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事的時候,情形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從我懂事以後就時常聽說,宮裡發生盜竊案和火災”。
“到我結婚的時候,連皇后鳳冠上的珍寶都變成了贗品”。
末代皇帝溥儀,曾在《我的上半生》中,回憶過皇宮裡的種種不為人知的瑣事,他曾坦言,皇宮裡的珍寶是舉世聞名的,即使被“洋鬼子”洗劫多半,可在皇宮大大小小的房間裡,卻依舊隱藏了很多箱,封存了上百年的稀世珍寶。
圖1
可後來世道變了,皇宮在王公大臣和宮女太監們的眼中,失去了以往的威嚴,那些被貼了封條的寶貝,也被他們用“明爭暗搶”的方式洗劫一空。
甚至連溥儀自己也曾想方設法,轉移那些祖上留下來的寶物。該如何形容那種暴殄天物的情形呢?
就好比,自己家建造了幾百年的老房子,看似宏偉壯麗,可厚重的牆壁和高聳的中華柱裡,已滿是苟且偷生的螻蟻。
關於皇宮裡的寶藏丟失多少,毀壞多少,我們無法估計,但可以肯定的是,至今市面上流通的許多古玩字畫,大都是那個年代經過宮女和太監的手中流傳至今的。
其中沈周的《青園圖》,就是一位老農的兒子,在宮裡當差之時偷出來的,可惜的是他們根本不懂字畫的價值與意義,以至於將字畫置身於塵埃之中多年,末了還因為家庭困難,以10元的價格將字畫賤賣,而殊不知,那幅字畫至今已價值2億元。
圖2
那麼老農的兒子到底是如何盜走字畫的?那副《青園圖》最終花落誰家?清宮裡的寶物最終流向何處?如下奉上。
偽滿洲國倒戈,國寶慘遭哄搶
1932年,溥儀為了延續真命天子之位,在日本的扶持之下,于吉林長春建立了偽滿洲國。屆時紫禁城已經沒有愛新覺羅世家的容身之地,溥儀攜家眷遷往長春之餘,也帶走了祖上留下的,大大小小的上百箱財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他欽點的侍衛與宮女。
既然是“賣祖求榮”,那溥儀當真敢將盜運而來的寶物,堂而皇之地暴露在眾人面前嗎?那自然是不敢的,因此在偽滿洲皇宮“登基”之後,溥儀特意在一座兩層小白樓裡,以作書房為由,藏起了那批稀世寶藏。
除了跟隨他前往長春的貼身宮女和太監們,對此事略有所知之外,那些掛著職位吃空餉的官員們,一概不知。
但他們知道溥儀的書房裡,滿是字畫,有先帝遺留下來的,有其他官員贈送的,還有日本外臣敬獻的。
圖3
抱著這批珍寶,溥儀在偽滿洲國的皇宮裡,錦衣玉食,偷閒躲靜,除了做一隻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之外,生活裡的一切皆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決定。
他不知道這“皇帝”還能做多久,也不知道,戰爭究竟會演變成什麼模樣,但他唯一可以確信的是,不管結果如何,只要保留著那一屋子的“家產”,他的後半生就不會太難過。
可想法是豐滿的,現實往往很骨感,自抗日統一戰線形成以來,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的地位,便岌岌可危。恍惚間連溥儀也感覺到了“死亡”的氣息。
終於該來的還是來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政府不戰而敗。
溥儀將祖上流傳下來的“黃田三聯璽”,縫進棉襖裡,便起身逃往日本,屆時那匹藏在小白樓裡的古玩字畫等寶貝,便也成了徹頭徹尾的“身外之物”。
當宮人們發現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中,蘊藏著豐富的國家寶藏之時,頓時心生歹念,緊接著便直接將那些平日裡,可望而不可即的寶貝們一搶而空,有人扛走了乾隆花瓶,有人搶走了金絲楠木做的匣子,還有人順走了一箱子的古籍。
圖4
當一些後知後覺的侍衛們聽聞此事,趕到小白樓時,已經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那散亂一地的紙張,分不清是古籍還是溥儀的筆記,那碎了一地的瓷片,分不清是永樂年間的還是宣德年間的。
那橫七豎八的紅木靠椅,還有溥儀辦公桌上的抽屜,都像長了腿似的,遍地都是,那些分別珍藏了各個朝代古籍的書架,好像地震過那般,殘垣斷壁地躺在地上,仔細看那些書本,甚至還有好多,只剩下封皮。總之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一地雞毛”。
何成山大概是所有侍衛當中,最後一個知道“小白樓”的人,當他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趕到小白樓時,眼前的景象無一不在向他警示著:“這裡被炸過”。
儘管何成山略感失望,可不知怎的,忽然又產生了一種十分強烈的心理:“萬一還能撿漏呢”?
