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亮劍》
《亮劍》中的一幕想必大家都不會忘記,淮海戰役期間,粟裕一句命令:拿五噸炮彈換下李雲龍。
淮海戰役期間,我軍平均一天消耗三萬發炮彈,火力強大的讓國民黨精銳部隊都自嘆不如,那華野的這些炮彈是從哪來的呢?
不論我軍各個革命時期都非常重視軍工建設,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就已經有了一些比較簡單的兵工廠,可以生產,維修步槍,小炮。
1946年11月,瀋陽東北局成立了地委軍工生產委員會。中共華東局、華中分局、膠東兵工總廠和晉察冀中央局等各個解放區都出幹部和技術人員來到大連助力兵工建設。經過東北局、大連黨組織數度與駐軍大連的蘇方交涉,對方終於同意將“滿洲”化學、大華鍊鋼、進和、金屬製品、制罐及曹達等六家工廠移交中方,為中共建立兵工廠提供了基礎。但當時的情況不容樂觀,因為蘇軍已將這些工廠的裝置都拆運到了蘇聯。所有倉庫裡的武器、彈藥、糧食等物資也統統沒收。中方接手的這些工廠幾近空架子,廢廠裡野草遍地,堆滿了廢銅爛鐵。
經過緊鑼密鼓的艱辛籌備運作,加之華東局和東北局的鼎力支援,1947年7月1日,中共領導的旅大地區第一個由新舊工廠聯合組成的大型兵工廠正式成立。出於保密需要,對外打的是民辦企業名號:大連建新公司。公司總職工兩千六百餘人,由六個帶著日本烙印的分工廠重組而成。比如滿洲化學廠,原是日本人建立的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主要生產工業、民用和軍工所需的化工原料,後改名大連化學工廠(今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前身);大華鍊鋼廠,由大華礦業株式會社和進和商社組成。建新公司將兩廠合併為大連鋼鐵工廠(今東北特鋼集團大連特殊鋼有限公司前身)。主要生產製造炮彈體用的中碳鋼及硬質合金;大連機械廠原是日本人經營的機械製作所。建新公司將大連長興鐵工廠、裕民機械廠、大連鑄造廠合併,成為公司所屬的母機工廠(今大連重型機器廠前身);蘇軍接管大連後,曾把日本人經營的安川組鐵工所和大連鐵工所兩廠合併為大連汽鍋廠。建新公司又將之改為大連制罐廠(今大連橡膠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做為軍工輔助生產廠。主要製造炮彈箱,負責修理安裝公司所屬各工廠的鍋爐、鋸條等。
建新公司
另外還有兩個先於建新公司之前成立的分工廠:裕華廠和宏昌廠。與其它各分廠不同,裕華廠和宏昌廠相對來講要更為重要一些,擔負的任務也更為繁重。這兩個工廠一個生產彈藥,一個生產引信。
大連建新公司是我黨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的綜合性兵工廠,從1947年至1950年短短四年,建新公司共生產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彈、數十萬發;大量發藥筒、引信、底火、雷管、六○迫擊炮及大批迫擊炮彈、衝鋒槍、彈體鋼;各種型號無煙藥……其中日式山野炮彈月產達到了一萬發。工廠規模發展到八千多人後,技術更加成熟:月產炮彈鋼、發射藥、引信、七五山炮彈成倍增加。
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東北解放戰爭中投入的上百噸炸藥,上千門大炮所需的炮彈多由大連兵工廠生產。如此強勁的生產力給了淮海戰役以最完美的支援!
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為保障前線彈藥需求,建新公司生產的彈藥,大部分都由華東局財委會駐大連辦事處的華順商行組織的運輸隊,經海路越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送到山東半島東端威海市俚島鎮的俚島,再由山東支前大軍的小推車運到前線兵站。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發射出大連製造的炮彈20餘萬發,佔淮海戰役中共軍隊發射炮彈總數的三分之二還多。為此,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曾驚呼:”共軍哪裡來的那麼多炮彈?” 粟裕作為淮海戰役負軍事指揮總責的一線總指揮員,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時說”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產的大炮彈”。這句話,將大連製造的大炮彈與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略性決戰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