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童年,最讓人感到熟悉和親切的卡通人物非孫悟空莫屬了,他活潑、機靈、勇敢......而在真人版西遊記中,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至今被人奉為無人超越的經典。
六小齡童的“猴戲”之所以無人能及,還要從他的父親六齡童章宗義說起。
六齡童六歲學藝,十二歲登臺,為了演好“猴戲”別出心裁的拜猴子為師,經過數年刻苦鑽研,最終以“猴戲”自成一派,人稱“南派猴王”。
2014年,“南猴王”六齡童於紹興逝世,享年90歲,扮演唐僧的遲重瑞親自來送章老先生最後一程,上千群眾道別。
雖然有兒子六小齡童繼承衣缽,但六齡童的去世仍是“紹劇猴戲”一個巨大的損失。
章宗義
戲曲世家裡的“猴孩子”
浙江紹興上虞道墟鎮有一戶姓章的人家,男主人章益生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農忙時他在田裡勞作,農閒時就經營自己的小燈籠鋪,逢年過節還要在村裡演猴戲,因為他演的猴戲逼真又有趣,所以鄉親們都叫他“賽活猴”。
章益生
但章益生的抱負卻遠不止於此,他頗有經商頭腦,憑藉著向鄰居借來的五塊銀元就跑去大上海創業了。
章益生把上海新潮的戲服道具販回紹興小鎮,從而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然後他用賺到的錢在上海開了一家“老閘大戲院”,後來因為同鄉戲曲人的跟隨,最終擴充套件成“同春舞臺”。
1924年,章益生的二兒子出生了,取名章宗義,也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南猴王”六齡童。
章宗義是在“同春舞臺”出生的,當時的“老閘大戲院”一樓賣票,二樓演出,三樓住人,因此年紀尚小的章宗義就日復一日的受著戲曲的薰陶。
長到六七歲時,章宗義看著哥哥章宗信每天活躍在二樓的那方舞臺上,於是章宗義決定跟隨哥哥一起學戲唱戲。
章宗信
哥哥章宗信七歲學戲,所以藝名為七齡童,而章宗義學戲那年剛好六歲,所以一位印刷工脫口而出,那他就是六齡童了!
就這樣,藝名六齡童的章宗義開始跟隨哥哥一起學戲,學的是二花臉,這對嗓音條件要求很高。
對於男孩子來說,學戲就像是一場賭博,連戲曲班主的孩子也不例外,因為男孩子一旦遇到變聲期,遭遇了“倒嗓”,那麼多年辛苦的學習幾乎瞬間毀於一旦。
很不幸的,六齡童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戲是唱不成了,學了好幾年沒想到一朝敗在了這個不受控制的嗓子上。
六齡童越想越鬱悶,在戲班沒事做,他就每天流連於上海各大戲班聽戲,各式各樣的劇種和角色讓六齡童大飽耳福。
這其中讓他最感興趣的是蓋叫天演繹的連本《西遊記》,看著臺上收放自如、天真跳脫的孫悟空,他漸漸對猴戲產生了興趣。
嗓子壞了不能唱,不能唱我就打,不能打我就演,六齡童非常堅決一定要走戲曲這條路,所以他決定主攻以身形動態取勝的猴戲。
做出選擇之後,六齡童便開始著手學習猴戲,可是入門卻並不容易,紹劇中猴戲並不受到重視,因此作品也不多,所以六齡童幾乎是拜師無門。
本著沒有師傅那就人人皆是師傅的道理,六齡童走遍了每個表演猴戲的戲院,一招一式地看,一點一滴地學,這樣悄悄的“偷藝”算是他艱難的啟蒙了。
以猴為師,人猴合一
起初六齡童是純“偷藝”,即純粹模仿,因此大家看他練習的樣子都嘲笑他是“鴨嘴巴磨尖,雞都要賤哉”。
如此難聽的話沒有讓六齡童退縮,反而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學猴戲模仿固然重要,但是要想演好就得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演法和風格。
雖然他想清楚了,但那段青黃不接的日子還是讓他感到苦悶,六齡童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說:“我演頭本《西遊記》的時候,情狀都十分可笑。”
為了給自己的猴戲打廣告創招牌,六齡童在那個年代最先開創了“中插廣告”。
一次,他在演完《濟公傳》之後,把五塊連線好的木板從舞臺上空降下,上面寫著“請看《西遊記》”。
這個廣告創意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新穎的,但後一日六齡童的表演卻沒有他的廣告那般盡如人意。
舞臺上的他只會亮相和舞蹈,遇到考驗演技的文戲的時候,六齡童就站在那表情呆板不知所措了,演出結束後,有觀眾說他就是一隻小毛猴。
這次演藝經歷之後,六齡童越發的迷茫,他在心裡無數次地問自己,這猴戲到底要怎麼演才能演好呢?
