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沿襲明朝制度,定尚書為正二品,後來改為從一品;具體哪一年,我沒查,大概是雍正或是乾隆年間吧,《清史稿》有明確的記載。(我沒這套書,也懶得查。)但是清朝和明朝又有不同,明朝各部設一尚書、兩侍郎三位堂官,六部總共十八堂官;清朝各部,分滿漢兩班,為兩尚書四侍郎,六部總共三十六堂官。
在清朝六部尚書品級、身份地位都是一樣的,從一品的頂戴都是紅寶石,繡仙鶴的補子。然而朝堂站班,總得有個前後之分,不能說是十二位尚書都站前面。故此六部也得排序,所謂:吏、戶、禮、兵、刑、工。這個排序從隋唐時設立六部起,到清朝末年一直沒改。
自明、清以來,尤其重視尚書的出身,非兩榜及第者不授予。然而也有例外,明末崇禎朝的陳新甲以舉人任本兵(兵部尚書);清道、鹹年間,陳孚恩以拔貢歷任吏戶禮兵刑五部的尚書。拔貢相當於舉人,陳孚恩雖經朝考第一,但究竟不是進士,而能擔任吏、禮兩部的尚書,堪稱“異數”。坊間又以六個字來形容六部,所謂:富貴威武貧賤也。下面分別簡述。
吏部尚書對應《周禮·六官》的天官大宰(又稱冢宰),一直都是六部之首,掌管各級官員的升降、任免、銓敘,以及在任官員的政績考核等等,所以權力特重。在清朝,以吏部尚書入閣是慣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杜授田是以刑尚入閣,這並不常見,是特例。按俗話說吏部尚書就是“管官的官”,故此佔一個“貴”字。
戶部尚書對應《周禮·六官》的地官大司徒(在清代以戶部掌漕糧田賦,故又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掌管財政大權,總攬全國的稅賦,以及天下江河湖海,山林野澤的各種自然資源;還包括貨幣的發行等職責。這用現代語言說就是:財政部、國家資源部、國家稅務總局等等,故此佔一個“富”字。
禮部尚書對應《周禮·六官》的春官大宗伯,掌管國家級的祭祀儀式,各種禮儀制度的制定,全國各地及中央的各類科舉考試,興禮教、育人才。這就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精神文明建設部門,這從表面看是“清水衙門”,撈錢的機會不多,故此佔一個“貧”字。實際上不然,僅一個科舉考試,就有大大的油水。明清尤其重視禮部尚書的出身,按常規來說,非翰林不授予。這不難理解,比如說自身沒有學位,怎麼教育他人?常規當中也有特例,前面說了,陳孚恩就曾以拔貢的出身擔任過禮部尚書。
兵部尚書對應《周禮·六官》的夏官大司馬,掌全國的軍政,不用說,佔一個“武”字。明朝的兵部是有軍權的,雖然按制度說,軍隊的調動由五軍都督府執掌,可實際上是兵部說了算,都督府形同虛設。兵部尚書號稱“本兵”,其入閣為常態;所以兵尚在朝則為閣老,辭闕則為統帥;兵部職方司雖然是個中級衙門,但是權力很大,類似於總參作戰部一樣,(當然,現代的總參作戰部是高階部門。)還別說是職方司郎中,就算是職方司主事,不過七品官,派到前線就能主持軍務,軍中大將無不凜然受命,不敢稍有懈怠。到了清朝就不同了,清朝的兵部尚書是沒有兵權的,關於戰略指導的職責是在軍機處,所以清朝的兵部很大程度削弱了。即便如此,武官的銓敘權在兵部,也就是武職官員的升降任免出自兵部,不歸吏部管轄。
刑部尚書對應《周禮·六官》的秋官大司寇,掌管司法、刑獄,這就佔一個“威”字。老話說:“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那刑部大獄一進去,不亞如進了鬼門關的相仿,有多少錢都得扔進去。當然這說的是古代。普通老百姓打官司,不歸刑部管,比如北京城的老百姓,如果告狀得告到宛平、大興兩縣。能進刑部大獄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這就很能撈錢了。另外刑部秋審司,掌管天下死刑的勾決,一字出入關乎人之生死;所以秋審司的坐辦雖然品級不高,可是誰能不怕?
工部尚書對應《周禮·六官》的冬官大司空,掌管宮室、衙署的營造修繕等工程,屯田水利等工程,陵寢的營建工程。工部所管並非現代的工業部門,倒是和建設部,水利部有些許相似。因為兩個原因,佔一個“賤”字。一個是工部經常應皇差,修建宮室、園林、陵寢等,必不可少要和內務府一塊兒辦公;所謂內務府當差的多是“八旗包衣”,也就是旗下奴才,所以稱一個“賤”字。另一個原因是,無論什麼工程,都得用手藝人,也就是木匠、瓦匠、鐵匠等百工之屬;在古代百工屬於“賤民”,故稱工部為“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