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其實是中古音,所以有時候我挺羨慕廣州、香港等地的同胞,因為粵語是目前保留的最完整的古音,最主要的是他們可以用標準的書面語寫出自己的方言。而且粵語還有自己專屬英文名稱“Cantonese”,並且與廣州的“Canton”在國際上使用了數百年之久。
之前有網友留言說,在宜昌形容某人說謊話時,方言叫“扯白話”,其實粵語俗稱“白話”,也叫唐語,專家考證認為其就是唐代國語。不難理解,粵語對我們內陸人來說基本聽不懂,可不就是“扯白話”嘛!
其實大部分方言字是可以找到普通話裡對應的漢字,只不過大多都是通用字,我老家人說的是西南官話,所以我繼續尋找那些被時光擱淺的方言字,把它們一一呈現給大家,我不是創造漢字,我只是個搬運工,要是能讓你記住並且會寫也就夠了。
1. 坌
本義是塵土、塵埃,在四川、重慶、鄂西北等長江上游地區的方言裡,是翻起或鬆動泥土之義。
例如:今天下雨了,明天正好可以去坌地嘍。
在西南地區的餐桌上,這個詞也表示把吃的東西抹上調料。
例如:三兩素椒面,吃的就是調料,與麵條坌和勻可好吃啦!
2. 耖
本義是在坌地後把土壤翻得更細的一種農具,當動詞時表示用農具把土地翻細,使田地平整。
在西南地區、鄂西北等地的方言裡,表示胡亂翻找或扒拉之義,含有嗔怪的意味。
例如:貓咪又在屋裡耖來耖去找什麼東西。
3. 剟
本義是削去,刪除,在西南地區、鄂西北等地的方言裡,表示輕刺或戳之義。。常常用來責怪某人比較懶,做事情不積極。
例如:這麼大個人了,剟一下動一下,不像話!
4. 㲃
《說文解字》解釋:㲃,從叀,從殳,揉曲,強擊也。《辭海》和《漢典》裡的讀音為“guǐ”,《新華字典》收錄後將其標為“jíu”,而且僅為方言用字,意思是擰,擠。
例如:瓶子蓋太緊了,你幫我把它㲃開。
洗好臉後,把毛巾㲃幹晾在架子上。
5. 圿
《正韻》解釋:從音戛,積垢也。在長江上游地區的方言裡,保留其原意,就是汙垢的意思,只是沒有了音調,輕聲。
例如:你身上垢圿(jia)好多,趕快去洗洗,噁心死了。
6. 坱
《正韻》解釋:從音泱。《說文》解釋:塵埃也。這個字,我印象很深,每年臘月二十四,農曆小年的時候,老媽就開始收拾屋子,打掃坱塵了,除舊迎新,準備過年。
所以在方言裡,很好地保留了原義,只是讀音變為“yāng”,一聲,叫做“打坱塵”。
7. 鋊
本義是鐵屑,後引申為器物永久漸漸磨光失去鋒刃或稜角。在四川、重慶等地方言裡,表示話聽膩了,聽煩了的意思。
例如:你不要再說了,我耳朵都聽鋊了。
8. 蠚
本義是蜜蜂、蠍子等用尾巴蜇人或動物,在四川、重慶、鄂西北等地方言裡,指植物或衣服上的毛狀纖維刺激面板,使人感到很難受。讀音變為“huǒ”,三聲。這也是經常掛在嘴上的口頭語。
例如:毛衣好蠚人,脫下來看看。
專有名詞,蠚麻,即蕁麻,莖葉上佈滿白色絨毛。所以當方言用,還是挺形象的嘛。
9. 扌豆
抱歉,這個字暫時打不出來,《漢語大字典》、《漢典》和《辭海》等也都有收錄。在鄂西北、四川等地的方言裡,表示連線,接上之意。
例如:鋤頭把掉了,你去把它dou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