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有價無市”的行情時,作為一名收藏愛好者你會怎麼選擇?有人心態浮躁一味地謾罵,但無濟於事。有老藏家沉穩內斂選擇了低調,反正只是個愛好總能等來春天。也有很多藏友乾脆順應大勢,一面追捧著當下的熱門,一面又不放棄真正的精品,多點開花。
我就屬於後者,我喜歡宋瓷的淡、雅、靜,但理性促使我也在不斷嘗試著可以流通交易的品種。宋瓷是我的愛好,哪怕有價無市也心甘情願去學習摸索,近代瓷炒作喧囂,我也樂意去實戰,因為這是維持收藏愛好的生存手段。
今年南京朝天宮的古玩交流會上,應老友之邀我去看了個熱鬧。這位老友不是職業古玩商,但也在一線摸爬滾打很多年了,現場那麼多攤位競爭,他的攤子倒也有不小的人流量。
半天的功夫,他賣了一件開門老的光緒民窯細路大碗,5400元。賣了四枚銀元通貨,北洋船洋之類的,加起來接近1萬元。還有雜七雜八的各類東西,兩三萬進賬,喜笑開顏。
我在旁邊起鬨讓他請吃飯,自然得到應承找了個飯館,幾杯酒下肚,老友打開了話匣子:“現在這些貨進價都不低呀,其實也就賺點行情錢,想當年,地攤上的真貨都是可以批發的。”
沒錯,又是“想當年”,人嘛,經歷的事情多了就喜歡追憶過去。
十幾年前的古玩市場,經歷了一段繁榮時期,那時候雖然各大造假基地已經開始“剎不住車”,但真貨好貨還是有相當數量存在的。
按老友的說法,那時候清代民國的民窯,不到100元就能淘到全品無缺的,就算明代的也就幾百塊。什麼綠松、南紅都成堆的賣,俄羅斯玉論斤出售。現在貴得要死的咸豐大錢,是拿著長鐵絲串成一大串賣的,銀元掏個幾張紅票子,整個古玩城隨便挑。
一大批古玩商人、民間藏家,就是靠這些人們都瞧不上的地攤貨發家的。但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造假氾濫成災,“國寶”充斥市場,古玩市場開始衰落。進入到如今的網路時代,那些曾經的普通老貨,開始暴漲!
原因也不難理解,古玩是不可再生之物,賣一件少一件,貨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不漲才奇怪。這些漲幅是遠遠超過通脹的,比如20年前一枚袁大頭45元,現在要1300元以上。一件乾嘉時期民窯精品不過數百元,現在要大幾千上萬。曾經可以批發的綠松、南紅,現在好的新貨都是按百元以上論克算價的。
我沒趕上那個時代,很遺憾。據我認識的那些資深老玩家來看,他們或多或少都賺到了時代的紅利,有人選擇成為一個徹底的古玩商,做著倒買倒賣的生意。有人開始拋棄通貨,向拍賣會進發,用賺到的利潤去購買更昂貴的官窯、古玉、銀元大珍。也有人更看重生活品質,收藏只是愛好而已,賺不賺無所謂,開心就行。
但無一例外,這些“嚐到甜頭”的老玩家,都會給自己留一個後路,那就是手裡必有一件或幾件大名頭精品。
藝術品具有不可磨滅、不會貶值以及歷史唯一的特徵,無論什麼時期的古玩藝術品,你只要滲透到它的文化裡面就是一種境界。玩了很多年的老藏家,大多都已經進入或接近退休,怎樣留給後人一筆財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都是個問題。
就像拍賣會上那些舉牌的有錢人一樣,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幾百萬就是鉅款,但對於鉅富而言,幾百萬根本就是小錢。金錢是會不斷貶值的,怎樣用這些錢培養出自己和子女身上的氣質,才是最重要的。
歷代文物就是對民族文化根基的延續,雖然如今已經充斥了很多銅臭味,但毋庸置疑仍然還是保留精神和物質財富的最佳選擇。民間老藏家們,雖沒有那些鉅富的資本,但在多年的累積之後,留下的幾件精品,它們帶著深厚的回憶,哪一件都有感情在裡面。
對於當下能流通的古玩來說,沒那麼多虛的,就是為了賺錢,利用更高深的眼力和對行情渠道的理解,低買高賣,積累那“第一桶金”。有人因為悟性不夠迷失在裡面,也有人熱衷於“撿大漏”最後卻一地雞毛,但真正的老藏家都知道,流通古玩只是做生意,最後所追求的就是吾心安處是吾鄉。
當大名頭精品收入囊中,才會“心安”,雖然也只是“臨時保管員”,不可能世世代代都能留住。但至少證明自己來過這個世上走一遭,瞻仰過古人的智慧,也見證過祖國的發展與繁榮,文化才是經得住世代傳承的經典。
就算以後想變現,直接從拍賣行拍“傳承有序”的那種就不說了。這幾十年來,中國的古玩市場,從黑市到集市,尚未上升到國市的高度,但早已經不適應當今形勢的《文物保護法》,面對民間急劇上升的收藏需求,依然還保持著它最初的狀態。隨著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古玩藝術品市場和國際接軌的迫切需要,修改相關法律也僅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只要你能把精品留住,不是那種毫無理性的“某某幫”,那麼你半輩子傾注心血的藏品,一定會帶來豐厚的回報。真、精、稀的藏品永遠都不會過時,像高古瓷高古玉存世量都不低,但文化價值要比流通古玩高得多,只不過法律目前不讓流通交易而已,才導致普通貨不斷暴漲。
一旦開啟這個口子,可以想象一下有多麼大的經濟潛力。而且不誇張的說,精品只會越來越貴,因為市面上真的很難再找到真貨了,都沉澱在老藏家手裡了。國家也已經開始在上海試點民間商戶的文物交易,估計全面開放也就近幾年的事情,到時候能拿出來“硬貨”的玩家,才是真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