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練法用法須分離
許多運動專案偏重於練用合一,以用代練,尤其是那些吃身體本錢,考驗耐力的專案。有些專案則需要練賽適度分離,比如百米跑。有次看蘇炳添的訓練影片,其中有負重、跳躍、拉伸,利用彈力繩做各種奇怪的動作,看似和跑步沒關係,其實不然。百米比賽的勝負往往在零點零幾秒之間,輸的這一點點時間,可能就是某塊小肌肉的爆發力或協調性差了一點。而差的這一點點,需要透過科學的,非常規的練法找到這個弱點,然後強化它。如果採取以賽代練或練賽合一的方法,根本就練不到這塊小肌肉,更何談強化它。以賽代練可以培養出高手,但絕不可能培養出絕頂高手。我國的國球——乒乓球也是典型的練賽適度分離的一項運動,之所以長盛不衰,我看最大的秘密就是把練賽分離做到最好(中國足球總是掉鏈子,就是還沒有搞明白練賽分離的重要性,以後會專文談這個事)。
繞了一大圈,是想說太極拳也是一門典型的練用分離的拳術。現在的太極拳不能實戰,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搞明白練法和用法的區別,以為練法就是用法。常看到一些所謂的大師告訴學員野馬分鬃怎麼用,摟膝拗步如何打人,其實都是典型的忽悠。既然拳架是練法不是用法,不能用來打人,那麼練拳架的目的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人的進化史談起。
水中動物最安舒,浮力承託身體重量,無須透過肌肉緊張來支撐身體,脊椎這條大龍是完全放鬆的,動起來全身骨骼、肌肉參與,發出的是整勁,故而在水中十幾斤重的魚就連百多斤的人也難對付。爬行動物由大地支撐身體,只有抬頭時有稍許肌肉緊張,脊椎也比較放鬆,其發出的勁力基本上也是整的。四足動物撐起身體,雖然相對於水生、爬行類動物而言有了更多肌肉緊張,但脊椎大龍的靈活性還好,在大部分條件下也能發出整體力。到人這裡,整個脊椎豎起來,就需要太多的肌肉緊張來支撐身體。緊張的肌肉(平衡肌)因為肩負支撐身體、保持平衡的重任,就無法分身參與發力,有時還起掣肘的負面作用。故而人的四肢運化發出的基本都是區域性力。好在太極拳創拳祖師聰明,悟出了一個道理:透過調整姿態,身體的重量可以更多地交給骨骼去支撐,最大限度解放肌肉,使其能全力參與運化,這樣一來,人就可以最大限度發出整體力,同時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就會超量級提升。太極拳就是透過慢練,體察身體深層的緊張並微調之,直到脊椎中正安舒,則輕靈自現,整勁自現,就好似具備了貓科動物的靈性(關於貓科動物進化的完美以後會專文論述)。所以,練法分離出來就是為了能練就貓科動物那樣輕靈的身姿。
如果沒有練用分離,沒辦法在肌肉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入慢、入細、入微,萬年進化以及從小形成的身體支撐運化習慣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也就練不成貓科動物那樣的靈動身姿。至於為什麼非得類比貓科動物,試想動物界的王者是不是老虎,貓咪這種小精靈是不是經常欺負大得多的狗狗。人如果能像貓科動物那樣靈活,戰鬥力是不是會大幅度躍升。
現在的大多數太極拳練用不分,以練代用,根本就練不出輕靈,就更談不上實戰工夫。只有首先區分練用,才有可能明白太極拳練什麼,怎麼練,往哪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