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開始在這裡設立縣治,官定取名“襄陽縣”,這才登上了歷史舞臺。
然而……襄陽為什麼叫“襄陽”呢?
想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襄陽”這兩個字的本義說起。
古人取地名,大多都會以地理環境配合方位取名。按通俗的說法,襄陽的來歷源自“襄水”,以城市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
酈道元在《水注經》說:“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
那麼問題來了,襄水在哪,是不是指漢江?“陽”又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要說的是,襄水不是漢江,而是另有他指。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事為根本,在建城選址的時候,首先就會考慮依山傍水,既有用之不竭的水源灌溉農田,也能依靠延綿不絕的山地採集礦產資源。
襄陽北靠漢江,被本地人美譽為“襄江”。但縱觀整個漢江流域途徑幾千裡,沿途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城市,襄陽只是位於漢江流域的其中一個城市。若以漢江為名,實在不符合以本土地理風物取名的習慣,非要以漢江作為代表地域名,其他漢江沿岸城市又該如何取名呢?
由此可見,襄陽雖與“漢江”緊密相連,但地名卻毫無瓜葛。
其次再細說“襄”字的本義,根據宋代《太平寰宇記》第一百四十五卷的記載,“涑水,亦名襄水,荊楚之地水駕山上者,皆呼為襄上也。”
“水駕山上”的意思是水沿著山麓從低處往高處漫流,通常情況下,山下如果有河流,遇到漲水的時候,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也就是說古時候,在荊楚一帶,人們把洪水氾濫成災,漫過山麓浩蕩肆虐的情況稱為“襄”。
襄陽有山不假,而且地處荊山餘脈,然而大多數山巒都位於襄陽古城以南,離漢江還有十多里的距離,如果漢江氾濫,洪水衝至這些山頭,襄陽城早就成了一片汪洋,魚蝦之穴。
以襄城西南方為例,就有峴山、羊姑山(如今的羊祜山)、虎頭山、鳳凰山、琵琶山、扁山、尖山、萬山等十多個山頭。根據《襄陽縣誌》的記載,以其中的柳子山為代表,以山泉為源頭,彙集成河,一路向西,形成了檀溪湖,一路向東南匯入了漢江。
實際上,同樣的描述也出現在《水經注·沔水》篇,其中說到:“水出縣西柳子山下,為東鴨湖……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謂之檀溪水。一水東南出,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
古時候,這條河水波浩蕩,直通漢江,包括如今的真武山在內,方圓數十里都是湖泊,至今可見碼頭遺址,可想而知當年洪水氾濫,水淹山麓的可怖情景。
由此可見,襄水和漢江毫無關係,而是特指發源於襄陽城西南諸山,最後匯流漢江的河溪,也就是如今俗稱的“南渠”。
正如《襄陽縣誌·山川》中所說:“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則凡西南諸山之水,由長渠入漢是也”。
解決了“襄”的問題,“陽”又是什麼意思呢?
陰陽一說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出現,代表宇宙正反兩極,光明稱為“陽”,對應有了“陰”。
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偏南,所以,山的南面,陽光照射更加充足,而山的北面光照較少,同樣由於大多數河流從西向東流,受地轉偏向力向右的影響,北岸水流緩慢,光照充足,南岸水流湍急,光照較少,因此把山南水北稱為“陽”,山北水南稱為“陰”。
再回到問題的起源,如果襄陽以漢江為名,那麼襄陽城實際位於漢江南岸,應該叫做“襄陰”,或者“漢陰”(唐朝曾這樣稱呼過),而絕非“襄陽”。
雖然在歷史上,襄水水量充沛,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可以行船,每到夏秋之際就會氾濫,萬餘畝田輒為澤國。但隨著時代變遷,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漢江上游修建水壩,本地又大肆填湖造田,當年的百里檀溪已經不復存在,襄水也變成了排汙的南渠,逐漸湮沒在歷史之中。
現在,你明白了“襄陽”的來歷了吧!
關注“酒歌說文”,瞭解更多有趣的民間文化和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