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圈子裡有這麼一句話,別說你有多愛釣魚,想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釣魚人,就看你願不願意冬天出釣。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冬天有兩不便,一是魚不便,二是人不便。所謂魚不便,冬季氣溫太低,水溫也不高,所以魚的活性非常差,食口也很差,魚口輕而弱。
所謂人不便,這就更容易理解了,為了保暖,冬天都要穿著厚重的衣物,即便如此,開餌、附餌、拋竿、起竿、抄魚、入護,也很不方便。
如果不是酷愛釣魚的鐵粉,怎麼可能頂著這兩不便,還堅持在寒冬臘月裡在戶外釣魚呢?對想冬釣,但是又沒有接觸過冬釣的釣友來說,冬天的氣溫不適只是其次,能釣到魚,才是首要的,而想要釣到魚,就得先搞明白,什麼是六不釣。
一、不釣冷
在冬季,即使水溫相對較低,魚不吃或吃得很少,仍然更適合在陽光充足的日子釣魚,特別是持續的晴天。
因為陽光和水溫都會升高。相反,如果天氣多雲多雨,氣溫驟降,是不適合釣魚的,特別是連續幾天寒冷時。此時,在任何水域都很難捕獲。
除了連續的晴天,連續的陰天也是可以的,因為連陰、連晴,都代表著氣溫。水溫的變化幅度比較小,反之,只要氣溫變化比較大,那就不適合釣魚了。
二、釣熟不釣生
冬季的水情其實並不複雜,但是,魚情就比較麻煩了,因為魚基本上都會躲在水溫較高的區域,那麼哪裡水溫較高呢?
深水區、背風處、向陽處、水底凹陷處、樹蔭處、水草叢附近都是較為溫暖的區域,但是,這些區域彼此之間,肯定總會有一個更溫暖的。
在熟悉的水域,我們自然清楚大致的情況,一個地方沒魚,因為是熟悉的水域,換一個地方也不費事。
在陌生的水域,這就不太靠譜了,連水底的情況如何都不知道,哪背風、哪向陽、哪裡的水草多,這都得重新摸索。
三、釣新不釣老
很多釣友往往會混淆一個概念,就是老釣點的魚肯定比新釣點的魚多,這要是在夏秋季,這個觀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冬季,這個觀點就不行了。
因為冬季水溫低,魚群的遷移區域不會很大,假如老釣點有魚群,只要有人釣過,短時間內是不會有魚群再次進老釣點的。
所以,我們在冬釣的時候,儘量在熟悉的水域開闢新的釣點,反而誘魚、聚魚效果會很不錯。
四、不釣混養魚
冬釣和夏秋季最大的不同,是冬季還保持活性的魚,種類很少,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鯽魚為主。
這是因為,即使在冬季水溫只有3~5度的時候,鯽魚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活性,而且攝食慾望絲毫不差。
相較於鯽魚,大多數淡水魚在水溫10~12度左右,就已經閉停魚口,水溫低於8度左右,就進入半冬眠狀態,就算把釣餌送到魚唇跟前,魚也不會開口進食。
五、不要釣太深
按理說,冬季的水域,水越深,水溫變化越小,就越適合下杆守釣,其實在實戰中,我們會發現,水太深是不合適的。
原因很簡單,在特別深的水域,比如七八米設定十幾米的水深,水底溫度也就3~5度左右,反而是在半水區域,水溫反而比較高一些。
而且,水越深,溶氧越差,鯉魚這種索居魚還好說,鯽魚這種群棲魚,在深水區缺氧比較嚴重,食物又比較少,自然不太可能在太深的水域裡聚集了。
六、不釣明草
所謂明草,就是水面上的水草清晰可見,相應的,看到的水草,自然就叫暗草了,那麼為什麼不建議釣明草呢?
因為大多數杆莖類水草,生長高度有限,在冬季,水域的水位又比較低,我們都能肉眼看到的水草區域,水深如何,可想而知。
這種淺水區域,壓根就談不上什麼保溫效果,更別提打窩聚魚效果了,冬季釣魚,選草是首選,但是一定要優先選暗草區域。
也就有草茬露出水面的區域,這說明水底的水草比較多,有較高的草叢,保溫效果很好,高杆莖水草的根系,能滋生很多腐殖,非常適合魚群棲息、躲藏。
以上這六不釣,能幫我們篩選掉不適合垂釣的天氣、不適合打窩的水域、不適合下杆的釣點,雖然不見得百分百精準,但是對剛接觸冬釣的釣友而言,還是有幾分參照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