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宋江南
從遠處眺望
坐落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
它身影獨特,
宛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厚重優雅。
“
走入它的內心,
它又宛如
一眼鑲嵌在城市中心的文化熱力源泉,
讓我們從文物出發,
回望歷史。
”
上海博物館
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重鎮,
鎮館之寶之一
便是由一位南宋藝匠
以獨門絕技緙絲征服世人的
巔峰之作《蓮塘乳鴨圖》,
此番“尋宋之旅”
就由博物館藏的宋代之美為起點。
宋人之“奇”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初夏,江南水鄉最好的季節。
雙鴨浮游於萍草間,乳鴨相隨,白鷺在側,翠鳥、蜻蜓點綴其間,白蓮、紅蕖、萱草環繞,水波盪漾。
這一幕靈動生機,被定格於巨幅緙絲畫作品《蓮塘乳鴨圖》中。
這件巨幅緙絲畫,全幅以彩色絲線緙織而成,畫面中所有花卉蟲鳥都以實景寫生而成,作品無一處補筆,所有的回梭眼都隱藏不露。
由於絲線的纖維截面呈三角形,透光之後顏色會產生輕微的變化,產生一種天然的氣韻。
因此,相較傳統書畫,工藝精湛的緙絲畫顯得更加栩栩如生。
《蓮塘乳鴨圖》作者是南宋的奇女子朱克柔,宋徽宗至高宗時期以織造緙絲著稱於世,亦善畫,她身世卻依然成謎。
只有那些傳世珍品,訴說著她的過往。
這件《蓮塘乳鴨圖》正是她的殫精竭慮之作。
作品誕生後數百年,這件緙絲瑰寶始終沒有進入宮廷收藏體系,而是在民間被秘密珍藏。直到1952年,近代收藏大家龐萊臣的後人龐秉禮等將其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
“這件作品可能就誕生於松江地區。它很可能一直沒有離開過它的家鄉。”上海博物館教育部梁聞悅介紹。
《蓮塘乳鴨圖》
上海博物館供圖
宋人之“雅”
江南安定富庶、發達繁榮,清雅精緻的審美格調代表了當時中國藝術和文化的高度。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專用,器物,便成了另一個流傳於世的宋代標籤。
講解員為觀眾介紹館藏的兩件南宋龍泉窯器物
蕭君瑋
上博藏龍泉窯琮式瓶整體呈長方柱形,兩端為圓形,形似古代的玉琮,故得名“琮式瓶”。
龍泉窯琮式瓶
玉琮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祭祀的重要禮器。琮式瓶在宋代應為陳設用器,可作為花器使用。
及至明代,從大量的繪畫、版畫中,可見在文人的書桌上,常常放置著一個插著花的琮式瓶。
龍泉窯琮式瓶
蕭君瑋
焚香是宋人的生活常態。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以“琢瓷作鼎碧於水”來描繪香爐的造型釉色,是龍泉窯產品的真實生動寫照。
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上博館藏龍泉窯青釉鬲式爐造型端莊古樸,色澤典雅,紋飾簡潔,給人一種堅實有力的感覺,充分體現出南宋龍泉窯高超的制瓷技藝。
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蕭君瑋
宋代末,茶的飲法達到了高峰,依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所述,茶色“以純白為上真”。
因此,宋代的茶盞以黑色為貴,上博藏吉州窯木葉紋茶盞以黑釉為底色即符合此標準。
吉州窯木葉紋茶盞
蕭君瑋
宋人之“俗”
宋代美學除了把簡淡自然的“雅”推到了高峰,同時也帶有鮮活熱鬧的“俗”的一面。
在《東京夢華錄》裡記載,北宋汴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都市的繁華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世俗化。
宋代玉器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的氣息,上博藏持蓮玉童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執蓮童子玉飾
