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為四邑之首,僑鄉中至為大,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
台山籍的海外華人達一百六十萬之巨,比原鄉台山居民人數上超一倍以上。
這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我計劃了一週(五日)的時間,對臺山,這個我有二分之一血統的地方,來了一次旅行。找尋它在上世紀初開始,曾有風華的遺痕。
由北至南的遊歷中,尋訪一些尚在的、仍未湮滅的,或有幸被拯救的(活化)地方。循著痕跡,去探尋它曾有的風華,融入曾與大中國完全不一樣的時光裡。
……這是行程中的第二日,在遊歷望崗村之後,去尋訪了一處據說極難發現的地方,龍平村。欣賞到那令人驚訝的龍平村“秀挹湖山”樓之後,又順帶探訪了近旁的村落……錦昌石碉樓,以其麻石的用料,獨樹一幟,也值得一覽……
自錦昌石碉樓返回x389公路,見遠處田間佇立著一座巍峨挺拔的碉樓,於是,徑直拐入了對面的水泥小道……順平碉樓 看完,出村,順著x389公路行不遠,又拐入小道,這次發現有緊鄰的兩個村。
台山生活態度之 錦平裡與錦華村
台山大地上,碉樓、洋樓有過萬座,如散落的珍珠,埋藏於各個角落,或暗淡失色,或被時光遺忘,靜悄悄地隨著日月輪替,日復一日地老去。
錦平裡與錦華村,僅“一樹”之隔。一棵大榕樹立在了田間土路旁。近處,是以“錦平裡”碉樓為出入口,以半人高矮牆圍繞的小村,靜悄悄的,不見人影,沒有一點氣息。
這個碉樓有點兒獨特,連天台僅三層,碉樓入口非常闊大,不似通常碉樓的窄門口,反而似崗樓或城樓的出入口。
碉樓第一層內的一側,有一窄而直的水泥樓梯通往二樓,樓梯無扶手且僅容一人的上落空間,令偷偷摸上去的我,有些許緊張。
碉樓二層的面積大約十來平方,四壁是水泥毛坯,不施批蕩裝飾,十足“樓徒四壁”的樣子。在四面分別留有闊大的瞭望視窗和內梯形的射擊孔。即使腳下樓板邊沿四角,也同樣設有扁長的射擊孔。樓內光線充足,對外觀察亦非常清晰。
因時間所限,未曾入村察看,未知該村應否循例稱為“錦平村”,因碉樓上“錦平裡”這個名稱與別不同,推測其以“裡”作名,是集附近眾“錦平”村落民居而得,行政命名之故。
舊時行政管理,據其居民聚居規模,以村、戶、裡、鄉、鎮命名,以作區分。一里,可能是五十戶,或一百戶,因朝代不同不一而足。
記得X389公路的東側數百米處,錦昌石碉樓旁的低矮房子上寫著“錦平學校”,而公路西側的順平村順平碉樓附近,那座雜草叢中的矮碉樓也稱“錦平碉樓”。連同“錦平裡”小門樓,此三處的“錦平”建築,彼此相隔不近,並不在一處。
這片方圓十幾裡的平原,位於臺城河以北,村落遍佈,阡陌縱橫,田野一望無際。 此地域中,有許多帶“錦”字或帶“平”字的村落或地名。
X389公路以東,以“平”字命名的村落為多。如“正平”、“龍平”、“和平”、“華平”、“北平”、“昌平”、“成平”、“均平”等等。
而公路以西,帶“錦”字的名稱更星羅棋佈。如“錦興”、“錦成”、“錦洲”、“錦龍”、“錦江”、“錦屏”、“錦忠”、“錦心”、“錦環”、“錦香”、“錦元”、“錦安”、“錦相”、“錦和”、“錦華”、“錦昌”等等。
選字用詞,雅而精,處處美好吉祥,散發著一派中原的儒雅文風。
過錦平裡,土路旁大榕樹的後方,隱藏著的是個更神秘的村落,錦華村。
說它“神秘”,是因其佈局完全不循村落的常制。村前不見碉樓,也不見學校或家塾,沒有曬堂、沒有水塘,更不見宗祠或家祠。每家每戶的大門都開向巷內,且緊閉。屋與屋之間十分緊湊,周圍不見空曠的地方。
以四間大屋的側牆連成一線,構築對外的視野屏障,令村外人無法輕鬆窺探屋宅內與村內的情況,呈現一種緊密防禦形的形態。好奇心驅使,決定深入一探。
雖不見村口的碉樓,但村的中央卻有個明顯的制高點,從其樓頂天台向村外瞭望,可遠近兼收,也具有十足十的碉樓防禦和警戒功能。這座看來精美闊大的洋樓與周邊房屋捱得實在太近,呈緊簇狀,不知是否因土地有限之故。
也許我的到來攪動了四周的空氣,帶來了陌生氣味,村內的狗吠聲忽然此起彼伏,雖不見人影,但僅聞犬吠,即已令心中生出幾分畏懼。
面對這漂亮的洋樓,因樓上那惡犬自二樓探頭狂吠,無奈之下,只有打消上前細察的念頭,轉身離開,轉往遠處端詳。
遠眺錦華村,小巧緊湊,無特別醒目的建築,但就中央佇立的這座洋頂樓樣式而言,即可見其當年建造的考究,堅實耐用,西洋氣派十足。
十分有趣的是,村的另一頭冒出一座兩層半的“洋樓”,白牆面紅陽臺,與灰黑為主調的古樸村落氣質形成反差,也算是為錦華村樹立了一個可辨的“地標”。
從錦華村出來,已是下午四點幾,考慮到不能錯過所住臺城文華酒店那免費而豐盛的下午茶,即趕回城內,先享受下午茶的時間去了……之後,又趁著天色未暗,趕往了臺城附近的圓山墟……
(更多關於“台山,失落的繁華”連載內容,可見微信訂閱號“貪靚的大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