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年前1941年的12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拉進了二戰中。這種操作在我們後來人的上帝視角來看簡直是自取滅亡,而後來的歷史程序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挺過了初期的準備不足以及不適應帶來的損失和困難後,美國的戰爭潛力完全被激活了,開啟了爆兵爆裝備的模式。美國國內進行了充分的戰爭動員瘋狂訓練新兵,裝備也像不要錢一樣一批一批的大量生產。透過消耗戰,慢慢佔據了優勢,最後輕鬆碾壓了日本。
二戰中美國恐怖的生產力
反觀日本,雖然開戰初期搶得先手,透過閃電戰拳打英美,腳踢荷澳。但是三板斧之後,明顯後繼乏力,入不敷出,損失大於補充,慢慢被消耗光了戰爭潛力,最後一敗塗地。
日本與美國差距甚遠,後期基本上都是女人在生產
二戰一轉眼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世界上各國也在二戰後的世界體系下發展了幾十年,按說對於二戰的各種事情已經可以塵埃落定了,但是在日本一直以來都有一小部分人持有一個觀點:二戰的日本是十分強大的,戰無不勝,最後只是不小心輸給了最強大的美國,如果日本不向美國發動戰爭的話,日本在二戰中能取得的最後的勝利....
聽到了這種說法,筆者第一反應就是這種思想的持有人得有多無知,多幼稚啊。雖然當時的日本高層戰略眼光著實令人捉急,但還不至於low到如此的地步。所以今天的文章就接著這個觀點來來分析下,1941年的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出偷襲珍珠港的決定的?如果能從來,日本人會怎麼選擇?
首先先丟擲作者的觀點:就算再重新選擇一百次,1941年的日本還是會毅然決然地找美國麻煩。為什麼會是這樣?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下1941年二戰的格局以及當時日本人的可選選項。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1941年二戰格局
1941年是二戰中非常關鍵的一年,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經過了幾年慘烈的混戰後皆損失慘重,疲憊不堪。在歐洲,德國東西雙線作戰,損失和消耗極大,德軍成名的閃電戰也逐漸光芒不在;在北非,德意兩國與英國激戰正酣;在亞洲,日本已經陷入侵華戰爭的汪洋大海,雙方也在相持階段中對峙了幾年,雙方皆疲憊不堪,無法發動大規模戰役。下面我們看看幾個和今天討論議題相關的幾個主要國家的情況
多線作戰的德國
二戰進行到1941年,德國的閃電戰已經慢慢走下神壇,廣大的戰略縱深以及後勤保障的壓力使得閃電戰神奇不在。在佔領法國後,不列顛空戰的失敗使得德國轉而找蘇聯的麻煩。
不列顛空戰
巴巴羅薩計劃初期的勝利雖然輝煌,但並沒有達到德國人的預期,蘇聯人也沒有屈服。雖然1941年上半年德國一路勢如破竹,但是當1941年冬天來臨之際,在列寧格勒以及莫斯科,德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戰,形勢不容樂觀。
巴巴羅薩計劃
在北非,德國和義大利和英國打得不可開交,雖然德意兩國仍有部分優勢,但是對德國戰爭潛力的損耗和牽制卻是不可忽視的。
綜上三線作戰的德國以及步履維艱,急需某種強力的加持,然後回顧這三個戰場,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東線的蘇德戰場,日本從東面進攻蘇聯,分擔德國的壓力進而儘快結束蘇德戰爭。
生死存亡的蘇聯
1941年的蘇聯用生死存亡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上半年德國人長驅直入,兵峰直指列寧格勒和莫斯科。
空前沉重的軍事損失,加上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的淪陷及其大量人口和資源的損失、戰爭混亂和工業區被迫東遷帶來的巨大動盪和陣痛,已經讓蘇聯元氣大傷。蘇聯能否在未來戰爭中繼續維持這樣的補充和動員能力,戰爭潛力還有多大,都是一個未知數。
更嚴峻的是,斯大林幾乎耗盡了戰前接受過較好訓練的基幹軍隊,以後就只能指望開戰以來臨時拼湊動員起來的質量更拙劣的部隊。
所以如果此時日本在背後捅蘇聯一刀的話,蘇聯的處境將更加困難,甚至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相持堅守的中國
1941年的中國已經進入相持階段的第三年,日本的進攻實力和進攻慾望都空前的低下。此時的日本人發現,在中國的侵略戰爭已經嚴重的入不敷出,中國的基礎設施實在太差了,僅有的少部分已經在戰爭中面目全非,基本上很難再次投入使用。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根本沒辦法達到,還要倒貼大量的資源來維持佔領區。
而且此時中國容易佔領的沿海沿江以及平原地區基本上被日軍大部佔領,而中國軍隊則隱匿於西部的深山和偏遠地區堅持抵抗。在當時中國的運輸條件下,拿下這些地方簡直是地獄級的難度。加上中國軍隊尤其是國民黨軍隊已經退無可退了,在這種情況必然會依靠天時地利,以逸待勞和日軍拼命。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中國當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但是總體來看,情況趨於穩定,進入了長期的持久戰和消耗戰,而在1941年美國開啟對中國的軍援後,中國的形式也逐漸的在改善,兩軍在1941年前後僅在長沙附近發生了兩次規模不是很大的戰役,史稱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沒討到什麼便宜,反而消耗了很多戰略資源。
所以此時向西繼續進攻國民黨軍隊顯然得不償失,投入產出比極低。這也是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人對國民黨開啟了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的主要原因。
走向前臺的美國
美國在二戰開始時候的角色和一戰大同小異,即不參與任何一方,置身事外,然後趁戰爭大發戰爭財,賺得盆滿缽滿。
和大家想象中不一樣的是,日本侵華前期所用的汽車,石油以及橡膠等物資都是美國賣給日本人的。此時的美國奉行孤立主義,不願意捲入戰爭,而是藉著戰爭大發戰爭財。
二戰初期的美國戰爭財發的不亦樂乎
這裡還有一個梗,淞滬會戰之所以會爆發是因為委員長很希望藉助上海這個遍地外國人和租界的城市與日本人開戰,拉英美等國下水,從而讓美英等國介入。但是委員長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落空了,在淞滬戰役後,日本人並沒有開進美英等列強的租界,這使得美英等國沒有介入的藉口,也沒有介入的動力,接著發戰爭財豈不是美滋滋?
