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員不乏有氣節之人,在遇到與自己的理念或者想法有出入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拋棄一切,或者棄官,或者以命相諫。
士大夫們往往會報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念頭,即便是死去也要對抗與理想相悖的東西。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古代的文人士子們對這種品行是極其推崇的,所以文人氣節也是被人們所認可的,甚至會被人們所稱讚。
那麼士大夫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他們多半是走科舉考試進入了官場,他們的身上多半具有文人的氣節,那麼氣節又是什麼呢?氣節是一種理想,是堅持真理、宣揚正義,帶來正能量的優秀品質。
中華民族的王朝,很多時候是被少數民族所顛覆,可是明朝不同,這個王朝顛覆了少數民族的統治,朱元璋的口號甚至是“驅除韃虜,復我中華”。
正是明朝建立的原因比較特殊,所以明一代文人士子的更加重視氣節一說,也有網友讚譽明朝是最有氣節的朝代。
人們在論及明代的存亡之時,往往調侃說明亡於黨爭,的確明朝的黨爭是非常頻繁的,他們與君主鬥,與權宦鬥,與天地鬥,其鬥無窮。
可這些人無論怎麼鬥,在關鍵時刻都會保持文人士子的氣節。
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提到氣節一詞,怎麼能不說方孝孺呢?他被譽為“讀書種子”,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以高官厚祿誘惑方孝孺,要他起草詔書,而方孝孺堅決不從,慷慨赴死,最後被朱棣誅殺了十族,還發明瞭一個殘酷的名詞——瓜蔓抄。
有了方孝孺作為榜樣,朱棣的殺戮似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他依然被文人士子叫做“亂臣賊子”。
方孝孺博聞強記,文采出眾,本身就是文人才子心目中的偶像,所以他的死反而激勵起了文人的氣節。
當然在明朝不僅僅是方孝孺會慷慨赴義,還有在土木堡之變後,力主抗戰的于謙,在明朝處於危機之時,朝中再也沒有可以站出來的武將,于謙在此時便站了出來,他扶持皇帝朱祁鈺,誓死保衛北京城。
于謙一生為官清廉,用“兩袖清風”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與之相對應的王振,也就是慫恿皇帝御駕親征的人,從來都是奢靡無度的,可是這樣的人偏偏能得到皇帝的寵信。
可當朝廷遇到大事之時,首先拋頭顱灑熱血的還是于謙,他的一生正如詩歌裡寫的那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代的官員面對奸臣賊子絕對不會手軟,在
內閣首輔嚴嵩權勢滔天的時候,楊繼盛、沈鍊等人不顧性命攸關,一意彈劾於他,不惜以死相搏。
嘉靖三十二年,楊繼盛在齋戒三日後上《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歷數其“五奸十大罪”。
這份奏疏令皇帝震驚,也讓嚴嵩發抖,於是嚴嵩反咬楊繼盛,使得他被下詔獄,在獄中經歷了嚴刑拷打,但是楊繼盛依然保持著初心,在絕命詩中,他這樣寫道: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提到清正廉明計程車大夫,怎麼能把海瑞忘了呢?他安貧樂道,忠誠直諫,痛訴嘉靖。
還有抗擊東南抗倭的戚繼光,以楊漣為首的“東林六君子”,在王朝末路時,依然有孫承宗這樣的愛國將領以命死守城池。
大明朝的文人士子們為何會如此有氣節呢?這個朝代雖然不是最強盛的,可是文人氣節卻無以倫比,這大概就是中華民族所凝聚的一股氣吧,只是在某個時代被集體擴大了而已。
明代的絕命詩是歷史上留存最多的,于謙的那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直到今天依然震耳欲聾。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當年明月曾說,歷史從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可能記得兩袖清風的典故,卻未必識得明朝那位一生光明磊落的民族英雄于謙;你或許只是從歷史課本窺得一點明朝大家王守仁“格物致知”的思想,卻未必瞭解他知行合一的君子風範、板直堅守的內心;你可能或嘲或諷地提及過明朝上吊而死的末代皇帝崇禎,卻未必知曉他是明朝乃至整個皇朝最為勤勉的帝王,穿過打補丁的衣服,拿自己的錢出來充當軍餉,而最終走向了那根屬於他的吊繩······
確實,明朝計程車大夫不會是千人一面,他們在歷史面前有很多面目,現在充斥著一些所謂的專家,總想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當時的事情,可是哲學都曾告訴了我們,歷史是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的,什麼思想,什麼理論脫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都是紙上談兵。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優點,亦有自己的缺點,如果不是如此,歷史又怎麼前進呢?王朝又如何被顛覆呢?
對比明朝官員的氣節,清朝的官員被吐槽過很多次,明明是為國請命,卻要自稱“奴才”,連姿態也變得那樣卑微,還要把人分成兩個陣營,如此的對峙,當然氣節方面就差了許多。
對於清朝也不用貶低或者抬高,畢竟每個朝代都有它的優勢與缺陷。
特別是清末之時風雨飄搖,整個中華民族處於危機時刻,國人在此時還很矇昧,但是在這些矇昧中,總有清醒的人,所以那個時代也被稱為覺醒時代。
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上那些為了氣節而殉道的故事已經成為了冷冰冰的史實,可透過歷史的迷霧,人們依然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因為氣節而留存下來的光彩。
明朝士大夫的高尚氣節,垂範於當時,流傳於後世,其昭明的胸懷令後人敬仰不已,明朝士大夫的氣節內涵非常豐富,他們更加註重“德才兼備”。
明朝計程車大夫走仕途為官,很多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他們更多的是為了理想而前進,與宋代的官員一樣有很相近的地方,均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那悠悠歷史已經隨著時光遠走,但是那些德昭天下的氣節卻永遠留存在中華兒女的基因之中,亙古不變。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