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何成山一路踩著分不清真假的破碎紙張,摸索著爬上了二樓。他叮嚀咣啷地四處翻騰著木櫃和桌椅,還將牆角里的花盆也翻了個底朝天,緊接著又在各個狹窄的犄角旮裡,四處尋摸著殘留的“寶物”。
圖5
可惜只找到一樽矮小的紫砂壺,可即便如此,他也像得了稀罕物似的,將紫砂壺緊緊揣進懷裡,而後又顛顛兒地向其他房間開始“掃射”,可折騰了半晌,除了兩卷不知所繪何物的畫卷,連一件“值錢”的老物件都沒能發現。
原本何成山是不懂字畫的,當差多年也沒有讀過書和認過字,但他知道皇家的人各個視墨寶如珍品,因此那捲《青園圖》就這樣鬼使神差般地流落到了何成山的手中。
可你以為何成山會將這幅畫卷當作寶貝似的珍藏起來嗎?並沒有,他只是不甘心空手而歸,才順帶將兩幅畫卷一起捎回家。
好巧不巧,逃荒回家的途中,何成山又遇到了一起當差的老鄉,狼狽不堪地招呼他一起上路。
與老鄉一無所有的慘狀相比,何成山忽然覺得自己也沒有那麼不堪,於是在自我安慰的同時,還順帶送了一幅畫給他的老鄉留作安慰。
等到他返回家中之時,還沒來得及與父親噓寒問暖,卻遭到了父親劈頭蓋臉地一頓數落。父親責怪他不夠機靈,沒有拿點值錢的東西回家,就只帶回了一副破畫卷,還有一把不知道真假的破水壺。
圖6
顯然,與那副不知所云的畫卷相比,水壺至少顯得有分量,而那副畫卷最終被丟在了窗臺上,一扔就是8年。
兒子客死他鄉,老夫賤賣字畫
自打日本人宣佈投降之後,內戰便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席捲開來,何成山得了幾件寶貝,在老家的日子也沒有多好過,顆粒無收的莊家和體弱多病的父親,都讓何成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眼下偽滿洲國已經不復存在,那些宮裡走出來的舊人也沒了生活支撐,可他們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又怎會苟且在這個一窮二白的小破山村裡。
於是何成山攜同宮裡一同當過差的老鄉,一起到海外尋找求生之路。
可在國外的生活,也並沒有比國內好多少,加上他們是中國人的身份,在海外的處境便更加艱難了,好在何成山和老鄉吃慣了苦頭,只要每個月有錢寄回家。
圖7
他們不在乎工作有多累,可一年兩年幹苦力還可以支撐,但時間長了,總是會累積出病端,在那個勞動力極其豐富又廉價的年代,生病的人,總會讓那些渴望工作的人“虎視眈眈”。
何成山不敢抱怨,也不敢休息,只是不停地在勞累中康復,也在康復中反覆累積病根。
終於,何成山還是累倒了,這樣的苦日子總算到頭了,只是可憐他那個年邁的老父親,以後不知道讓誰送終了。
可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病死在國外,總會給人一種靈魂無歸處的感覺,因此,何成山的老鄉,不得不將這個噩耗告訴他那個體弱多病的老父親。
然而更悲慘的事情還在後面,何成山的老父親竟拿不出一分錢幫兒子收屍,因此,只能煩勞何成山的同鄉,在海外尋個荒涼之地,將兒子草草安葬了。
殘忍吧?可這種事情,卻是在那個流離失所的年代裡,隨處可見的現象。自打兒子客死他鄉之後,何老頭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意志也漸漸開始變得薄弱起來,雖然他老來喪子,可真的到自己要撒手的那一天,求生欲也變得愈發強烈起來。
那方紫砂壺,不知在何時,已經被老朽當掉了,且看他日漸好轉的身體,就知道一定換了不少錢貼補自己。
如今唯一能證明他兒子存在過的痕跡,大概就只剩下窗臺上,那一副沉積多年的畫卷了。
圖8
一日,老朽的近親,呂氏偶然登門造訪,在這間漆黑老舊的房屋裡,他遠遠地看見窗臺上,突兀地躺著一幅字畫,抱著好奇的心理,呂氏拿起那捲字畫,彈了彈上面積壓著的灰塵,接連打了好幾個噴嚏。
當他解開紮帶,展開畫卷之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只見這幅畫,墨色濃潤,氣息十足,雖然被糟踐了多年,可畫中展現的人物生活場景,卻依舊栩栩如生。
呂氏甚喜,沒想到何老頭的家裡居然有這等寶貝,當真是“暴殄天物”。
可轉念一想,何老頭什麼也不懂,與其將這幅字畫扔在窗臺上生灰,倒不如隨便出個價錢買回來的好。
眾人一定以為何老頭就此將畫賣了吧?實則不然,他不僅不賣,還將此畫作為紀念兒子何成山的物件,儲存起來,誰也不願給。
