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語·周語》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周幽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80年,西周多地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西周的都城[hào]鎬京發生大地震,引發了涇、渭、洛三條河流也發生了地震。當時一位智者伯陽父說:周朝就要衰亡了。他說,之前伊川、洛水枯竭,於是夏朝亡國了;之前黃河斷流乾枯,商朝很快就滅亡了。而今天三川都發生了地震,這是周朝氣數將盡了,果然9年之後,西周滅亡,周幽王成了西周朝最後一代君王。
為什麼伯陽父能洞悉未來,因為伯陽父是一個至誠的人,《中庸》中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達到至誠的境界,就能洞悉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因此就能預知未來的吉凶禍福、興亡盛衰。
《中庸》第26章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這裡的“一言”就是“至誠”,中庸說,天地執行之道,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誠”,誠就是專心不二,這樣就能使萬物自在生長繁育,具有神奇的不可估量的力量。為什麼至誠可以洞悉事物變化的趨勢?這當然並非因為迷信或者有某種神秘的力量,而是因為,一個至誠的人本身就在趨勢中,完全融入了趨勢中,所以能洞悉事物的變化。
就像上期內容中我們的思想實驗,我們說,一個人不管是站到岸邊,坐在船上,或者潛入水中,都無法完全感知到水的本性,因為你和水並沒有合二為一,而唯有把自己變成一滴水融入江海,做到和水合二為一,你就是水,水就是你,這個時候,你才能深刻感知到水的本性,才能感知到水的運動變化趨勢。
而把自己想象成為水就是一種“至誠”的狀態,沒有任何外人為的情緒、慾望和目的,反而能感知到事物的本質,這其實也是道家思想“無為”的精神,是一種不帶任何主觀意圖和目的境界,而唯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身心合一,發揮一個人的最大潛能。
在《莊子》和《列子》裡面都講了一個孔子和弟子顏淵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天,顏淵經過一條河流,去渡河,遇到一位技藝高超的擺渡人。顏淵問這位擺渡人,怎麼才能學會划船,擺渡人說,會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學會划船;如果會潛水的人,即使沒有見過船,也能立即會划船。
顏淵有點不理解他的意思,回來問孔子,孔子說:“善遊者數能,忘水也”,善於游泳的人,雖然身在水中卻不怕水,善於潛水的人,能把深淵成了陸地,心中沒有畏懼,沒有了私心雜念,那麼就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對自如,所以他當然就能很快學會划船了。
孔子還說,同樣一個人,在賭博時,如果用瓦片下注,往往可以巧中;用玉鉤下注,那麼就會心存畏懼;用黃金下注,就會頭腦發昏,這是因為他看重身外之物,而有所顧忌、心懷畏懼的原因。所以莊子說:“凡外重者內拙”,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想必然笨拙,當然就無法發揮全部潛力。
一個至誠的人能洞悉未來,一個心無旁騖的人能發揮最大的潛力,這就是《中庸》說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想要的太多,凡外重者內拙,才是根本原因。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點贊收藏並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