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毛順生因貧窮當過很多年的兵,後做過小買賣,終於積攢了一些錢財置辦土地,家境有所好轉。父親希望毛澤東有一技之長,就想教他做會計。但是少年毛澤東志向遠大,他決心走出韶山沖,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成就一番大事業。
毛澤東十六歲的時候,準備外出求學,在父親的賬簿裡夾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告別韶山沖到湘鄉高等小學堂讀書。
1914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1915年5月,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於昔,非有奇傑不足言救濟”,表達了救國救民之思想。
求學期間,他的老師楊昌濟、黎錦熙、徐特立等人,對毛澤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給予了許多正面影響。楊昌濟在日記中寫道:“餘因以農家多出異才,引曾滌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他期望自己的學生毛澤東能像曾國藩、梁啟超一樣為救亡圖存盡一己之力。
1918年3月,毛澤東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宗旨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同年8月15日,部分新民學會會員前往北京,尋求救國之路,其中就有毛澤東。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從南國到北國。經楊昌濟介紹,他被安排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毛澤東在此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革命先驅,也在這裡看到了第一場漫天冬雪,看到了早春第一樹梅花盛開。
曾經只活在古詩詞中的梅花臥雪,活色生香出現在眼前,讓毛澤東激動不已,他說他想起唐朝詩人岑參詠北海冬樹掛珠的詩句“千樹萬樹梨開”。北國風光讓他沉醉讚歎。
從此之後,毛澤東吟詠雪,讚美梅,創作了很多詩詞作品。1961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籌備中央工作會議,會議閒暇,他恰好讀到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吟詠的梅花開在斷橋邊上,一副悽慘愁容,花瓣零落成泥之後,卻依然芬芳不散,久久駐留。毛澤東有感而發,決定“反其意而用之”,寄勁於婉,創作了一首完全不同於陸游風格的《卜算子·詠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著。
這首《卜算子·詠梅》中,以“雪”起興,凸顯“梅”的傲骨,一氣呵成,灑脫超然,梅花不懼嚴寒,抱雪盛開,有一種昂揚不屈的精神和鬥志。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上片描寫梅花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悄然開放。起句就將梅花置身在風霜雪雨的寒冷環境中。
猶如黎明前必然有至暗時刻一樣,正是因為飛雪降臨,預示春天不遠。也正是因為外界環境如冰雪世界,才更能襯托出梅花傲骨挺拔、倜儻風流、俏麗瀟灑的風姿倩影。
毛澤東的梅花,完全不同於陸游開在斷橋邊的梅花,那麼悽悽切切,而是在百丈懸崖的冰雪之上,傲然挺立,英姿勃發,臥雪不覺寒,崖邊不懼危,花朵雖嬌美,卻具備鋼鐵般的意志,越是在逆境中,越要奮勇前行。
作者從春天的“風雨”寫到冬天的“飛雪”,以時令氣候的變化,寫出大自然的季節規律,也寫出了梅花生長、孕育、吐蕊、開花的過程,喻示革命發展道路的曲折漫長,以及在曲折中前進的信心,抒發了中國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
上片高屋建瓴,豪邁雄健,氣勢磅礴,端肅中有活潑俏麗。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下片以“俏”自然銜接上片,寫出梅花的使命,喻示漫長嚴寒的冬季之後就是無限生機的春天。
1959年以來,國內外局勢對國家發展十分不利。國內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災害,國家經濟十分困難;國際上,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妄圖孤立中國,遏制中國的發展。內憂外患,讓毛澤東心急如焚。
在這種險惡局勢下,如何鼓勵全黨和全國人民不怕困難,團結起來,勇敢擊退所有反華逆流,已是當務之急。毛澤東託物言志,借梅花凌寒獨放,告訴中國人民,沒有嚴冬大雪的淬鍊,就磨鍊不出傲霜鬥雪的意志;沒有大雪的晶瑩潔白,也難以襯托梅花的高潔風骨。
“飛雪”既可以歷練梅花品性,又同時成為迎接春天的使者,“飛雪”送梅香,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中國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69歲的生日,他創作了豪氣沖天的《七律·冬雲》:
七律·冬雲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經歷過1959年至1961年三年最困難的時期之後,1962年2月,國民經濟調整工作有序推進,至年底,國內經濟形勢開始復甦,說明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各界人士紛紛表示,要和全體中國人民一起,克服困難,同舟共濟。
這首《七律·冬雲》借景抒情,表明心志。在經歷了“雪壓冬雲”到“大地微微暖氣吹”之後,梅花終於可以在漫天大雪中歡快起舞。
詩人透過現象看本質,越是在艱難困苦中,越要抱持心中光明的存在,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表現了一個革命家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樂觀主義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梅花一直情有獨鍾,梅花成為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寄託。梅花的幽幽暗香滋養慰藉了無數人的心靈。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曾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這一縷香魂不絕,韻致高格。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這一片梅林,朗朗乾坤。
毛澤東雄韜偉略,高瞻遠矚,以敏銳的視角,獨到的眼光洞察世界,以氣貫長虹之勢發沉雄曠古之辭,以真摯情感寫盡梅花的風流傲骨,激盪春秋,鼓舞人心。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