢很大。然而,隨著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以及更加混亂的五代十國,地方軍閥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以致於兵部的權力大大削減。
宋朝建立後,對兵部的權力進行了進一步的弱化和虛化,據《宋史》記載,兵部掌“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
上圖_ 北宋地圖
其中不難看出,兵部對廂軍、民兵這些戰鬥力不足的地方軍隊進行一些管理,加上一些後勤保障、測繪地圖之類的事務,對於宋朝真正的中央軍“八十萬禁軍”(並非是實指)是根本沒法染指的,更談不上指揮作戰、調兵遣將了,可以說是存在感極低。
不僅不能和逐漸掌握主要軍權的明朝兵部相提並論(明英宗“土木之變”後面對入侵京師的瓦剌大軍,時任兵部尚書于謙在明代宗的支援下將主要軍權集中於兵部,以便統一指揮排程,此舉被明朝後世延續),就連給南書房、軍機處打打下手,具體辦事的清朝兵部也是遠遠不如。
上圖_ 清 軍機處舊照
- 樞密院:位高權重,卻和軍隊不打交道
僅此字面意思來看,樞密院應該只是個掌管機要文書的部門,這個起建於唐朝的機構初期也確實如此。然而從五代開始,樞密院開始逐漸執掌軍權,到了北宋,樞密院已經成為了朝廷主管軍事機構,與主管行政的中書門下並稱“二府”,足見其地位之顯赫。
其最高長官稱“樞密使”,樞密院不僅執掌軍機要務,還有人事權、招募權、調動權(當然要在皇帝的允許之下)等等,可謂是相當實權的部門,和兵部的虛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雖然權力如此之大,樞密院卻也並非無所不能,原因很簡單,因為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歸他統領管轄。
上圖_ 北宋軍隊
- 三衙:手握重兵,卻無法調遣指揮
北宋沿襲五代後周軍制,以禁軍為中央軍,為帝國的主力軍隊。而禁軍則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等三個部門進行管理,這三個機構統稱為“三衙”。
三衙各自的最高長官都稱都指揮使,並稱“三帥”,彼此互不隸屬、都只對皇帝負責。五代後周時期,禁軍曾設定殿前都點檢一職統帥整個禁軍隊伍,權勢極大,類似於“禁軍總司令”。趙匡胤正是依靠擔任此職的“職務之便”,依靠軍隊上位成功的。也因如此,上位之後的趙匡胤將殿前都點檢一職撤銷,分設三衙管理禁軍。
上圖_ 趙匡胤(927年-976年)
三衙直接負責禁軍的日常管理和訓練等工作,直接與部隊打交道。然而儘管看起來是手握重兵,但一方面是三個互不隸屬的部門負責,從而並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另一方面,三衙並無調動派遣軍隊的權力,這一點和樞密院正好相反。
綜上所述,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無統兵之重,而三衙則有統兵之重,卻無調兵之權,至於兵部則完全成為“背景板”,只能負責一些相對來說無關緊要的日常事務。宋朝透過這套複雜而嚴密的機構設定和分工,從而實現了“軍權三分”。而此舉也對整個宋朝的歷史走向和最終結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上圖_ 趙匡胤 黃袍加身
- 源起:職業軍人出身的北宋創立者對軍隊的本能的不信任感
宋朝對軍權的拆分和限制達到了中國歷史的空前絕後的地步,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很大程度和其創立者有直接的關係。北宋初年的兩位皇帝,創立者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兄弟倆都是職業軍人出身,尤其是趙匡胤正是靠著亂世之中相對獨立的軍權,利用手中的禁軍逆襲上位,將後周柴家變成的趙宋天下。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宋朝的建立頗有軍人政變上臺的“軍政府”味道。也正是這個特殊的經歷,讓趙匡胤在享受軍隊擁戴上臺的成果的同時,也對軍隊充滿了本能的不信任感。
於是,在進行了“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具體措施解除很多將領兵權的同時(當然手段溫和,並沒有出現流血事件),更是從機構設定和制度建設方面對軍隊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而趙光義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從而正式確定了有宋一朝對軍權的極端限制分割的“重文輕武”的局面。
上圖_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 達到了預期效果,但負面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客觀的說,宋朝的這套複雜、精巧的軍權分制手段,確實達到了預期目的。有宋一朝,儘管自始至終都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和入侵(當然也是最終亡於此手),但內部再也沒有出現自稱體系手握重兵的軍閥,更沒有出現唐朝後期和五代十國地方割據的局面。
儘管宋朝也不時湧現狄青、种師道、宗澤、岳飛等統帥名將,但他們早已沒有那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度和獨立性,而僅僅是作為大宋王朝軍事方面的高階打工人而存在,還受到皇帝和掌握話語權的文官系統的猜忌和排斥,輕則喪失權柄,重則含冤而亡。
上圖_ 嶽鄂王像(《南陵無雙譜》) 岳飛像
整個宋朝的軍隊地位也是空前低下,甚至對待士兵都要用臉上刺字的方式防止其逃跑。本來應該是保家衛國的軍人卻完全是囚犯一般的境遇,可以看出宋朝對軍事的輕視乃至蔑視到了一種何等的地步,縱使再有多發達的經濟、文化、城建,又有何用?至於最後釀成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和南宋末年的“崖山之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宋史》 元 脫脫等著
〔2〕《水滸傳》 明 施耐庵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