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楊昌濟的一個革命戰友,文武兼備,竟然因為黃崗起義的失敗而跳海?
他是什麼人?
他有什麼感人肺腑的故事?
楊昌濟為什麼還為他寫文章悼念?
讓我們一起看看楊昌濟先生的這位朋友吧!
正文: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毛主席能夠結識楊昌濟這樣的人物,
就是毛主席與楊昌濟是一類人,他們愛國愛人民,將民族的前途命運當成頭等大事。
同樣,楊昌濟先生的朋友也是如此。
廣州起義失敗,楊昌濟的朋友,楊毓麟知道,竟然因此在英國的利物浦跳海自盡。
真是不可思議!
真是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
革命的熱情如此之高!
令人驚歎!
這就是楊昌濟的朋友、同學,一起到英國留學的。
楊昌濟為他料理的後事。
並將他視為烈士,
寫《蹈海烈士楊君守仁事略》寄託他的哀思,表達他的悲痛,弘揚他的精神。
楊毓麟是什麼人?
有什麼壯舉?
1903年,楊毓麟與黃興等人在日本的橫濱組織暗殺團,
他們的目標是幹什麼?
為暗殺慈禧太后。
他聲稱:“非隆隆炸彈,不足以驚其入夢之遊魂。
“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銅臭”。
可見,楊毓麟早就清醒地意識到了,非武裝革命,革命不可能成功。
為什麼毛主席有“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斷言,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略字,很多字典和書籍解釋為“大致”的意思,這是望文生義的解釋。
“略”是智謀、謀略的意思。
“見”是體現的,表現的意思,不是見解的意思。
英雄所表現出和謀略相同,這個意思。
其它解釋不正確,包括成語詞典中的解釋。
楊毓麟曾攜帶炸彈潛赴北京,暗殺慈禧,
當然沒有成功。
隨後,他參與組建華興會。
後來,華興會合併入中國同盟會。
萍瀏醴起義爆發的時候,楊毓麟在上海響應,但以失敗告終。
1909年,楊毓麟赴英國蘇格蘭阿伯丁大學讀書,這個時候與楊昌濟結識。
兩個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稱之為革命戰友!
只是楊昌濟是以文救國,
楊毓麟以武救國,
形式不這樣,
目標一致,“振興中華!”
與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致的。
看看中國當時的青年,再看看現在我們現在的青年,
值不值得我們反思?
楊毓麟到達了英國,仍舊心懷國內的革命,
不僅繼續兼任《民立報》特約通訊員,
而且為汪精衛、黃復生等人暗殺滿清攝政王載灃提供炸彈。
看看大漢奸賣國賊汪精衛年輕的時候,也有滿腔愛國熱情,可惜後來變節賣國了。
1911年楊毓麟在英國聽聞黃花崗起義失敗,悲憤交加,感到勢單力孤,無法報國跳海了。
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將留學英國積攢的一百英鎊轉寄黃興,作為革命經費。
何等的偉大!
何等的壯舉!
令人感激涕零呀!
為什麼要跳海?
為什麼會有勢單力孤的認識?
不還有黃興嗎?
黃興後面不還有孫中山嗎?
孫中山後面不還有毛主席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英雄與才人代代相傳,層出不窮,怎麼會勢單力孤呢?
沒有多久,武昌起義不就勝利了嗎?
只差了幾個月的時間。
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楊先生,你難道不清楚嗎!
死做什麼呢?
一個文武兼備的熱血青年,就這樣消失了。
雖然是為了革命,但做法還是欠妥呀!
可惜
可惜
真可惜!
我們只能繼承你的愛國精神,無法接受你的做法!
常識:
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在廣州舉行,黃興擔任總指揮,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黃興負傷,中國同盟會會員犧牲者八十六人,有七十二找到遺體,稱為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總指揮為蔣翊武,起義勝利,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子蘇感悟: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