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認知中,世人都認為諸葛亮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 。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舉世皆知,那麼他有哪些科學發明成果呢?從古至今,人們都認為 一種能連續擊發箭矢的弓弩、能在崎嶇山地間自如行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讓敵人蒙圈找不到北的迷魂八陣圖以及類似於訊號彈的孔明燈的發明者都是諸葛亮,事實果真如此嗎?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大意是:諸葛亮思路精妙,(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連弩和木牛流馬,都出自他的奇思妙想。
說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出自一個人的想法,未免過於籠統。連弩、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的創意,還是他的構思以及所擬就的製造方案,或是繪製出可以讓工匠按圖索驥的圖樣?光這點就讓後人很難判斷出來。
弩是一種依靠機械力量拉伸或控制的弓箭,說具體點是就是一種安裝了弩機(類似於現代槍械的扳機)的弓。用弩發射的箭簇射程更遠 ,準確性更高,更具穿透力。與用人力拉伸的弓相比,弩更先進、也更利於射手從容瞄準,隨機而發,有較高的精準度。
在上古時期,就有“黃帝作弩”的傳說。到了戰亂憑仍的春秋戰國時代,工匠們在弓弩的基礎上,發明了連弩。
綜合史料,會發現連弩這種先進的武器在春秋戰國時便已出現並用於實戰。
《史記》記載:辯士蘇秦遊說諸國時對韓王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韓國產連弩名)者,皆射六百步以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蘇秦這段話的大意是:如今世上的強弓硬弩都產自韓國,韓國的弓弩射程可達六百步,射遠處的人可以在胸部擊出一個大洞 ;射近處的人更可以洞穿心臟。而韓國製造的弩可以連發數百矢而“不暇止”,從這個特點看,應該就是用弩機(扳機)控制、可連續發射的連弩。
到了漢朝,漢軍中似乎已經普遍裝備連弩了。《漢書·李陵傳》記載:“(李)陵軍(與匈奴追兵)步鬥於樹木之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李陵率部與匈奴追兵在樹林間步戰,又殺死數千匈奴兵將,由於漢軍用連弩射擊單于(匈奴王),單于落荒而逃。
由此可以判定,連弩並非是由諸葛亮率先發明出來的。所謂諸葛連弩,應該是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改良、改進、完善的。 推測:秦漢時的弩機能連續發射數十枚箭矢,經諸葛亮巧加改進後,能連續發射百餘枚甚至更多的箭矢,發射效率顯著提高。
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寫得很明白,他從沒說諸葛亮“始作連弩”,而是說他“損益連弩”。啥叫“損益”?其實就是在原有基礎上改良、改進、進一步加以完善之意。陳壽很客觀地說,諸葛亮對連弩進行了一些改良,而不是說他第一個發明了連弩。不僅如此,木牛流馬、孔明燈甚至傳得神乎其神的八陣圖,都不是由諸葛亮第一個發明的, 皆是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稍加改良、改進抑或叫發揚光大的 。限於篇幅,在此就不作深入探討了。
那麼,諸葛連弩是什麼模樣? 實戰效果到底怎樣?《三國志》對此並無描述。反倒是曹魏史籍《魏氏春秋》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經諸葛亮改良後的連弩被叫做元戎。它有三大特點:(1)、諸葛連弩所用之箭頭是鐵製的;(2)、箭長僅有八寸;(3)、一次可裝十支箭,發射時十支箭並非依次射出,而是扣弩機後十箭一齊發射出去(類似於現代卡賓槍或衝鋒槍)。
由此可見,諸葛連弩比李陵部漢軍所用的弩機殺傷面更大,但因箭身過短,以致射程不遠。諸葛連弩的配箭長度為八寸,八寸的長度大約在二十釐米左右。箭出閘後,短粗的箭身在空氣阻力下很容易導致橫飛、亂飛、射偏的問題,不僅影響射程,還容易出現諸葛連弩實戰效果甚至不如普通弓箭的尷尬現象。
蜀軍用連弩對付曹魏騎兵很難成功,其壓制效果並不如人意。
後人把發明連弩的功勞記在諸葛亮頭上,並對諸葛連弩的功效極力拔高 、大加讚歎,主要拜蜀漢鐵粉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誇張描寫所賜,不過是文學作品對歷史的一些無聊篡改或牽強附會罷了。
【插圖源自網路】