可呂氏既然已經惦記上這幅畫,自然也沒有善罷甘休的道理,於是便假借“鑑賞”為由,從老朽的手中騙回了這幅畫。
可呂氏為何非要得到這幅畫?在得到這幅畫之後,究竟又做了哪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且聽分解。
那日,呂氏從何老頭那裡騙回了畫之後,仔細研究發現,這幅畫居然是明代畫家沈周所作的《青園圖》,一想到如此寶物,讓一個老頭糟踐了,就越發覺得可惜。
圖9
於是呂氏便心生一計,將畫卷的末尾的題詞與印章部分截掉,換上其他字畫的落款,而後將老朽的畫重新裝裱一番,又假裝無事發生過。
可你以為呂氏是因為想要保護名畫,才出此下策的嗎?實則不然,這呂氏雖然精通字畫和裝裱技術,可骨子裡卻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
他擷取完《青園圖》的後半部分之後,便直接拿到古玩城賣了300塊錢,而後又將剩餘的畫卷,神不知鬼不覺地還給了何老頭。
可那何老頭目不識丁,只見得畫卷原封不動地回來了,便再也沒有仔細瀏覽過一回。直到他身體每況愈下,急需用錢,何老頭再也無法正視兒子留下的唯一物件。
於是便直接將其拿到書畫店,以10塊錢的價格賣給了書畫店老闆。如此說來,這才是真正的“暴殄天物”。
沈周真跡問世,如今價值2億
基於此畫的遭遇,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猜想,那些本來就面臨損壞的畫卷,在被有心人盜賣之後,變相地證明的證明了,畫卷的市場價值和受保護的程度呢?
大抵是的,因為那些經過買賣的畫卷,雖然被一些人當作獲利的籌碼,卻也為那些名畫,間接找到了更好的宿主。
儘管那副《青園圖》被一分為二,尚不知當下境遇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兩幅殘卷,一定得到了妥善地保管和安置。
圖10
1961年,書畫家陳忠遠,偶然間在民間發現了這幅孤零零地《青園圖》殘品,他仔細端詳了這幅作品,總覺得題詞與落款都來得有些莫名其妙,以他多年的鑑畫經驗而言,他一眼便能看出,這樣的題詞和落款勢必會有一副精美絕倫的畫卷做襯托。
因此,他斷定這幅殘卷一定不是完整的作品,或者作品的另一部分已經被其他玩家收藏,再或者被店家藏匿起來了也不一定。帶著一顆強烈的好奇心,陳忠遠仔細詢問了店家,這幅藏品的出處,可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店家一時也無法記起這件藏品是何時經手的。
而後在陳忠遠先生的再三追問之下,店家絞盡腦汁,終於回憶起了8年前的一位呂姓男子,曾與他交易時的場景。
陳忠遠大喜,他順著買家的指引,經過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當年轉賣此畫的當事人。呂氏尷尬至極,因為旁人並不知曉他是如何得到此畫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其中有多少見不得光的醜事。
圖11
可耐不住陳忠遠先生的威信,呂氏只好將畫卷的出處和緣由一併告知了對方。
經過呂氏的引薦,陳忠遠又來到了何老頭的家中,可8個年頭的光陰,早已將何老頭打磨成了,一個一問三不知的愚鈍之人。呂氏甚是欣慰,如今即便他開口向何老頭承認偷盜了一部分的畫卷,怕是何老頭也聽不懂他究竟所云何事。
後來還是在陳忠遠先生的耐心引導下,何老頭這才回憶起那幅消失多年的畫卷。據
何老頭回憶,當年他將那幅畫十塊錢賣給書畫店老闆之後,就再也沒去過那家店了。
這些年他依舊清貧,身體也沒有因為,那賣畫得來的10萬塊錢而就此好轉,可總算還保住了一條命,至於那家書畫店到底還在不在,只能由陳先生一人前往驗證了。
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陳忠遠先生終於在何老頭的記憶裡,找到了當年收畫的那間店鋪。
幸虧畫行還在,否則在中國這座龐大的古玩市場裡,究竟要前往何處才能尋找到沈周的真跡呢?當陳忠遠先生向畫行表明來意之時,他翹首期盼的沈周畫卷,終於出現在了眼前,可令他頗為遺憾的是,這幅畫卷因為沒有真跡的題詞和落款,竟然也未能得到有效地保護,與另一家商行裡的落款和題詞畫卷相比,這幅卷宗倒顯得“蒼老”了很多。
圖12
且不說那紙張沒有得到一定的溫度和溼度的處理,就連防潮和汙垢,的工作,都沒有實施到位。儘管陳忠遠先生十分痛心,但還是為找到了《青園圖》的全卷而感到欣慰。
