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今天的全國四六級英語考試,沒幾個人會記得今天是王安石誕辰1000年。很多人會好奇,四六級跟王安石什麼關係?大概是因為當年王安石考了全國第四名吧,取這個好彩頭,也希望自己的四六級得以順利透過。
不得不佩服網友朋友的娛樂精神。但藉此機會,重新梳理下位名垂千古的改革家,還是有意義的。
除了是改革家外,王安石還是詩人、散文家。不少優秀篇章被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里,這也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曾與其相遇的原因。
但王安石的歷史價值在於當年政治改革。讓歷史扼腕嘆息的是,不管他的決心有多大、動機有多好,這場史無前例的改革終究是失敗了。
王安石說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由此可見其決心;
他的動機是為了富國強兵,改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不可謂不高尚。
可還是失敗了,原因有過無數的分析。但他的目標超越了當時代的條件估計是最大的原因。
這裡僅以青苗法為例,進行分析。
該法本意是要維護農民利益的。既然要維護農民利益,那一定損害了別人的利益?
假定農民一定要貸款,貸了這家,就不需要貸那家。現在,有政府放貸,並且利息還低,大家自然樂意。
但那些慣常放高利貸盤剝的人利益自然受損。不出意外,這些人一有機會,就要抵毀新法。
政府當然不怕這類人的詆譭。
但如何讓那些不識字的鄉農們順利貸款,並且政府又不擔心出現壞帳呢?
首先,農民有需要申請,可農民不識字,更不用說寫字了。那要請中介來代辦,這筆費用不會少。
寫了申請就能貸款嗎?不一定,那些衙門貪官隨便找個理由,就要跑斷你的腿,要不要打點?這又要花一筆額外的開支。
還是農民由於不識字,使得那些書辦貪官上下其手,比如借一仟寫兩仟,其間弊端無窮無盡。
弄到最後農民實際的利息可能比高利貸高得多得多。
這又會導致什麼情況?可能農民還是轉而請求高利貸,還更省事些。
看到以上,大家會發現什麼問題?似乎這裡僅是人性的貪婪在作怪,假如官員的操守都是好的,那事情是不是可以順利推行呢?
也不定。要人們在利益面前不動,就好比要求太陽從西邊升起。
那農民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按照以上邏輯,需要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至少他們識字,可以自己寫申請。但這在古代是做不到的,那又該如何辦?
那就建立免費的官方服務部門,比如代寫申請,幫助農民貸款。只是,這批人的工資由誰發?又如何保證他們在工作中不徇私?
為了把錢順利貸下去,防止官員漁利,政府就要開辦自己的銀行。
但這樣農民就可以順利貸款嗎?也不一定。
看看我們現在,也有官方的銀行,但是不是每個都可以順利貸款呢?並不是。要不,為什麼還有人要去借高利貸?
而為了防止貪汙,需要有獨立的司法機構來管控此類事。
而古代有律師嗎?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因為那訟棍從來不為平民服務的。
最後,政府貸出去的錢,必須能夠收回。畢竟,這些錢來自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大家借貸不還,事情肯定無法維持下去。
因此,要不要抵押?
如果要抵押,政府是不是還要建立一個拍賣體系?但古代農民除了田地外,幾乎沒有其餘財產,那麼,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嗎?
你看,這活脫脫就是現代社會啊。
因為,金融制度改變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政府上下體系必須全面改革。
你看,王安石做了一千以後的事情。
並且,據說,部分農民借了錢後,並沒有好好利用,還是花天酒地,最後,就交代一句: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
這樣,變化失敗在所難免。
一千年再來重思過往,並非要批評或讚揚誰,而是要從中吸取教訓,任何改革其實承擔著巨大的風險,當然也孕育巨大機遇。
所以,我們對改革人員的道德勇氣需要讚賞,但這些改革措施也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