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江河畔,在奇妙的山峰下,湖南省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可謂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百年來,它彷彿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注視著動盪的形勢,傾聽著改革發展的浪潮,歡迎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
1913年,它迎來了一代偉人毛澤東。1913年至1922年,毛澤東在這裡學習,在這裡教學,也在這裡從事早期革命活動。在校園的水井旁,他每天早上在這裡洗個冷水澡,鍛鍊身體,磨練意志;在八班的宿舍裡,他和同學們確立了“不談錢、不談家庭瑣事、不談男女問題”的“三不談”的原則。
一、“三不談”因何出自他口?
1893年毛澤東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繼承了許多農民的優秀品質。他喜歡讀進步的書籍,敢於反抗無理的權威。毛澤東從小就有“越軌”的勇氣,特別是對父親的自私和暴政非常不滿。
還處於少年的毛澤東就開始抽時間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小說,《盛世危言》、《新民叢書》等進步書報也在他的閱讀書單裡。然而,毛澤東的父親卻視這些書是歪門邪道,每當他發現毛澤東看了這些書,就用“不孝”、“懶惰”來責怪他,有時甚至體罰他。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是一位心地善良、慷慨大方、樂於助人的婦女。每到旱年,她都會悄悄把家裡攢下來的一些大米送給飢餓的村民。母親良好的品德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與人打交道時,毛澤東深受母親的影響養成了善良、樂於助人的性格,對窮人有同情心,對不公正的事情極富正義感。
在農村長大的毛澤東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深厚感情。父親的嚴厲無情,使毛澤東敢於反抗不合理的權威;母親的慈愛又幫助他養成了善良勤勞的良好道德品質。
在這個政局動盪、軍閥混戰的時代,看到人民挨餓受凍,飽受戰爭摧殘的毛澤東,或許早已將改造這個不合理的社會,讓人人過上幸福和平的生活這一目標埋在了心裡。
在毛澤東的童年時代,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了。清政府被迫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可以說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新舊時代的交匯處,中國未來的發展尚處於不確定中。那時的毛澤東尚不知道還如何救國救民,但是濃厚的愛國情已經在他心裡悄然萌芽。
1936毛澤東與在斯諾談話時,曾兩次提到是《盛世危言》這本書激起了他恢復學業的慾望,同時,他讀的馮桂芬的《校汾廬抗議》和顧炎武的《日知錄》,這些書籍無疑對青年毛澤東的愛國精神的培養髮揮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東山學校讀書期間,他向同學借了一本世界英雄傳記,讀了拿破崙、彼得大帝、華盛頓、林肯等人的傳奇事蹟。再加之他深受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的影響,最終決心以拯救世界為己任,做中國的拿破崙和華盛頓。
當時,在湖南教育界,第一師確實是一所有自己特色的學校。除了教育部規定的教育宗旨外,它還採用了最新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政策。該校倡導“以國恥喚起學生自覺”,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倡導學以致用的學風。
這些良好的教育宗旨和校風,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他開闊視野,走出書本去關注國事和人民疾苦,具有重要的激勵和引領作用。
除了良好的校風,一大批優秀的進步教師也對毛澤東的健康成長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其中,楊昌濟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和幫助最大。楊昌濟強調確立志向對學生的重要作用,這可以說對毛澤東產生了直接影響。
楊先生“知行合一,以實踐為本”的思想和他艱苦奮鬥、崇尚勞動、衣食無憂、珍惜時間的生活方式也對毛澤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至此,社會環境、家庭、學校對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早已產生了無形的影響。彼時的他已經志存高遠,深知要救國救民,不僅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去實踐,去摒棄紛繁複雜的外來事物,儘自己所能去改造這個不合理的舊社會。
二、我和朋友只談大事!
