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在前洲有個孝順的男子,名叫沈一善。
沈一善出生之前,遇上蝗災,沈氏夫婦得貴人龍老爺相助,幸而得已生存,後來孩子出世,沈父為其取名,一善。希望他日能日行一善,做個善良的人。
沈氏夫婦之後便留在龍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沈一善也慢慢的長大。
在龍府,沈一善與龍家幾個子女一起入學堂學習,特別是與三姑娘合得來。再到後來,沈氏夫婦想要回老家,如果不回去,那祖上留下的田產都會被充公了。
但這時沈一善年齡尚小,龍老爺於心不忍,便把沈一善留在府中,待沈氏夫婦打點好家中事物再回來接沈一善也好,並給了沈氏夫婦回鄉的盤纏。
話說遇上這樣一個樂善好施的老爺也算是沈家的福氣,這龍老爺自家田產百畝,又有酒莊生意,沈一善能被龍老爺看上也算幸運。
沈氏夫婦走時,沈一善剛四歲,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十年。
一善在龍府學習,從沒有把他當外人,只有在與小姐公子們無憂無慮玩耍時,老管家會提醒一善,要讓著他們,不然一善也許已經把自己當成是龍家一員了。
但一善的性格開朗,為人謙遜,對何時都是一笑而過,跟他這名字還真的是匹配。
沈一善到了十四五歲,沈父前來接他回老家,雖然他捨不得龍家的幾個夥伴,但也無可奈何。
沈一善回到家中,才知父母給自己添了一個小弟,那小弟已經十歲,被父母寵得沒法,和沈一善是完全不一樣的性格。
開始的時候,一善對弟弟聰聰也是十分的疼愛,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緊著弟弟,父母也說兩兄弟感情好,可時間長了,就把這當成了理所當然。
一善一心想考功名,但父母拿不出多餘的銀錢給他上私塾,龍家三姑娘知道後,便讓龍老爺給一善交了學費,說是借,以後要還,一善這才寫下借條,安心上學。
轉眼又過了幾年,一善的秀才夢始終未能如願,可父母一心都在弟弟身上,一善感覺不到父母的親情所在,只有遠方的龍家子女時常與他寫信鼓勵他,為他喝彩。
一善考不上功名,但也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一善心裡裝著龍家三姑娘,硬著頭皮又回了龍家。
三姑娘與一善情投意合,從小一起長大,龍老爺也是明理之人,遂讓人去沈家下帖。
沈氏夫婦得知龍家三姑娘要與一善成親,高興的不得了,遂帶著小兒子立馬趕到龍家。
一善與龍三姑娘結了連理。
原本以為三姑娘與一善成親之後,一善能留在龍家,沒想到一善與三姑娘竟要離開,而且亦不要龍老爺的任何資產。沈氏夫婦知道後心裡很不高興,與一善說:李家小姐願意下嫁,人家還倒貼一處院子,你這倒好,除了多個吃飯的人,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
他們沒想到的是,龍老爺把當地的一酒莊交給了三姑娘打理。
一善解釋說:自己亦是成年人,也已成家,而後當立業,來年科舉考試,自當竭盡全力,到時光耀門楣,也憑自己本事,定能讓二老衣食無憂。
三姑娘亦是如此意思,所以夫妻二人才謝絕了父母所贈。
沈氏夫婦好不理解,但也不好在恩人面前說三道四,只得帶著小兒子先行回了沈家。
沒想到一善與三姑娘回去時,沈氏夫婦卻說家中沒有房間可住,前些日子漏雨,沒有修撿,以為他們要好些日子才回來。
一善愧對三姑娘,三姑娘卻不以為然,立馬找人在竹林間修了幾間草屋。三姑娘說:這樣的環境,是我所喜歡的。
一善感激涕零,承諾他日能於廟堂之上,定不負三姑娘,如若有假,亦遭天譴。
三姑娘心中有數,亦不把這誓言當做藉口,盡著自己妻子的本分。
自一善與三姑娘入住草屋之後,沈氏夫婦也時常來找三姑娘,希望三姑娘能拖拖關係,給小兒子聰聰謀份差事。
可聰聰性格乖張跋扈,三姑娘亦給他找了好幾分工都做不滿月,到頭來還招來沈母嫌話,說她沒有上心,更是到一善面前胡鬧。
一善不堪其擾,只能求三姑娘看在自己份上,給自己弟弟找份輕鬆的工作。
三姑娘也有些怨言,亦對一善數落起聰聰做過的那些工作,讓他去酒莊學收賬,他算的一塌糊塗,為此酒莊還虧了不少,讓他去學釀酒,他卻把釀酒師傅打了,讓他學做店小二,他能把顧客趕出去……如此種種,還能讓他做什麼?
三姑娘亦一善成親多時,從未發火,如今也為了聰聰之事,與一善起了爭執,說起了自己的心酸。
一善本想安慰,可三姑娘委屈痛苦說:還要平白無故遭受父母的怨氣,哪是我不幫他,是他自己爛泥扶不上牆,於我何干?
