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一位官員因直言敢諫而得罪了崇禎皇帝,兩度被削職為民。可是到了明朝滅亡後,他卻拒絕清朝貝勒的拉攏,以絕食自盡的方式殉國,他就是明朝最後的儒家大師劉宗周!許多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此人在儒學發展的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劉宗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一、仕途坎坷
劉宗周是浙江紹興人,由於父親早逝,他是在外祖父家中長大,透過勤學苦讀,在萬曆二十九年考中進士,時年24歲。之後,劉宗周接連為母親、祖父、外祖父守喪,所以直到萬曆四十年,他才入京任職。在途經無錫期間,與東林黨首領高攀龍結下深厚的友誼。之後,劉宗周捲入黨爭,遭到解職,回到家中潛心研究學問。
天啟元年,劉宗周被重新啟用,他剛正不阿,一入朝就對魏忠賢、客氏進行彈劾。當時,言官們只彈劾客氏,糾彈魏忠賢,是從劉宗周開始的。天啟四年,朝廷任命劉宗周為通政司右通政,但此時東林黨已經遭到魏忠賢的打擊。劉宗周因此拒絕接受任命,反而準備彈劾魏忠賢,結果被免為庶民。
二、削職為民
到了崇禎帝即位後,劉宗周也重新得到任用,他已經發現了崇禎帝的問題,“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煩”。之後,劉宗周又反對崇禎帝任用宦官,同時彈劾馬世龍、張鳳翼、吳阿衡等人,結果惹怒了崇禎帝。後來在溫體仁的詆譭下,劉宗周又被削職為民。直到崇禎十四年,崇禎帝才想起劉宗周。
劉宗周向崇禎帝提出了許多建議,其中就包括準備南遷的計劃,“防通、津、臨、德以備南下”,可崇禎帝沒能採納。這年閏十月,“姜埰、熊開元以言事下詔獄”,劉宗周上書救援,結果又激怒了崇禎帝。生性多疑的崇禎帝甚至懷疑劉宗周與他們結黨,打算將其革職,交刑部議罪。內閣輔臣不肯下發聖旨,在崇禎帝面前懇請,劉宗周這才沒進監獄,第三次被削職為民。
三、自盡殉國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義軍佔領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訊息傳到南方,劉宗周扛著長矛,徒步來到了杭州,指責巡撫黃鳴駿為何沒有發喪討賊。黃鳴駿以“甲仗為具”為由推辭,劉宗周大怒,之後與朱大典等人召集義軍。福王朱由崧即位後,劉宗周認為大仇未報,所以沒有接受官職,自稱“草莽故臣”,並獻上進取之策。
到了第二年五月,清軍佔領南京,六月杭州也被佔領。劉宗周得到這個訊息時,正準備吃飯,他聞訊後推案痛哭,此後不再吃飯。之後,清朝貝勒博洛派人招降劉宗周。劉宗周嚴詞拒絕,並且表示“國破君亡,為人臣子,惟有一死”,“若遂與之死,某之幸也”,“或加之以鐵鉞而死,尤某隻所甘心也”。絕食三十六天後,劉宗周離世,終年68歲。
參考資料:1.《明史》;2.《明實錄》;3.《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