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夏朝世襲制的第一任君王,奪皇權,搶帝位,平叛亂,強勢更改“禪讓制”,他本以為權利可以和平過渡,沒想到晚年兒子因爭奪帝位而發生叛變,以致兄弟結仇,或許到去世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世襲制”並不能更改權利爭奪的局面。
話說大禹開創夏朝之後,本想更改“禪讓制”於“世襲制”,但是引起了多數部落的反對,他為了慎重,並沒有急於求成,只是先將諸侯世襲制付諸實踐,然後透過子孫後代慢慢改變。大禹在位期間,首先立皋陶為繼承人,奈何皋陶年事已高,被立之時已超100歲,“塗山之會”後沒多久就一命嗚呼,禹為了不落口實,又將皋陶的兒子伯益立為繼承人,暗中卻一直在扶持自己的兒子夏啟。大禹去世之後,伯益曾為大禹守孝三年,三年之後,伯益想要上位,卻被夏啟以九鼎之名要求前來都城平陽繼任,伯益獨自一人前來,繼位後卻被夏啟架空,所有朝臣與諸侯都去朝拜夏啟,而無一人理睬伯益,在經過一年的繼位尷尬後,伯益無奈之下將帝位拱手讓於夏啟,自己灰溜溜的回到了東夷部落。
回到東夷部落的伯益並不甘心,但是平陽乃是夏啟的根基之所在,加上有崇氏在經過鯀和禹的多年經營後,實力異常強大,朝中大臣皆之嚮往,根本無法撼動他的地位,於是伯益另闢蹊徑,在東夷部落自立為王,並以先帝禹的名義昭告天下諸侯國,要求夏啟將九鼎遷移至東夷族。
夏啟在得到訊息之後,仰天大笑,他沒想到伯益竟有如此幼稚的想法,當即便要隻身前往東夷族問罪伯益,身邊的朝臣立馬出面勸阻,認為伯益狼子野心,不可不防,隻身前去,怕是危險重重。然而夏啟很自負,他認為以目前的形式來看,伯益並不敢將他如何,於是只帶了幾名隨從,便前往東夷族問罪。
當夏啟來到東夷族之後,還未見到伯益,就被人按倒捆綁,並囚禁在東夷族。伯益以“共主”身份審判他,要求他歸還九鼎,並昭告天天,承認自己的共主之位,夏啟寧死不從。話說有崇氏得到夏啟被囚的訊息之後,慌亂之中組織人手前去營救,奈何伯益早有準備,派人半路伏擊,由於有崇氏慌亂之間組織的人手並沒有多大的戰鬥力,加上被半路伏擊,以致於慘敗於伯益,然後灰溜溜的退回了平陽。伯益將有崇氏營救並被打敗的訊息告訴了夏啟,夏啟靈機一動說到:“有崇氏經過先祖鯀與禹的經營,實力不容小覷,此次雖被打敗,但是我乃一族之首領,他們還是會繼續營救,長此以往,只會消磨我們雙方的實力,其實帝位我可以還給你,並昭告天下並臣服於你,但是九鼎乃是先祖所制,不可輕易遷移,除此之外,其他條件我都可以答應”。伯益思考良久,也深知有崇氏的實力與根基之深,雖然東夷族一樣兵強馬壯,但是雙方開戰,只會兩敗俱傷,思索再三,伯益同意了啟的要求,並在東夷族與夏啟一同昭告各諸侯國,承認伯益的共主之位,此後,伯益將他釋放。
夏啟回到平陽之後,立馬組織了多部落聯軍對伯益進行討伐。伯益本以為可以安坐天下,沒想到夏啟這麼快就出爾反爾,於是他立馬點兵派將,迎戰聯軍。面對夏啟的聯軍,伯益為了安全起見,動用了幾乎所有的兵力,沒想到兩軍對壘之時,夏啟帶人繞到敵後殺入東夷族,將伯益活捉,伯益還未責問夏啟的反叛之罪,就被他直接殺死,並昭告天下。
伯益被殺之後,東夷族群龍無首,被聯軍打敗,勝利之後,夏啟自負地認為,自己的實力與德行已經到了可以服眾的地步,於是趁著此時的熱度,昭告天下自己的共主之位,並宣佈更改“禪讓制”為“世襲制”。夏啟的此舉行為引起了大量部落的不滿,其中有扈氏的態度最為強硬。於是有扈氏糾集了多個不滿世襲制的部落,聯軍征討夏啟。