但是美國人還是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隨著抗日戰爭的進行,美國等國對日本的真面目以及野心越來越瞭解,開始從各個方面限制日本的各種進口,導致日本的戰爭潛力大大的受限。
下面就從日本石油進口的情況來看下日本當時的實際情況:
日本石油95%依靠進口。其中,70%從美國進口,15%從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婆羅州進口,其餘則從蘇聯的庫頁島等地進口。1931年的石油進口量為210萬千公升,1938的石油進口量最高,達600萬千公升,但不到現在一週進口量。1941年8月1日,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這也成了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是日本人後來鋌而走險最大的原因,畢竟被人卡脖子真的很難受。
北上還是南下,日本人無比糾結
上面說了和日本關係最大的幾個國家在1941年的情況,剩下就是日本人自己的情況以及選擇了。
首先日本在中國已經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深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具體的情況上文以及介紹,反正怎一個慘字了得?
而美國在1941年的一頓組合拳操作,使得日本人的戰爭潛力盡失,在當前情況下已經沒辦法繼續維持了,只能儘快做出抉擇妄圖破局。
此時日本人向東是太平洋,沒有日本人需要的戰略資源。向西是中國的殘餘力量,同樣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剩下的就是向北和向南了。二選一往往是最簡單也是最艱難的選擇,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向南和向北兩種選擇會給日本帶來什麼。
蘇聯人or美國人
很顯然,向北就會面臨蘇聯人,向南就會面臨美國人,到底怎麼選才是日本人最好的選擇呢?
向北攻打蘇聯人的話,可以和德國形成對蘇聯的東西夾擊,進而打敗蘇聯,佔領蘇聯在亞洲的各種資源來彌補美國資源禁運帶來的影響。
向南攻打美國人的話,可以直接佔領美國以及英荷在東南亞的資源來直接彌補戰爭的損耗,支撐繼續戰爭的潛力。
這樣看來,北上和南下都有各自的優勢,那為什麼作者說再選一百次,日本也會選擇南下呢?下面就來說說這兩種選擇的對比:
- 首先蘇聯與日本於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這使得日本在道義上不能對蘇聯宣戰,而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使得日本見識到了蘇聯鋼鐵洪流的強大,不敢再輕舉妄動。
諾門坎戰役
- 雖然蘇聯也有日本需要的戰略資源,但是明顯沒有美英在東南亞資源那樣豐富以及多樣,如錫礦以及橡膠等。而且開採和投產難度差別也很大,蘇聯的資源因為天氣寒冷以及西伯利亞的荒涼,並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援,而東南亞的美英荷殖民地則經過了長期的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生產效率高,難度低,能達到以戰養戰。
二戰時期東南亞豐富的資源
-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日本人內部的鬥爭。瞭解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二戰期間日本的陸軍和海軍水火不容,互相鄙視對方,在很多領域相互惡性競爭,在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在北上還是南下的選擇上,陸軍傾向於北上,而海軍則要求南下。為什麼是這樣呢?原來北上打蘇聯的話,一定是陸軍為主力,畢竟蘇聯的縱深都是陸地而海軍前期收拾完老弱病殘的蘇聯太平洋艦隊後,剩下的就是掩護陸軍進攻以及給陸軍做運輸隊長,這是日本海軍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而如果南下的話,一定是海軍作為主力硬扛美英的海軍,陸軍攻佔陸地以及海島。由於在日本軍部海軍的實力和話語權強於陸軍,加上客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原因,最後日軍決定南下,而第一步就是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
上面就是無論怎麼選,日軍都會南下的原因,這個原因不僅僅是軍事層面的原因,更應該是考慮到各種原因,各方利益的一個這種折中方案。而海軍的主要將領山本五十六在開戰之初就已經對這場戰役做了一個預判:“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不是為了打敗和消滅美國人,而是逼迫美國人向日本人妥協。”山本五六十見識過美國的科技以及生產力,長時間対耗不是明智之舉,而應該速戰速決,讓美國人和日本人從回談判桌,那太平洋戰爭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日本的優勢僅僅持續了半年多,1942年中途島的餘暉,日本徹底喪失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由守轉攻。後來美國透過各種手段消耗著日本人的戰爭潛力,使得日本連防禦都捉襟見肘,最後日本在兩顆原子彈的輝映下徹底一敗塗地。
總結
從上面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北上和南下二選一時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最初的選擇。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最符合日本利益,也是效率最高的方案。所以日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下,再選一百次也會是這樣。
最後再多說一句,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也做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在整個世界大戰中,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105萬,而日軍被盟軍和蘇軍殲滅的總數不足100萬,從數字對比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戰場在消滅日本法西斯軍隊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中國軍民以傷亡3500萬人,財產損失600多億美元的巨大代價所取得的對日作戰的最終勝利,不僅捍衛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而且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人類的進步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所以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重大貢獻,功不可沒,更不是幾個別有用心的人的幾句話所能詆譭和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