1913年春,湖南省圖書館自學成才的毛澤東聽說湖南省第四師範學院招收免費師範生的訊息,並且住宿費用低畢業後還可以擔任教師,他覺得很好,於是在報名後以以作文滿分的成績被錄取。第二年,第四師範學院併為第入第一師範學院,毛澤東被錄取到第一師範第八班。
1914年上半年,毛澤東、蔡和森、陳昌等同學組織了一個課外哲學研究小組,他們經常去芋園問學,討論一些諸如“閱讀方法”、“學校科研”和“改造社會事務”等問題。
他們不僅主動向老師詢問,還同學之間互相談論。每逢節假日,毛澤東常與蔡和森、陳昌、張昆弟、羅學瓚等五六位朋友去研究討論各種問題,每次談論都要在幾個小時以上,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之道都在他們研究的範圍,但是他們談論最多的還是尋求救國救民之道的關乎天下的大事。
在此期間,毛澤東與他們約定了“三不談”的規定:不談錢,不談家庭瑣事,不談男女之事。毛澤東說,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大事”,是“中國、是世界、是宇宙!”許多年後的毛澤東,在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之時想必也會回憶起此時談論家國情、懷談論治國理政的熱血青年們。
毛澤東從小就熱愛學習並且志向遠大,因此在第一師範學院裡的生活可謂是如魚得水。幾乎他所有的同學都看到過他努力學習的場景,羅章龍回憶說:
“當時一師的作息制度規定所有學生早晚在自習室學習,每天晚上9點自修結束點名後,大家要離開自習室回到宿舍。然而九點半集體熄燈學監查完寢之後,在所有人都睡著之後,毛主席又起床了,他在走廊的電燈前繼續看書,直到深夜才睡覺。
清晨天亮之前毛主席就起床了,他先是在操場上跑步,然後洗冷水澡。在六點鐘其他人起床的時候,毛主席已經到自習室大聲朗誦古詩詞了。”
他不僅滿足於課堂學習,也廣泛參與課外閱讀。另一位同學張國基回憶說:“對於我國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他廣泛地進行了選擇和研究。”
在“青年毛澤東紀念館”,有一本青年毛澤東讀過的傳奇文物《倫理學原理》。
之所以說它傳奇,是因為這是一本對於毛澤東來說失而復得的書。眾人皆知毛澤東“不動筆墨,不讀書”,他讀過的書都有批註,對於書中觀點全部加以自己的評論和理解,而在這本德國康德派哲學家鮑爾生的著作上,他密密麻麻地寫下地批註竟然多達兩萬字左右,而這本書十萬字。
因此,同學們在震驚佩服之餘,大都借來欣賞學習。傳來傳去最後傳到他的同學楊韶華手中,此後一直沒有歸還。
30年後的1950年9月,周世釗應毛澤東邀請,赴北京參加國慶大典。他帶來了這本毛澤東遺失已久的書,書上工工整整地寫道:
“此書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潤之兄在小吳門外清水塘住時所借閱。嗣後,各自東西,不復謀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茲趁周惇元兄北上之便,託其奉還故主,藉鏡當時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
毛澤東“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遊學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
張國基記得,在當時對於教科書和一部分課外讀物,毛澤東在瀏覽之後就能指出哪些是古板腐朽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哪些是思想進步具有革命意義的,並且對於前者他毫不客氣地打上叉號問號等標記,對於後者則用硃筆認真圈點勾畫並且寫進自己的筆記裡。
毛澤東學習的動機源自於他救國救民的偉大志向,他本人也表達了這種“源”的張力:
我“不談女性這一在此時青年生活裡極為重要的方面,在平時的談論中,我的同伴和我甚至不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年輕人的家裡,他跟我說起“買肉”並且在我面前與人商量買肉的事情,我很生氣,以後再也不和他交往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才是我要和我的朋友談論的大事!”
