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是腎綜合徵出血熱的別稱,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鼠為主要傳染源,在我國以黑線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為主,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
目前至少有20個以上的血清型,其中I型漢灘病毒(野鼠型)、Ⅱ型漢城病毒(家屬型)、Ⅲ型(流行性腎病型) 、Ⅳ型(田鼠型) 已被WHO認定。我國流行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I型感染後病情比Ⅱ型重。病毒對熱、酸、紫外線、乙醇及碘酒等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臨床表現】
出血熱潛伏期4~46d,一般為7~14d。典型病例有5期經過,輕型患者可有越期現象,重型患者前3期可相互重疊。
(1)發熱期發熱、全身中毒症狀、小血管損害及腎損傷是本期的主要表現。
①發熱:起病急驟,發熱常在39~40℃,以稽留熱和弛張熱多見,熱程多為3~7d。
②全身中毒症狀:表現為全身疲憊,肌肉痠痛,以頭痛、腰痛、眼眶痛尤為明顯,稱為“三痛”。重型患者出現嗜睡、煩躁、譫妄或抽搐等神經精神症狀。
③毛細血管損害:主要表現為充血、出血和滲出水腫徵。
④腎損害: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和尿鏡檢發現管型。腎損害的早期標誌是蛋白尿。
(2)低血壓休克期常發生於病程的第4~6日,一般持續1~3d,其持續時間長短與病情輕重、治療措施是否及時和正確有關。多在發熱期末或熱退同時出現血壓下降,少數熱退後發生休克,這是與細菌性感染不同之處。初期血壓開始下降,四肢溫暖,繼之出現臉色蒼白、四肢厥冷、脈搏細弱或不能觸及、尿量減少甚至神經精神症狀; 重者出現DIC、腦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 和急性腎衰竭。
(3)少尿期是本病的極期,常發生於病程的第5~8日,持續2~5d。主要表現是少尿(24h尿量少於500mL)或無尿(24h尿量少於50mL),尿毒症,酸中毒和水、電解質紊亂。
①水、電解質及酸鹼失衡:酸中毒表現為呼吸增快,重者出現深大呼吸;鈉水瀦留引起組織水腫,表現顏面、四肢水腫,重者出現腹水;高血鉀時患者嗜睡、肌張力下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心律失常等;部分患者可有低鈉血癥、低鈣血癥、低氯血癥,低鈉血癥可引起低滲性腦水腫,低鈣血癥可有手足抽搐等。
②尿毒症:表現為畏食、噁心、嘔吐、頑固性呃逆、腹瀉腹脹等消化道症狀;有頭暈、頭痛、嗜睡、煩躁譫妄和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腎損害主要有尿中出現大量蛋白質甚至出現膜狀物。
③出血傾向:面板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嘔血、咯血、尿血和陰道出血,少數患者尚可出現顱內出血或其他內臟出血。
④高血容量綜合徵:體表靜脈充盈、脈搏洪大、臉部脹滿、收縮壓增大、脈壓增大、心率增快、血液稀釋、血紅蛋白下降等。
(4)多尿期多尿期一般出現於病程第9~14日,持續時間短者1d,長者可達數月。因新生的腎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尿素氮等滯留物質引起高滲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顯增加。尿量由每日500mL逐漸增加至3000mL以上。此期若水和電解質補充不足或繼發感染,可發生繼發性休克,亦可發生低血鈉、低血鉀症狀。
(5)恢復期在病程的第3~4周,即多尿期後,尿量逐步減少至每日2000mL以下,精神狀態和食慾基本恢復,腎功能一般需1~3個月才能完全恢復,重者可達數月或數年。
【治療要點】
治療原則為“三早一就”,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本病以綜合治療為主,早期可用抗病毒治療(如可應用利巴韋林或干擾素治療),中晚期主要是對症治療,防治休克、腎衰竭和出血是本期的關鍵。
其次,做好防鼠措施和接種疫苗也是防治本病的關鍵。
友情提示:身體出現不適,請及時就醫,不要自己胡亂買藥吃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