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各種學術報告和專家講座時,奇點糕總會聽到這麼一句話,“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改變、診斷水平提高等因素,中國XX疾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
而這個“XX疾病”,就經常會是各種凶神惡煞的癌症,或者是一些不直接要命卻間接要命,還因為是免疫系統介導而非常難以根治的疾病,什麼炎症性腸病(IBD)、哮喘、類風溼關節炎,乃至有些病名都很難記的冷門病……
不過奇點糕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癌症與免疫系統的關係寫N本書都寫不完,免疫介導疾病看名字就知道誰是幕後黑手,那這兩種疾病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是不是蹺蹺板關係呢?
(圖片來源:Drug Discovery World)
最近哈佛大學團隊發表在JAMA Oncology上的研究,就給奇點糕解惑了,但研究資料也夠讓人驚訝的: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47萬名參與者的資料顯示,患有任何一種“免疫介導性疾病”,都與癌症發病風險上升8%有關。
其中一些特定的免疫介導性疾病,甚至與發病部位、受累器官發生癌症風險上升超過40倍有關!而且患病部位周圍器官、乃至全身的癌症發病風險也會被拉昇[1]。看來免疫系統有點不對勁,影響還真是非常深遠的啊。
從現有的基礎科研證據來看,癌症和免疫介導疾病確實會“共享”一些異常免疫通路,例如是銀屑病和IBD重要治療靶點的IL-12/IL-23炎症通路,同樣也能影響腫瘤微環境,參與癌症的發生發展[2]。
而炎症性腸病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與肝內膽管癌風險上升有關,這也都被大量研究證實過了。不過這些免疫介導疾病的“區域性影響”,會不會放大到全身呢?
按照哈佛團隊在論文中的說法,此前確實還沒有相關的研究,因為要分析就要納入各種影響因素,比如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等,所以研究者們並未使用那幾項哈佛鎮校之寶級的佇列研究,而用了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更完善的資訊。
英國生物庫的另一大優勢是有基因測序情況,畢竟免疫系統太複雜啦
本次分析總共納入47.8萬名參與者,在中位時間10年的隨訪期內,6.15萬人(13%)患上了至少1種免疫介導疾病,這批參與者中此後又確診了2834例癌症,而未患免疫介導疾病的參與者中,則確診了26817例癌症。
以這項資料計算風險,那麼患至少1種免疫介導疾病,與參與者確診任何型別癌症的風險相對上升8%(HR=1.08, 95% CI: 1.04-1.12)有關,影響似乎並不大。即使細化到單個疾病,也只有潰瘍性結腸炎、哮喘和PSC與全身癌症風險上升有關。
但如果再繼續細分的話,情況就不同了。首先按照免疫介導疾病患者確診癌症的部位來看,只要患有至少1種疾病,就與患者肺癌發病風險相對上升36%、淋巴瘤風險相對上升49%、肝癌發病風險相對上升75%有關,這都不是小數字。
不同部位患癌與免疫介導疾病的相關性
而按照免疫介導疾病“原位”發生的癌症來看,乳糜瀉與近7倍的小腸癌發病風險有關(HR=6.89),自身免疫性肝炎與肝膽管癌發病風險上升20倍有關(HR=21.26),PSC與肝膽管癌的發病風險關係更密切,風險竟然上升42倍(HR=42.12)……
還有13種免疫介導疾病,會與臨近器官、遠處器官乃至完全不同系統的癌症發生風險有關,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都與鄰近的肝癌發生風險上升有關(HR=4.01/2.59),但潰瘍性結腸炎還與泌尿系統中的前列腺癌風險上升有關。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這些現象一部分可以用已知機制解釋,例如炎症性腸病會影響腸-肝軸和腸道菌群,從而參與消化道癌症的發生;但另外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關聯,例如銀屑病與肺癌、食管癌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就值得深入探索了。
總而言之,不幸患上免疫介導疾病的患者們,也不能只顧著抗擊這些難纏的疾病,要全面重視自己的健康,警惕這些額外的癌症風險才好。而對科學家們來說,儘快明確免疫或炎症反應與特定癌症的關係,才能將來實現精準干預啊。
參考資料:
1.He M, Lo C H, Wang K, et al.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Risks[J]. JAMA Oncology, 2021.
2.Chyuan I T, Lai J H. New insights into the IL-12 and IL-23: From a molecular basi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ion and cancers[J].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2020, 175: 11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