都說旁觀者清,六齡童沒有陷在自己的怪圈裡太久,他就去請教了算是他“猴戲”開蒙的蓋叫天先生。
蓋叫天看著一臉疑惑的六齡童只說了一句話,“形似不如神似”,就是這一句話點醒了六齡童,他想,我學的是“猴戲”,而“猴戲”演的不就是猴子本身嗎。
從蓋叫天那裡“取經”回來,六齡童把“形似不如神似”六個字深深刻進心底,他明白要想演好“猴戲”,演好孫悟空,首先要掌握猴子的脾氣秉性,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
所以這一次,六齡童不再出入戲院舞臺,而是去到市井,看人打猴拳,看耍猴,觀察人們的動作,以及耍猴人與猴子的互動。
為了方便學習,六齡童乾脆自己養了一隻猴,拜猴子為師,從此以後他便與這隻猴形影不離,帶著它走南闖北。
長期與真猴子的相處讓六齡童摸索出猴子的喜怒哀樂,而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怎麼將人猴化,在表演中達到人猴合一的境界。
尤其是在扮演孫悟空的時候,孫悟空不是一隻普通的猴子,它是一隻神猴,如何把自己、猴子、神三者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是六齡童一直在探究的事情。
在扮相上,孫悟空的整個臉譜用紅、金、黑、白四種色彩構成,將過去的“桃形臉” 改成掌扇臉”,周圍貼金以顯示仙氣。
在動作上,六齡童練一個眼神就要一年半載,面部肌肉同時抖動會引起極大不適,但是六齡童沒有放棄,他走路練睡前練,一有時間就練,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猴王三打”成經典
六齡童最終的探究成果都體現在他舉世公認的代表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上,在這個表演中六齡童用自己多年對猴的觀察與自身的鑽研,刻畫了一個活靈活現,集人、猴、神與一身的孫悟空。
上世紀 50 年代,紹劇復興,六齡童的“猴戲”崛起,1957 年,六齡童的《三打白骨精》在浙江省戲曲匯演中摘取表演一等獎。
1960 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還將其拍攝成彩色影片,並由文化部統一安排於翌年的兒童節在全國公映。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最優秀的神話彩色戲曲片之一,榮獲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併發行 72 個國家和地區,風行海內外。
六齡童的侄子章金雲曾經說:“我們的電影是出口到國外換大米白麵的”。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看過六齡童的演出,郭沫若更是重複觀看六次並給出極高的評價。
《三打白骨精》在公演期間,不僅在戲曲界引起極大反響,連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總理也對它評價頗高。
1957年,周恩來總理還親自把它帶到了中南海,用《三打白骨精》這齣戲來招待緬甸外賓,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這幕劇再一次上演。
據章金雲回憶說,他印象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次演出,莫過於紹劇團在中南海懷遠堂的那次表演。
章金雲
1961年10月10 日,經過周恩來的推薦,《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中南海懷遠堂上演。
六齡童事後回憶,自己上臺時有習慣,從不看臺下的觀眾,這次演出到接近尾聲,他才乘機透過頭套的眼孔往臺下尋看,發現了毛主席、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的身影。
謝幕時,毛主席向演員們揮手致意離場,演出後負責警衛的同志告訴他,毛主席對這齣戲很有興致,先後五次鼓掌,六次大笑。
至此,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成為六齡童一生的代表作,他以其靈活的身形,精湛的武藝開宗立派,被譽為“南派猴王”。
六齡童因此也帶動了紹劇這個古老地方劇種的復興,在紹劇數百年發展歷史中,就將紹劇發揚光大的卓越貢獻而言,六齡童當推為一代宗師。
寶刀未老,傳承相繼
翻開章家的歷史,你會發現這簡直是個“猴王世家”,從六小齡童的曾祖父,人稱“活猴章”的章廷椿,到祖父“賽活猴”章益生,再到父親“南猴王”章宗義,“章氏猴戲”在中國的土地上已經延續四代。
接下來的第五代便是六齡童的兒子和侄子這一輩,六齡童的侄子章金雲是大哥七齡童的兒子,他從小就跟隨六齡童一起學習,見證了父親與叔叔是怎樣帶著“紹興猴戲”走上藝術巔峰的。
而這樣的藝術成就絕非一朝一夕,而是幾代人不懈努力付出的成果,所以六齡童不僅讓侄子學習猴戲,他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和他一樣要傳承這門藝術。
六齡童的二兒子小六齡童參與過1957年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那一次的演出,演出結束後周恩來還親自抱著這個“小猴子”合了影。
父親六齡童覺得兒子在學習“猴戲”上非常有天分,所以對他寄予厚望,但好景不長,1966年,年僅16歲的小六齡童因為白血病不幸去世。
痛失愛子的六齡童雖然內心無比悲痛,但他仍然堅持對“猴戲”的傳承,他要讓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學“猴戲”。
1970年,六齡童請到了上海戲劇學校的薛德春老師系統化的教小兒子章金萊學戲練功,就這樣時年十一歲的章金萊帶著哥哥未完成的夢想與父親殷切的盼望,開始了自己的“猴戲”生涯。
章金萊學戲後取藝名為六小齡童,這些年我們一說起六小齡童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版最經典的86版《西遊記》。
六小齡童在熒幕上塑造的孫悟空的形象,已經是難以超越的經典,但在這個角色成功的背後,六齡童更是功不可沒。
1982年,《西遊記》劇組最初找到六小齡童的時候他非常興奮,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煩惱和猶疑。
這戲該怎麼演?
