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位於北京市區南部,古稱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北京的皇家園囿之一。
元代時這裡地勢低窪,坑塘遍佈,常年積水形成了許多小型湖泊,由於不適合種植莊稼,因此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長滿了野草和蘆葦,極為荒涼,極適合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元朝統治者在這裡開闢了一個佔地約40頃的小型皇家獵場,名為下馬飛放泊。“下馬”指此地距離元大都城很近,僅有20裡地,“下馬即到”。“飛放”則是指元朝的皇帝在每年開春時都要到此處縱鷹射獵,表示沒有忘記元朝祖先的習武傳統,沒有忘記蒙古族是在馬背上得到的天下。
帝王狩獵
明代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朝統治者對南海子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四周築起了長達一萬九千二百八十丈(約合120多里)的夯土圍牆,圍牆上開有四門,正北為北紅門(又叫大紅門,今豐臺區大紅門),正西為西紅門(今大興區西紅門),正東為東紅門,正南為南紅門,使得南海子方圓達一百六十餘里,成為北京郊區各苑中最大的一座。
明代在南海子內設海戶一千六百,每人給地二十四畝。這些海戶主要的任務是看守園林,防止普通百姓在此偷獵南海子內的動物,此外他們還有別的作用。自明成祖朱棣(dì)遷都北京以來,歷代皇帝每年都要在此大獵訓武,行圍(打獵)時就派海戶們在外面包圍動物,騎兵縱馬於其中射獵。
清代時南海子改稱南苑,意即皇家苑囿。苑門增加為九座,大紅門稍東增建小紅門(今大興區小紅門),西北建鎮國寺門(今豐臺區鎮國寺),東北建雙橋門(今大興區亦莊)、西南建黃村門(今大興區黃村)、東南建回城門(今大興區青雲店)。除大門外又在馬家堡、馬道口、潘家廟、高米店、劉村、三間房等地開闢了十二個角門,專為附近居住的海戶進苑值差出入所設,今豐臺區角門北路即由此而來。清政府又將海子牆改為磚牆,在明土牆的基礎上,砸五尺厚的三合土為根基,壘四十八層灰色城磚,下寬上窄,基礎厚五尺,頂部寬兩尺,牆高八尺五寸。海子門開三個門洞,中間的較大,有兩丈多寬,一丈多高,兩扇對開的朱漆大門,常年緊閉。
清代定期在南苑內訓練和檢閱八旗軍隊,苑內設總管防禦等官職守護,不允許普通百姓私自進入。
南苑內的主要景點為“晾鷹臺”,也叫“按鷹臺”,位於大興南宮村北,臺旁有數片湖泊。其本是元代仁虞院的舊址,到明代時僅遺留下一處高大的土臺基,臺高六丈,寬十九丈有餘,周長一百二十七丈。清代康熙年間曾在這裡多次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和賽馬活動,甚為壯觀,現仍存遺址。還有“雙柳樹”,為古柳二株,旁有一池名為“飲鹿池”,池西有“崑崙石”,石的四面刻有御製詩。現“崑崙石”保留了下來,雙柳樹已無存。
南苑內既有皇帝的行宮,如舊衙門(今舊宮)、新衙門(今新宮)、團河行宮、南宮等,又有許多寺廟,如元靈宮、永慕寺、德壽寺、永佑廟、關帝廟、寧佑廟、珠源寺等等。除供射獵的鹿、兔、虎、豹等動物外,還有天鵝、仙鶴、糜鹿等珍稀動物,可謂是當時的國家森林公園。
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永定河水決堤氾濫,由南苑北牆九孔閘而入,海子牆大部分被衝倒,海子門也被沖走。後由於戰亂和年久失修,至解放後,只剩下幾小段海子牆牆基存留。1970年平整土地、改造沙荒,1984年修建京開公路,剩餘的幾段海子牆被推平,南苑苑牆從此消失。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團河行宮設立官產局,出售“龍票”,拍賣南苑內的荒地。官員、皇親國戚和太監們大量購買,在荒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私家莊園,並給自己的莊園起個文雅的名字,如德茂莊、和義莊、富源莊等等。他們招募從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流落到京的窮苦農民做佃戶,後來人口繁衍眾多,形成了以莊田為名的村落。
南海子公園,是北京市最大的溼地公園,全部建成後總面積超過11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於2010年對外開放,二期工程於2019年對外開放。園區主要包括溼地景觀、皇家文化、麋鹿保護、生態休閒等功能區,使之與北部奧運文化、中心城歷史文化遙相呼應。主要景點包括南囿秋風,麋鹿苑、觀鹿臺、中山紀念林等。
南苑路,始建於1959年,1965年改建後命今名。北起南三環中路,南至三營門,因路南端為南苑鎮,故名。為一級公路,長4500米,寬50米,中央有寬闊的綠化帶。
南苑機場,1910年8月建成通航;1984年,南苑機場轉為軍民合用機場,民用部分定名“北京南苑機場”;2002年11月,北京南苑機場民航停航;2005年10月,北京南苑機場民航復航;2019年9月25日,北京南苑機場正式廢棄。
北京南苑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