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自己有可能是“聖母型”人格嗎?
如果你也一樣,做什麼事情都基本不願意找人幫忙,這可能是處於一種自強心理,也可能是因為害怕別人覺得麻煩。
能自己解決的事情都儘量自己解決,並且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不管事物大小、輕重、緩急。
在心理學上,我們就將這種“怕別人覺得麻煩”的性格特徵稱為“聖母型”人格。
聖母型人格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幫了就一定記得,並且一定會找機會還回去,這個“還”可能還是加倍的。
同時,TA可以自己一直不麻煩別人,但是遇到別人說什麼事情的時候,能幫上的卻一定會幫,將常被當作“老好人”。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或許已經能看出一些“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了。
要總結的話,聖母型人格就是典型的為他人著想、完全不顧及自己、甚至可能會有些自卑的性格表現,所以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缺陷。
“聖母型”人格危險嗎?
這種人格是一種極端的、缺乏自我中心意識的人格。為什麼說是缺乏“自我中心”意識?
這是一種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放在旁人身上、極其容易忽略自己的人格特徵。
不管是自家自己正在做些什麼,只要有個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來提出請求甚至是直接要求,TA都會盡快放下當時的事物,儘量做到他人拜託或者交代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要是自己不這麼做,反而覺得是自己錯了,要是再耽誤了他人的事情,自己會更加內疚,甚至一度陷入一種自責的心態中不能自拔。
這就是典型的“聖母”,就像那句臺詞:都是我的錯!
要說這種人格危險嗎?如果不是自己而是他人,那麼對我們本身來說,這樣的人格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如果是自己,那就很“危險”。
這樣的性格會將自己的需求的排在最後,並且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別人的事情是重要的,自己沒關係。並且認為只有這樣,別人才會接納和喜歡自己。
長此以往,我們本身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但是他人可能還在“借”,而我們自己已經“拿”不出東西來了。
這就會使得自己面臨強烈的自責,最後直接崩潰,甚至覺得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價值。
所以,聖母型人格很危險,如果我們自己或者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請一定要學會調節。怎麼調節呢?
人格糾正
調節的第一步,我們要認清自己。
認清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格,或者是不是有這個發展趨向,如果是或者有,那麼就要開始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我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不是,那咱們可以跳過這段,瀏覽下一點內容)
聖母型人格的養成可能和生活的環境有關,比如長期生活在需要討好他人才能滿足需求的環境中,一般來說這樣的情況多是不健康的家庭中出現,但是現實中也比較少見。
還有就是長期的不自信,急著想要和周邊的人打好關係,所以開始有意的樹立自我形象,直到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
最後慢慢累積起來,就成了長在身上的殼,一旦想要扒下來,就有可能會傷痕累累。
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要先學會自我珍惜。將自己的願望和請求先提到前面來,不用急著排在首位,但也一定不要排在末位,然後慢慢往前提。
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再去酌情滿足他人。
老話說有失就有得,但同樣的,要有得才有失。只有自己這裡有足夠的東西,才能滿足向外“拿”的條件,這並不矛盾。
其次就是學會客氣地拒絕。
我們可以在答應他人請求之前,先想一想:這個忙是不是隻有我能幫?我能不幫這個忙會不會有什麼絕對性問題?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沒有必要去插手的,幫或不幫,差別並不大。
如果我們擔心拒絕會帶來他人的遠離,那麼相信我,這個被拒絕的人就算並沒有被我們拒絕,TA也不見得離我們很近。而後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還有很多美好。
找個“小麻煩”
以上的闡述就是一種偏極端的人格特徵,就現實情況而言,這種極端型人格較為少見,大部分人的實際表現程度都要輕一些。
大約也就是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想別人來麻煩自己。但是同時,這樣的人並不自卑或者說不會太過自卑。
不麻煩別人只是簡單的不想欠別人人情,而別人請求自己幫忙時候偶爾也會伸出援手,但是不會全部答應。
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倒是非常常見。我們可以很自在地在團體中生存,不管是家庭、朋友、班級還是社會,都像是很遊刃有餘。
主要是在有問題的時候基本都沒有麻煩過別人,在外界看來就感覺自己好像無所不能。
我們將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像是懶得去打理人際關係,卻又能做到對同事和不熟悉的“朋友”笑臉相迎,這就是成年人的“快樂”生活。
這樣的生活看起來像是自我強大的一種展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們拒絕向他人發出任何請求的時候,也是在拒絕他人的靠近。
如果這樣的生活方式達到一種極端,就成了自我孤獨,所以我們也要學會掌控其中的程度。
不過,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人非常常見,並且都正好的在“孤獨”的邊緣試探。我們也可以向真正關心自己的找點“小麻煩”,無傷大雅,也算不上人情,反而是一種親近的表現。
因為真心相交的人之間並不會覺得這是“麻煩”,可能反而希望我們靠近。他們肯能是父母長輩、可能是好久不見的朋友老師、也可能是你的愛人。
不知道看了這篇文章的各位,有可以真心交付“麻煩”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