面對有扈氏的討伐,夏啟淡定地安排軍隊迎戰,沒想到由於討伐的聯軍人數眾多,且戰鬥力強悍,夏啟的軍隊被打的節節敗退,最後退回了都城不敢應戰。有扈氏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公開宣佈讓夏啟放棄帝位,然後各邦國重新選舉新的共主。退回都城的夏啟思考應對的良方,身邊的朝臣都主張再戰,夏啟思忖之後,將各朝臣親信全都派了出去,分別到其他的諸侯國進行遊說,以九鼎的名義拉攏各方勢力,最終組織了多國聯軍征討有扈氏。
在征戰之前,夏啟召集六軍之將。向其申明誓師詞,宣告有扈氏不敬先帝,藐視九鼎之威,引發天怒人怨,討伐有扈氏乃是代天行罰,並命令各部署忠於職守,努力戰鬥,聽命者將在戰後進行封賞,違令者,可立即處死。
最終,夏啟的聯軍與有扈氏在甘地進行了決戰,由於夏啟聯絡了眾多的部落,聯軍人數眾多,呈壓倒之勢,且因為戰前誓師詞,三軍將士各個英勇奮戰,最終將有扈氏打敗。
獲勝後的夏啟,終於將自己的統治地位鞏固,於是夏啟召集了各地諸侯,在都城的鈞臺舉行了盛大的神靈祭祀活動,重新宣告廢除“禪讓制”並施行“世襲制”的決定,各諸侯國均表示臣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鈞臺之享”。
夏啟在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後,生活變得消沉糜爛,整日沉迷於酒色,對於朝政不再用心經營。由於疏於管理,夏啟統治後期,他的兒子們為了繼承帝位開始明爭暗鬥,且愈演愈烈。夏啟共有五個兒子,本來是立長子太康為繼位者,但是太康從小跟在夏啟身邊,嚐盡酒色財氣,能力一般,卻極其貪圖享受,小兒子武觀認為太康並沒有能力治理國家,遂要求夏啟將帝位傳於自己,遭到拒絕後,武觀將太康擄走囚禁,威脅夏啟,夏啟一怒之下將武觀流放至西河。
武觀被流放之後,並沒有放棄,積極地發展並拉攏各方勢力,幾年後,武觀反叛,並調動軍隊對夏啟進行討伐,其實就是想效仿夏啟以武力奪取帝位。當時的夏啟由於貪圖享受,國事甚微,軍事力量孱弱,根本無力應對武觀的反叛,前期與武觀的幾次衝突都以失敗告終,於是夏啟召集各諸侯國進行商議,希望有人能出兵鎮壓。但是由於夏啟整日沉迷酒色,在位幾年除了貪圖享受,毫無政績可言,所以各方諸侯國並不願意出兵幫助夏啟,這時候只有大彭國首領彭伯壽站了出來。其實彭伯壽也看不慣夏啟的統治,但是無奈身為臣子,必須在關鍵時刻解君之危,於是彭伯壽作為夏啟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前去迎戰武觀。在隨後的幾次對戰中,彭伯壽發現武觀的軍隊戰力強悍,正面衝突根本無法取勝,於是效仿夏啟平息伯益叛亂時的方法,繞行到武觀的身後,切斷了武觀的糧草供應,並將其圍困,慢慢消耗武觀軍隊的意志力,致使武觀的軍隊多人叛逃,最後戰敗,最終平息了這場叛亂。
叛亂平息的次年,夏啟去世,太康作為長子繼位。就這樣,世襲制的第一代君王統治結束,雖然夏啟晚年沉迷於酒色,令夏朝的國事衰微,但是他為奴隸制社會的進步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定的,且由於太康常年跟隨夏啟身邊,只會貪圖享受,對於國事政事並不上心,以致於繼位後造成歷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次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