雖說三姑娘頗有怨言,但只是一時之氣,為了讓一善能安心讀書,三姑娘亦是瞻前顧後。可沈一善似乎與科舉無緣,連考幾年都未能中,整日患得患失,一蹶不振。
三姑娘說:不是隻有在廟堂之上才能有所成就,人的一生很短暫,但也可以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你的名字一樣,日行一善。
從那之後,沈一善似乎想通了,不再執迷不悟,看著妻兒,心裡倍感溫暖,遂提出想法,要去酒莊學做生意。
三姑娘高興的不亦樂乎說:你早該這樣想了。
沈氏父母希望三姑娘能為聰聰找個物件,但三姑娘不願,他們只得到龍家找龍老爺,龍老爺遂讓管家給找了一個物件。
那女子名喚小辰,與聰聰也算般配,家中父母也是做小生意的人,有一個哥哥早已成婚,知道聰聰與龍家的關係,也是很爽快的答應了這門親事。
沈氏父母為了小兒子,拿出兩人多年的積蓄,翻新了房子,又添置了不少傢俱,聘禮也很是惹人眼,相比起一善與三姑娘成婚時的狀態,父母的區別對待更是顯眼。
聰聰與小辰的婚禮如期進行,婚後二人恩愛,聰聰亦是許久不出門,小辰讓他去龍家酒莊謀個差事,聰聰亦給小辰說了嫂子在酒莊做主,要求繁多,怕是不那麼容易。
小辰便親自到嫂嫂家中,為自己相公謀個差事,三姑娘亦想到兄弟亦然成婚,定以之前判若兩人,遂答應弟妹,讓聰聰到酒莊學習釀酒之術。
這次聰聰不再頑劣,倒是羨慕起大哥來,總是在父母面前說大哥的不是。
沈一善做事情一絲不苟,待人真誠,贏得了夥計們的尊重,他也堅持每日日行一善。
沈氏父母一直偏幫小兒子,覺得大兒子有龍家做靠山,不愁吃穿,而小兒子卻因為沒有什麼能力,又借不到龍家的光,讓小辰好一番數落,之後又有了孫子,沈氏父母更是當做是心肝寶貝一樣,而一善的兩個女兒,他們可從來沒有誇讚一句。
這時間一晃而過,沈氏夫婦也已到了遲暮之年,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沈氏夫婦便決定要兩個兒子為他們養老。
可這時小兒子卻說:父母與自己已住了好些年,而大哥自成親之日起卻未贍養父母一天,如今應該是由大哥大嫂盡孝的時候。
沈一善雖然心善,可有時候也是很迂腐,覺得弟弟說的有理,於是答應把父母接來家中同住,三姑娘知道之後,也沒說什麼,但兩老總是找麻煩,於是三姑娘只得把女兒們送回孃家。
老兩口在大兒子家住下,見一些好的東西就想辦法往小兒子家拿,三姑娘與一善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麼些年,小兒子在妻子的鼓勵下成功學到了釀酒的技能,本想開家酒莊,但自己能力有限,只能一直在酒莊做事,又嫌棄大哥給的工錢低,之後便帶著技藝從龍家酒莊跑到了另一家店去。
雖然一善與三姑娘盡心盡力的照顧公婆,但這歲數大了,總是三天兩頭的頭疼腦熱,老兩口一生病就指桑罵槐的說大兒子兩口子對他們不如小兒子兩夫妻,時常與鄰居們說他們的不是。
久而久之,這兄弟之間也有了矛盾,妯娌之間更是如此。但這二老還是一心在老大家待著,一直到沈父去世之後,沈母沒了老伴兒,整日待在家中無所事事,又極度思念孫子,遂又跑去小兒子家中。
小兒媳見她來,眼底閃過一絲寒意問道:婆婆今日如何得已過來,莫不是大嫂將你趕了出來?
沈母笑著說:沒有,是我太想孫子了,就自個兒過來瞧瞧。
小兒媳喚來兒子,沈母高興的合不上嘴,更是從包裡拿出一些好玩的東西給孫子,這孫子自顧自的玩了起來,沈母在旁看著,眼看就要到晌午,小兒媳卻說:婆婆,今日不知你來,也沒做那麼多飯菜,只能讓你回大嫂家了。
沈母心裡雖然不舒服,但還是笑著說沒關係,之後便又回到大兒子家。剛到門口就見大兒子兩夫妻正在吵鬧,看見她回來,趕緊把她迎回家中,飯菜已然燒好,就等她回來了。
得知二人爭吵是因為沈一善以為妻子把自己老媽弄丟了,氣急敗壞,沈母心裡五味雜陳。
時間一晃,三年又過去了,沈一善和三姑娘也重新建了房屋,把兩個女兒接了回來。
沈母的身體每況愈下,每天都是一善與三姑娘在旁伺候,還特地請了兩個丫鬟照顧著。可這小兒子一家,自從知道她生病之後,便再也沒有出現過,就算她想念孫子,小兒媳也不允許過來。
自從沈母病重,大兒子便徹夜守在身邊,這個時候,沈母才知對自己好的人是誰。雖然一善從小與她的關係不夠親近,她也未能像對待小兒子那樣掏心掏肺,但一善還是一樣的孝敬她。
還有大兒媳龍三姑娘,自從嫁過來就沒得到她的好臉色,但到最後盡心盡力伺候她的卻是這個在她眼裡沒用的大兒媳。(只因為三姑娘生了兩個閨女)
而自己當作寶貝兒的小兒子與孫子,卻在她疾病纏身的時候不曾到床前看過一眼。任憑她如何帶話,如何催促,也只有小兒子到門口說沒有時間便走了。
有句古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這皇帝是需要長子繼承皇位,老百姓則是心疼自己的孩子,怕在有生之年不能幫他分擔一點。
有些父母明知道做兄長的一路走來不容易,但到關鍵時刻還是偏幫,認為兄長就應該幫小弟,更不要說那些重男輕女的家庭了。
有些人,一定要到最後才發現自己討厭的那個人才是最孝順的。本該享受天倫之樂,卻被自己無情的拒絕,這又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