後來在陳忠遠先生的多方溝通之下,他以500元的價格,收藏了兩幅殘卷,並開始著手修復這幅巧奪天工的稀世珍寶。
可想要在短時間裡修復一則百年名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那個年代的文物保護技術遠沒有現在精湛,光是清理畫卷上的汙垢都耗時了幾個月之久。
好在這幅殘卷,僅僅是被分割而不是被蹂躪,修復工作儘管艱難,卻也在時間的不斷推進之下,漸漸恢復“完整”之身。
如今時隔半個多世紀,這幅完整的《青園圖》,已經陳列在旅順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家一級文物的行列,且初步估價已經達到了2億之多。
圖13
如果何老頭當年不那麼膚淺,他的兒子也沒有因為生計客死他鄉,這一副《青園圖》會不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呢?或平步青雲?或衣食無憂?一切皆有可能
但換句話來說,即使父子二人依舊健在,也未必會識得那幅畫的價值,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格局決定著他的出路,當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之時,也斷然不會器重這些身外之物。只是可惜了那些文物,他們大多數流入海外和民間,也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反覆經歷著如《青園圖》的這般遭遇。
文物的流失的慘狀,引發諸多深思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他富饒的土地下,和歷屆君王的宮殿裡,都珍藏著無數稀世珍寶,可話到此處,定會有人不解,為何中華文明的產物,會受到列強得如此“青睞”呢?他們懂得“青花瓷”的價值嗎?
他們知道“清明上河圖”所繪何物嗎?他們知道那些被燒燬的畫卷當中,有多少是千年難遇的珍品嗎?
他們不知道,但是他們知道我們的文物是好的,是有年份的,是有文化底蘊的。因此嫉妒不來的便明搶,搶不走的便就地銷燬。
圖14
以至於讓數以百萬計的文物流入海外,讓無法估量的珍寶消失在華夏領土之上。如今想起那座被毀滅的圓明園,更是悲從中來。
儘管我們的土地下,埋葬著數以萬計的古墓和寶藏,可屬於中華民族最壯烈的那一部分記載,卻早已經隨著戰爭的腳步,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就沈周的《青園圖》來說,在歷經波折之後,還能完整地儲存在博物館供人觀賞,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有許多甚至無法估計的名家畫卷,還沒來得及觀賞便被肆意銷燬,或者在無知者的手中當作玩物,消失殆盡。
現在的人們雖然懂得了文物的珍貴,也有意識想要維護,卻已經沒有機會,接觸真跡了。
可與那些肆意妄為的強盜相比,作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更應該守護自家的國寶嗎?怎麼會在蠻夷入侵之際,民族蒙難之時,用賤賣民族瑰寶的行為來苟且偷生呢?
如今那些被迫流入海外的寶物,還有許多散落在民間,有的在倉庫裡吃灰,有的在地窖裡發黴,有的甚至還不如《青園圖》的遭遇,想想當真是可惡至極。
只因那些西方國家的人們,從未主動了解或者願意瞭解中國的歷史,他們根本不懂那些承載著千年華夏文明的寶藏究竟有什麼意義,只道是掠奪,帶走,扔一邊和當作一件稀罕物,隨意丟給子孫後代當玩物。
圖15
儘管這種現象在當時的中國也比比皆是,可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如今的社會,已經很少出現,那種愚昧無知之人糟踐文物了,相反在海外的民間社會里,卻流傳著大量的中國文物,他們大都不懂得保護,也不懂得鑑賞,只知道是祖輩從東方得來的,再無更多瞭解。
雖然現實很殘酷,可還是有很多生活在海外的留學生和華僑,自發地前往民間尋寶,也有不少外國藏寶家,在中國日漸趨上的影響力之下,主動歸還我國文物,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每一代中國青年都應該肩負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