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在機械化作戰的時代,傳統的地理天塹已經不再是什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日軍在中原大地一路高歌猛進,卻在中原地帶耽誤了好幾個年頭。1944年,日軍終於鼓起勇氣,發動了1號作戰計劃,以豫中會戰為契機,一舉打通大陸交通線。這次豫中會戰,幾乎動員了日本的全部在華兵力,洋洋15萬人,包括日軍最精銳的第三坦克師團,攜帶了近700輛坦克一路推進。
當時日軍的坦克雖然比不上蘇德戰爭中的龐然大物,但在亞洲也屬於獨一份。按照日軍此前的戰鬥經驗,只需要10輛裝甲運兵車和1輛97式坦克,就足以擊潰中方的一個非嫡系步兵師。這就是工業國對農業國的碾壓。但是日軍的1號作戰計劃,卻在潼關戛然而止。西安這款風水寶地,從未被外敵侵入,從未有地震侵襲,這是一塊傳說有神龍護衛的龍脈之地,潼關這個地方,真的讓日軍無可奈何。
為了抵禦的這次日軍的進攻行動,國軍集中了30萬兵力,以步兵集團和日軍的機械化集團來了一場較量,最終戰敗也是可想而知的。日軍區區12毫米厚度的裝甲車,國軍竟然沒有武器擊穿,為之奈何。日本第三師團佔領洛陽之後,就馬不停蹄地朝著西安進發,中途有一個小麻煩,這就是潼關。一旦潼關失手,西安等於向日本門戶洞開,這是足以動搖國本的事情。
潼關這個小關口,還真的守住了。當然這不只是潼關山勢險峻,還有國軍的巴祖卡火箭筒。當時美軍援助了國君幾百個巴祖卡火箭筒,這成為了國軍的秘密武器。日軍當時的97式坦克,完全不具備翻越潼關的能力,國軍將士們只能在潼關堅守。利用巴祖卡居高臨下,打擊日軍的97式坦克,巴祖卡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從高處往下射擊,射程會大大提高。
也就是在潼關,國軍的巴祖卡反坦克小隊立下了赫赫戰功。22人組成的小隊,只攜帶了11具火箭筒,日軍也真的是心大,夜間開著大車燈搖搖擺擺沿著公路前進,給國軍小隊一個絕好機會。11具反坦克火箭筒,一舉就摧毀了20輛日軍坦克。
日軍對此大為驚駭。第三師團隨即撤退,再也不敢進犯潼關。其實當時美軍援助的火箭筒,只有區區幾百枚而已。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