身為“猴王世家”的後輩,演好則矣,演不好豈不是丟了家族的臉面,他和父親說自己就像是壓在五行山下一般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六齡童看出兒子的煩惱,他邊收集邊拍攝了1000多張照片給六小齡童,上面是各式各樣,各種造型、表情、動作的孫悟空。
六齡童拿著這些照片去找兒子,對他說:“這些給你作為拍電視劇的素材,你不要有壓力。”
六小齡童看了這些照片,就好像當初父親受蓋叫天指引的時候一樣,豁然開朗,要演好猴子,就要像父親一樣,先忘了自己。
眾所周知,86版《西遊記》時隔多年仍然有著經久不衰的強大魅力,這與劇中那個活潑好動,機靈勇敢的“孫猴子”有著很大的關係。
六小齡童繼承父親的衣缽,用自己的方式讓“南派猴戲”更加地深入人心。
2004年,八十歲高齡的六齡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有人學猴戲,要把它傳承下去。
“猴王”仙去,藝德千古
距離2014年農曆馬年還有兩天的時候,在醫院住了十多天的六齡童被兒女接回了家中,隨著年歲漸長,六齡童腿腳變得不利索,平日裡只能跟在老伴身後溜達兩下。
兒女們記得父親年輕時每逢過年過節就會格外忙碌,外出演戲排練演戲,婚喪嫁娶,紹興人一生都離不開紹劇,更離不開他們的父親。
但2014年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已經90歲的六齡童卻顯得格外清淨,前些天因為一場感冒他在醫院裡住了十多天,在醫院裡凡是有人來探望,老爺子就做出猴戲裡調皮的表情。
六齡童的四子章金山說,在醫院父親總一個人偷偷的往床尾挪,起初我不明白是為什麼,後來看他把兩腿搭在病床的欄杆上我才明白,父親是要壓腿,這是他保持了幾十年的習慣了,沒想到在病中他也沒忘。
就是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六齡童曾經在一檔節目錄制現場一下子就把腳舉過了頭頂,當時觀眾們都看呆了,要知道那時候的六齡童已經80歲高齡了。
在六齡童的身上完美體現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正是這種對藝術的堅持對自己的要求才讓自己在“猴戲”上有了如此成就。
2014年1月31日正月初一晚上,六齡童安詳的走了,他生前說過,自己一生與猴結緣,生來就是為演孫悟空的,所以等他去後,要給他帶上戲服和金箍棒,他還要再去另一個世界‘大鬧天宮’。
六齡童生前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侄子章金雲說:“叔父是猴戲的一代宗師,他的去世讓我們都非常悲痛,這是紹劇的一大損失。”
在六齡童的追悼會現場,上海紹劇社的戲迷們還特製了一幅輓聯,上面寫著“南猴王蓋世絕唱,紹劇魂千古流芳”,以此來表達對章老的懷念。
“也許天庭的春節也要看戲,所以邀請叔父去赴約,這也算是他表演生命的繼續了。”侄子章金雲如是說。
六齡童去世後,他的小兒子六小齡童表示會繼承、創新發展紹劇,他也會把父親的代表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重新搬上熒屏,向世界弘揚父親為之付出一生的紹劇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