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魚口的時候,很多釣友都會進行各種調整,比如換一款餌料,調整一下浮漂,換更小的鉤子等等,可是大部分時候你都會發現你做的這些調整根本沒啥用,該沒口還是沒口!
為什麼調整以後沒有用?因為你做的調整不對路啊,就好比是魚不喜歡吃你這個食,你卻非要換小鉤,難道鉤小了魚就會愛吃你這個食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的窩子裡壓根就沒魚,這個時候你的很多調整也沒用,想進口釣到的話就要先解決誘魚這件事,或者乾脆換個位置!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判讀窩子裡有沒有魚,記住這才是你調整釣法的第一步。
第一個辦法最簡單,那就是看泡!
我相信這個方法很多釣友都知道,但凡是講到“如何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的這個話題時,也肯定會提到這種方法。這個方法在作釣大魚時會比較好用,因為大部分情況下魚個頭大、吐的泡泡也會大點,比較好觀察。
平時釣小鯽魚的話就比較難觀察,一是鯽魚泡小,二是鯽魚如果不成群泡也不會多,第三鯽魚吐泡有時是一大一小兩個,有時是單個,不細心真的發現不了。
另外,大家還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泡泡都是魚吐出來的,也有可能是沼氣泡。兩者區分的辦法,有一種說法是看破裂的速度,要是魚吐的泡一般帶有粘液所以出水沒那麼快破,所以出水即破的是沼氣泡。水質好、水面無髒物的情況下可用這種辦法,但有些地方水很髒,水面有一層油汙,這時沼氣泡出水也不破。
比較靠譜的辦法是,如果你看到泡泡一直都是從某個固定的地方冒出來或者速度很快,一冒就是一連串,那基本可以斷定不是魚吐的。
還有一種就是整個區域都在吐泡,這一般也是假的,你試想一下,如果是真的,錨都能錨兩條上來吧?
第二種辦法:看小魚鬧窩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野釣都會碰上小魚,就是小魚多點和少點的區別,那麼如果說小魚本來鬧窩很兇,浮漂一入水就跳舞或者到底以後各種黑漂、各種頂漂,但是你釣了一段時間後,情況突然變了,小魚不鬧了,或者只在入水那會兒鬧,到底就沒什麼動靜了。看到這種反常情況,就要注意,有可能是目標魚或者大魚來了。
小魚比較少的時候也可以觀察,比如本來小魚在餌料到底以後會啄兩口,浮漂過一會兒動一下有時來個黑漂,但突然間小魚就安靜了,浮漂好久都沒有反應,那道理也是一樣的,肯定有其他魚進窩。
就算大魚來了小魚不跑,他們在吃餌時浮漂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釣鰱鱅時也經常遇到小魚鬧窩。但是突然浮漂動作不誇張了,開始上上下下點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知道鰱鱅來了?
第三種方法,看漂相
有的時候沒有小魚鬧,釣很久浮漂都是像定海神針一樣,那這時該怎麼判斷呢?這種情況下一定要仔細觀漂,一個很小的動作都不要放過。有些釣友經常開小差,本來浮漂是露出水面三目,你玩個手機、發個呆,等過一會兒再去看可能浮漂變成2.5目或者2目了,這個時候有可能就是魚口。
大魚很謹慎,有時候進窩既不吐泡、也不吃餌,但大魚有可能蹭到線,或者一擺頭一甩尾會形成比較大的水流,而這些都會讓浮漂發生動作,可能是頓口,也可能只是輕微晃動、點動,具體取決於你釣組的靈敏度,以及魚產生動作的劇烈程度。
前面說到鰱鱅進窩後吸食餌料,浮漂會上上下下有規律的點動。其實像鯉魚進窩也會有這種動作,只不過有鯉魚在,浮漂的動作可能會大點,有時候浮漂會在晃動以後,頂得比較高。
第四種方法:換小線組試探魚情
如果透過以上方法你都無法確定窩子裡有沒有魚,那就只能出動出擊換更小的線組了,當然了,不僅是主線子線要換,浮漂也要換。釣組越精細,整體越靈敏,越靈敏的話就越能發現更多的資訊。
有的時候魚個體不大、活性也不好在窩裡不願動,這個時候你用粗線大鉤大浮漂可能比較鈍,反應不出來什麼訊號。如果換上一套小線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哪怕你是釣大魚也能用這個辦法。
我們原本換線組的目的是利用釣組的靈敏度來給我們反應更多的水底訊號,但實際上它還有個好處,有時候窩子裡有魚,只不過是魚數量不多或因為食慾不強導致咬鉤力度不大,你用粗線組感覺不出來,但換細線就能讓它一吸即入。
有人不相信粗線組魚不吃換細線魚就吃,更不信線會擋口會影響魚吃食,那我沒辦法,反正我只是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們信不信、做不做是自己決定。
結語:
在冬天作釣的時候,如果我用的是商品餌,那麼釣一段時候沒口我還會換蚯蚓試試,因為我感覺在冬天活餌對魚的誘惑力要比商品餌更強,如果掛蚯蚓紅蟲浮漂都不動,那可能真的沒魚。
包括我們一開始用商品餌釣,釣幾個魚以後沒口了,這個時候不一定是這群魚被你釣完了,很有可能窩子裡還有幾條,只不過數量不多,此時換上活餌,大機率還能釣幾條。
如果你還有什麼辦法能夠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歡迎留言評論,大家互相交流。
【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