持蓮童子作為兩宋流行的一種題材,根據當時的風俗,每到七夕兒童會去採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童子的形象天真爛漫,清新活潑。
這樣的造型和吉祥的寓意獲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青睞。
執蓮童子玉飾
蕭君瑋
“這樣的一件配飾,小孩佩戴,寓意健康成長;成人佩戴,則是連生貴子,多子多福的寓意。” 梁聞悅介紹。
宋代勾欄瓦肆和百戲藝術的活躍,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藝術形式,像鼓子詞、諸宮調、講史、說經、雜劇、南戲、話本、風俗畫等等,上博藏《歌樂圖卷》正是描繪了南宋歌樂女伎演奏、排練的場景。
翻轉手機向下滑動
《歌樂圖卷》
畫面中,九位女伎身材修長,穿著紅色窄袖背子,高髻上飾以角狀配飾;男性樂官佩戴朝天幞頭,女童則戴簪花幞頭。
以歌樂女伎為表現題材的作品在南宋人物畫中極為少見,圖上的樂器,除鑼鼓、拍板外,並有排簫、笛和琵琶,聯絡人物服飾特點,應是北曲雜劇的表現形式。
《歌樂圖卷》(區域性)
宋人之“誼”
宋代是文藝的,宋人也是最富有創意的。
書法是宋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它的美有如書法中的線條,行走在宋代的山水田園之間,素淨空靈、平淡天真,從森嚴的時代裡解放出來。
“宋四家”中,蘇軾的書法應是別具一格的,他擅行書、楷書,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崇尚信手而至的創作方式,加上在文學上的修養,以最終形成意味純古、筆力遒厚和真率自然的鮮明風格。
蘇軾
上博藏《答謝民師論文帖卷》是蘇軾談他對文學遣詞達意的見解,也闡發了藝術傳播的規律“言之不文,則行而不遠”等等,書與文交相輝映,殊為難得。
翻轉手機向下滑動
《答謝民師論文帖卷》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蘇軾在詩中描摹的畫中之景,正是北宋駙馬都尉王詵的青綠設色山水畫卷《煙江疊嶂圖》。
此圖也是上博珍貴館藏之一。
翻轉手機向下滑動
《煙江疊嶂圖》(區域性)
王詵是宋代開國名將王全斌的後人,擅書畫文藝,經常在他的花園宅邸舉辦西園雅集。他的家中常客包括蘇軾、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書畫名家,稱得上是北宋頂流文人的朋友圈。
王詵受到蘇軾遭遇“烏臺詩案”牽連被撤職。四年後,王詵回京城復職,創作完成了《煙江疊嶂圖》,圖中山水迷離夢幻,猶如海上仙山。
王詵
蘇軾在朋友處看到該圖時,被王詵的繪畫造詣促發了奔湧的靈感,洋洋灑灑和詩一首,王詵和了這首題畫詩,並作水墨本贈於蘇軾,而蘇軾旋即再和一首,王詵又另賦唱和詩一首。
如此詩書畫三絕,彌足珍貴。兩人的和詩就此成為北宋詩歌繪畫史上的絕唱。
翻轉手機向下滑動
《煙江疊嶂圖》(區域性)
記者手記|生活美學
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之文明,歷千載演進,造極於趙宋”。
花、香、畫、茶、瓷器,當然都不是宋人的創造,但卻是由宋人賦予了雅的品質。
今天與宋朝的連線點,恰巧是一種“生活美學”。
宋的淡雅簡潔風格,又能和當代藝術精神相契合。撫琴、調香、賞花、觀畫、弈棋、烹茶、聽風、飲酒、觀瀑、採菊、詩歌、繪畫……
“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美,同樣也是我們今天的追求。
上博黨委書記湯世芬談及現在的觀眾對於宋朝依然十分嚮往
追本溯源,中國的思想傳統裡面,藝術與生活、創造與欣賞從來都是內在融通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古典美學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
今日,我們能從宋朝學到的,可能並不僅僅是“雅俗共賞”的宋代美學,也並非是獨特詩意的審美概念,而在於如何讓“美”融入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美學”。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編輯:小開
圖片:蕭君瑋攝影、上海博物館供圖,部分源自網路
影片:新民晚報“上海時刻”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