年少讀書時,他只講大事,專心學習,完全不關心自己的日常“生活質量”。他把大部分錢都花在買書和訂報紙上,對於飲食和著裝從不在意,有飯吃有衣穿,或許這就是他對自己生活的要求吧。
每個新生入學進入第一師範學院時,學校都會發一套青色呢制服,這套衣服他一直穿到畢業。袖子和褲腿都磨損了,顏色褪色了,他縫縫補補又穿上。他的被褥是湖南省普通農民用的藍色大棉被,用書代替枕頭。他唯一像樣的衣服是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長袍,他經常一年四季都穿著。
不同的是,他在冬天加上一些舊衣服,在夏天減去它們。因此,有學生跟他開玩笑說:“潤之的‘算術’很好——他冬天用加法,夏天用減法。”
三、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1914年,毛澤東在講稿《講堂錄》中說:“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遊四宇,尚已。”1917年夏天,毛澤東利用暑假時間,以“遊學”的方式邀請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對於遊學的目標,毛澤東十分明確,那就是要了解中國以便改造中國。透過對國家歷史和現實的分析,毛澤東得出了有能力者才能救國的結論。青年毛澤東不僅刻苦學習書本知識,而且更加註重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因此,他把“遊學”作為了解社會、觀察人民的一種方式。
毛澤東“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遊學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
在湖南省第一師範學院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們進行了幾次“考察旅行”,其中1917和1918的遊學對毛澤東的影響最大。
1917年夏,他邀請好友蕭子升“遊學”。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走了900多里,走訪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等縣城的許多個鄉鎮。1918年春,毛澤東、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東岸,經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縣,來到朋友陳昌、陳紹休、羅章龍的家鄉遊歷了半個多月。
在去遊學的路上,他們身無分文。
他們為學校、商店、寺廟和居民寫對聯、寫詩或提供其他服務,解決食宿和交通費用。他們徒步走訪了湖南省廣大農村和一些鄉鎮,走訪了名流、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地方官員、寺院方丈等社會各界人士,查閱了縣誌和一些佛經,瞭解了很多民情、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他從社會底層看社會,看世界,做“遊學”筆記。他們在旅途中寫下的“遊學”筆記被第一師的同學和朋友們傳閱,稱讚他們“身無分文,憂國憂民”。毛澤東還把在“遊學”途中的所感所想寫成文章在湖南《通俗日報》上發表,反映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問題。
無論是讀書還是遊學實踐,毛澤東始終沒有被金錢、瑣事或是男女之事煩擾,就如他的約定一般。他應該從未感受過約定的束縛,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毛澤東在實現目標的路上早已經忘記了這些繁雜的外物。
四、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1918年夏天,在經歷了五年的如飢似渴的學習與實踐研究後,毛澤東終於從第一師範學院畢業了。這一年確是不平凡的一年,首都北京和兩湖地帶都不太平,甚至發生激戰。
3月26日,北軍佔領長沙,張敬堯被任命為湖南督軍,他上臺後對湖南實行高壓統治,極力破壞湖南的教育事業,使許多知識分子失去了希望。
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人能夠安然無恙生存都很難,更不用說實踐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了。在寫給黎錦熙的信中,毛澤東形容自己當時“對國家、對生活、對教育無所適從”。
就在毛澤東情緒低落的時候,老師楊昌濟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正準備“勤工儉學會”,希望他能抓住機會赴法國深造。一到首都,大家都很興奮,但沒過多久,他們就意識到現實的殘酷。
擁擠艱苦的生活環境,南北不同的飲食習慣,寒冷天氣裡的單薄衣服,都讓他們的生活異常艱難。然而,毛澤東和他的同伴們不會為這樣的困難打倒,他們空中作樂得堅持著。
1918年9月,在李大釗的幫助下,毛澤東成為了圖書館得助理員。在圖書館當助理員期間,毛澤東得到了李大釗先生的許多幫助,他參加各種課程,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見到了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大師。與他每月8塊大洋的月薪相比,毛澤東得到了更多他想的得到的。
1919年春,由於母親病重,毛澤東選擇離開北京回到家鄉,結束了為期一年的“北漂”生涯。
當他回到家鄉,他不再是一個對未來充滿迷惘的年輕人,他把在北京的一切經歷、學習、思考和對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解都帶了回來;他創辦了《湘江評論》,寫了許多文章,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這之後,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和年少時與朋友們約定的“三不談”原則,他去往全國各地大大小小許多地方,上海、廣州、武漢、延安……他在每一個地方都為了救國救民播撒熱血。
三十年後,再一次回到北京,他已經完成了一項這世上最偉大的事業: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結語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不僅僅是毛澤東憶往昔激揚的文字,這是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的真實寫照,他在湖南師範學院中確立了自己的政治觀念,也在那時確立了他“三不談”原則。
拋卻雜念,心存遠大志向,再加上實踐與行動,不懈努力後的毛澤東最終真的像他小時所希望的一樣,於危難之中救國救民了。
往事並不如煙。青年毛澤東和他的學生時代雖然已成為歷史,但是他求知、立志、愛國的人生取向仍歷久彌新,這種真諦永遠值得我們當今青年人去認真體會。
參考文獻:
[1]徐中元.毛澤東在書山學海中“調查研究”[Q].學習時報,20210618
[2]馮雪利.青年毛澤東確立信仰之路[Q].北京黨史,20210105
[3]餘玉琦.青年毛澤東昇華的救國志向和當代啟示探究[Q].黨史博採(下),20201125
[4]毛瑋秀.青年毛澤東的“為學之道”[Q].黨課參考,20200816
[5]池志勇.由毛澤東的“三不談”說開來[Q].政工學刊,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